目前分類:《家家有本難唸的經~心經的生活智慧》 (14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A02-心經封面.jpg

電子書連結(全):http://www.wiseman.tw/8-102.html

 

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      唐三藏法師玄奘譯

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舍利子!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;受想行識亦復如是。

舍利子!是諸法空相: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、不增不減。是故,空中無色、無受想行識、無眼耳鼻舌身意、無色聲香味觸法、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、無無明亦無無明盡,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、無苦集滅道、無智亦無得。以無所得故;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心無罣礙;無罣礙故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。

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故知: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、是大明咒、是無上咒、是無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實不虛。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,即說咒曰:

揭諦‧揭諦,波羅揭諦,波羅僧揭諦,菩提薩婆訶。

 


 

 

 

 

《家家有本難唸的經》目錄

 

 

般若波羅蜜多心經-原文

序一 

序二 

 ※以下請按"章名"即可連結至文章  

 

前言-回歸佛陀的懷抱 

第一章 佛在我們心中,不在外面

第二章 完美智慧的心路歷程 

第三章 觀照自心遍在的覺者 

第四章 時時觀行深度的完美智慧 

第五章 唯一的勝利者-空

第六章 知識會造成距離

第七章 還有什麼不是空無? 

第八章 無依無靠就無煩惱

第九章 無罣礙就無恐怖顛倒夢想 

第十章 超越、超越、究竟超越

感言-我終於找到了

 

 

 

序(一)

 唸經求法的目的是什麼?你想過嗎?這樣問,會有功利思維,是從有目的、有所求的角度思考,卻也是一般世俗的好奇和疑問。如果換個問法:唸經求法真正受用是什麼?或者問說:追求佛法真正受用有什麼?你的答案是……?我想佛法帶給我們真正受用的,應該不是物質上的擁有,而是另一層面的調和、一致狀態,譬如說:它讓你心中沒有憂慮、沒有恐懼、沒有私慾、沒有矛盾,跳脫一切執著,回到相對調和、統一的安祥狀態。

 佛法《心經》是釋迦牟尼佛傳世經典中,最具智慧精華的一部,類似人體中最為重要的器官(心臟)一般,居於核心角色般的佛法指引。經過釋開藏師父「指月似」的引導(清楚的指引方向),配合人間生活實例、個人的親身經歷,是普羅大眾人人可聽懂、看懂的講經內容。

 這是一本從引導修正觀念(清除您心中對佛法似是而非的迷失),結合生活(不離開生活情境)、從根本上(不超越感官),解決個人煩惱的講經說法實錄。其中明白指出宗教迷信及正確修行的方法,深入淺出的解說,讓人領悟透徹地看清人「心」;淺顯易懂的解說,開啟你我對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全貌式的了解。讓我們重新認識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,試著放開習性、啟發覺性,由「此岸」登「彼岸」;用智慧心了解「登天堂、下地獄」的心情是操之在己。活在當下尋找人生最高生活智慧,揚棄一切二元的概念、放棄由業力形成的自我,重拾一顆安祥、至真的本心,體會《家家有本難唸的經》所要帶給你的:「活在安祥、幸福永遠跟隨你的人生」。推薦之

         辛卯年孟秋   蘇 俊 華   敬述

※編者按:本序文由前台南市大潭國小校長執筆

 

 

 

 

 

序(二)

 出家「心游法海十六年」,一直到現在才知道我那個衝動的心、一直想去做什麼的心,原來就是五蘊中的「行蘊」,已經落入「行苦」久矣!唉!過去在「法海」裡,原來是「渾水摸魚」啊!

 聽師父開示:「<十二因緣>:是一個圓,修行可以從十二個中的任何一個將它切斷,就解脫輪迴了!」當下聽完,起大歡喜心,感動到無可言喻,真是……要飛上天了;我找到方法了!以前都是從「無明」下手,但是煩惱一來時,只會修成「無明火」,修到現在一事無成,人漸老啦!

 開藏師父致力於「深經淺說」以及要把釋迦牟尼佛的「正知見」弘揚出來。他希望有心修行的人,不要再繼續瞎子摸象,甚至以盲導盲了;要珍惜難得的人身,如實修行,活在當下:更要相信自己當生就可以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!

  當年師父受完大戒,參訪數間叢林名山後,帶著三大巨冊《律藏》及一部《地藏經》隱居山澗附近茅蓬,勤苦精研戒定慧三學。爾後雲遊至窮鄉僻壤的小鎮,借住香蕉園工寮,日中一食、夜不倒單,每日托缽乞食於老街巷弄,晚上則為居士授課,開講《地藏經》。

 一日托缽時,被一位善知識問道:「請問如何照見五蘊皆空?」師父「滿臉全豆花(台語)」~答不出來!於是放下萬緣,俯首稱徒,朝夕隨侍善知識三年,接受嚴苛生活中的「照見五蘊皆空」實修磨練,直到善知識說:「你可以去閉關了!」

 經過四年深山閉關、四年藏身大叢林掃地,三年雲水潛龍勿用…,師父終於在陋巷以台語開演佛陀心法;小小斗室擠了十幾人,有退休校長、工程師、推拿師、室內設計師、菜市場賣棉被的、不識字的阿嬤、德國回來的企業CEO、新娘秘書……,五湖四海齊聚一堂,洗耳恭聽師父打開無盡藏,統統一次倒給我們-就是這一本修行寶典《心經的生活智慧》!

讚曰

驚嘆、歡喜;疑問、解答;全都在這裡!

妙喻、淺說;知見、棒喝,一次都給您!

心行處滅、言語道斷是目標;

老婆心切、一次講光卡實在!

快點打開,讓字讓句看到你!

狂心頓歇,貪瞋癡貼回書裡!

地水火風,放大縮小任君觀!

就是不要對號入座,當成你!

開藏師父已經打開-無盡藏!

就等看倌你,坐請坐請上坐!

時序辛卯年夏安居圓滿日於 康園觀煩惱室 愚徒大有感謝合十

 

 

開藏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A02-心經封面.jpg

《家家有本難唸的經--心經的生活智慧》

  前言-回歸佛陀的懷抱

  為什麼叫做「回歸佛陀的懷抱」?因為佛陀離開我們,已經有二千五百年以上,如此久遠的佛法來到現在,可以說已經走樣、變形了。換句話說,離開佛陀真正的教法、開示,越來越遠。現在佛教叫做「末法時期」,道教稱做「三期末劫,基督教是「世界末日」。不管什麼宗教都講這樣,真是不謀而合。

  佛陀住世至涅槃後,有一千年叫做「正法時期」。正法好像百分之百的鮮乳;但是正法只停留一千年。為什麼佛陀涅槃以後,正法還住世一千年呢?因為佛陀弟子,有很多都是證阿羅漢,可以將佛陀的法延續下去。輾轉相傳正法,因此勉強還可以維持將近一千年。

  從佛陀入滅一千年以後,進入「像法時期」一千年。像法就是好像佛法,離開佛法還不會很遠;它有添加一些草莓、蘋果等果汁,但還是有牛奶的味道。「末法時期」就變得都沒有牛奶味道了,好像在喝果汁、糖水一樣。是不是末法時期,就沒有正法住世?沒有證果的阿羅漢?不是沒有正法,不是沒有阿羅漢。是因為眾生的善根福德因緣不具足,所以要聽聞到正法的機會更少。又因眾生的出離心難發,所以要遇到善知識的因緣愈來愈渺茫了。即使湊巧遇到,也會當面錯過。尤其現代的道場,幾乎都是忙於法務等活動,為了要適應市場的需求,眾生的口味,不得不做一些方便權法。

  不是那些師父不懂得佛法;因為他太忙了,沒有時間跟你講這些。真的,現在的寺廟很忙,有時候要辦五戒、八關齋戒、菩薩戒,還要辦佛七、禪七,或是接連三個假期來辦佛一、佛二、佛三,都很忙的。搞到最後吃虧的是我們自己,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佛法;還會誤以為佛法就是專門在辦法會活動或是誦經超度死人的。我相信佛陀的本懷不是這樣的,你相信真的可以超度嗎?父母親在世清醒時,你跟他講佛法都聽不進去了,死了以後要講給誰聽?一本經拿起來誦一誦,他就會超生嗎?不是那麼簡單啊!要改變一個人的觀念是非常困難的。

  我們可以檢討自己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,要叫你改變就很難了。有些人光換個床就睡不著,這就是他睡的習慣。人在食衣住行上,都有很多習氣。這些小事都沒有辦法改變,你哪有可能去改變他的觀念;活生生的時候,都沒有辦法改變了,那死了以後,你有可能將他改變嗎?你不覺得很離譜嗎?甚至於更離譜的,不管父母是不是佛教徒,有沒有皈依,超度就會去西方極樂世界。或許你父母在世時,根本就不想去阿彌陀佛那裡,你超度他會去嗎?所以大家要有智慧一點。

  不要一味的要師父幫你解決問題,甚至超度你的祖先、父母往生誦經,或是解決你今生的問題。就像農曆過年前,台北龍山寺為了點燈排隊而吵架。大家都想不勞而獲,以為花錢可以消災、保佑平安賺大錢;告訴你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」。有的人說:師父!我老公開砂石車出車禍,賠人家很多錢,今年的運氣有夠壞,聽人家說誦《地藏經》很好,我包個紅包給你,請師父幫我誦《地藏經》回向給我老公;因為《地藏經》裡面有講三七二十一天,所以請你幫我誦二十一部。我就說:「我不做這種事情,你自己去誦或許有效,但是你請我誦保證沒效,因為我不能騙你。經不是誦一誦,就會怎麼樣的,沒有這種事情。」

 

壹、為什麼要學習佛法?

  第一個「揭開宗教的神秘面紗」因為大家都不曉得什麼才是真正的佛法,因此對宗教都有一種很神秘的感覺。其實佛陀一點也不神秘,他也是跟我們一樣;不是像書上寫的,會飛天鑽地,沒有這一回事。那是電視演的,小說寫的。而且你們認識的佛陀都是聽人家說的,有沒有自己看?沒有。我介紹你們這本《佛陀的啟示》看了以後,你絕對不會掉入迷信的陷阱。佛法的基本常識你就知道了,以後對宗教就不會有神秘感。

  真正的佛教是佛陀的啟示、教示。真正的佛教不是像拜月尾、拜祖先。在農業社會,田頭田尾、豬舍……每樣都要拜。做生意初二、十六要拜土地公,沒有拜生意不好;拜了生意才會好,客人才會來。這幾年甚至流行到土地公廟借發財金,為什麼這麼流行?其實不是土地公很靈,是電視很靈,因為電視媒體的推波助瀾,然後大家就一窩蜂去了。

  佛陀的開示,他從來不教你這些祭祀的東西,祭祀是民間的風俗習慣,但是這好不好?你懂得它真正的意思就好,不懂就不好,會變得迷信。舉個最簡單的,父母往生要拜腳尾飯和燒金紙,這是不是迷信?不是的。因為很多風俗都是祖先過去所傳下來的。以前住宅都是三合院的大厝,父母往生要放在公廳。尤其是快過年時往生的最多,這很玄嗎?沒有。

    因為年紀大,血壓容易高,寒流來的時候,心臟容易負荷不了,所以過年以前很容易往生。往生以後要清掃公廳,不像現在交給殯儀館就清潔溜溜,而且七七四十九天一次就解決,連百日、對年也都出殯前就圓滿了。以前父母往生還要擇日,有的大體要放半年,甚至還放到過年。那是農業社會有辦法,現在有辦法嗎?不行了。以前這些孝子都要去大廳守靈,你如果不去陪父母的話,人家會說你不孝。因為流傳說死人如被貓爬過去不好;以前的農業社會到處都有很多貓、狗。

  為什麼要拜腳尾飯、燒金紙錢?這是什麼意思?因為人都會怕死,死的時候會掙扎不想死;真的不怕死,很豁然放下的沒幾個。人一掙扎手腳就會僵硬,連要換衣服都沒辦法換。尤其現在會請一些蓮友來助念,念了幾個小時以後,真的身體就軟綿綿的。我告訴你,你不念,他也會軟綿綿的,因為人死了,到最後還是會放鬆。剛死的時候,臉色都不好看。所以在說人家的臉色很難看,都講:「比死人臉還難看。」死人的臉色很難看,為什麼?因為他有罣礙煩惱。

  古代沒有電燈,只有點蠟燭,你一個人敢在那邊嗎?嚇死了。尤其冬天又冷,不守靈又不行,所以有智慧的先人,就想出這個辦法:雖然人死了也要像在世時一樣孝順他,照三餐在腳尾給他拜飯。為什麼不在頭前拜而要在腳尾拜?目的是要讓你看不到死人的臉孔。而燒金紙在地上,你的頭就不會抬起來,因為你怕引起火災,所以必須顧火;為了不讓金紙亂飛,你就要全神貫注在那裡。金紙一燒下去就會有暖氣起來了,如此就不會感覺陰森森的。古代有很多風俗都只叫你做,而沒有跟你解釋。為什麼?要解釋得像我這麼清楚的,太麻煩了。其實世間風俗不完全是迷信,而是有它的意義。

  真正的佛法不是祭祀。為什麼佛陀要講佛法?就是因為他當時看到印度都在祭祀,祭天、祭地什麼都祭,牛鬼蛇神也拜;所以佛陀才開演佛法,來教化一般人,遠離這些迷信。

  第二個「透視生老病死的真相」。真正的佛法是要叫你看清楚生老病死的真相。

    無來無去無代誌」,這是廣欽老和尚要往生之前所講的。你會不會覺得很矛盾?記得廣欽老和尚叫做水果師父,他不是一天到晚都叫人家念阿彌陀佛?要求生西方嗎?為什麼他自己往生時最後一口氣,跟他的弟子說「無來無去無代誌」。那既然無來無去,你要叫我去哪裡呢?又沒有什麼事情。廣欽老和尚要往生之前,講的這句話才是真的,而其他的都是方便說。因為人有一種觀念,我今天住在我的家,我死後要去哪裡?所以任何宗教都會有類似天國、淨土等等死後世界的說法。

 雖然有點迷信,但是心會安就好,但真的心會安嗎?到他死了以後,就知道以前那些人教他的方法,都不是究竟的,也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。

 第三個「開展情緒管理智慧」。佛陀教導我們要開展情緒管理智慧。有兩種智慧:一種是IQ,另一種是EQ。現在的人IQ100分,而EQ零蛋,因為沒有辦法管理自己的情緒。現代的人很聰明,學識很高,但是情緒管理智慧比較差。碰到逆境、不可意的境界,他就起煩惱,甚至會抓狂而去傷害別人和自己,這就是沒有情緒管理的智慧。所以真正的佛法,一定要用在日常生活中,這對你才有幫助。換句話說,佛法不是度死人的,死人是無法度的。如果要度,就要趁他還活著,不要等死了才要去做七,做法會,請幾十位師父,花好幾十萬,這樣是多花錢又收不到實質效益的。

 

 

貳、學習佛法的好處。學習佛法有什麼好處呢?

 第一個「超越傳統信仰的迷失」。世間的傳統有很多信仰,真的讓我們搞不懂,可信或不可信呢?佛陀在《葛拉瑪經》(南傳.巴利.增支部第四集)裡面就告訴我們很清楚。

 《葛拉瑪經》的啟示,有十點。葛拉瑪是一個村落的名字。葛拉瑪村的村民聽到佛陀來,就圍起來問:「我們到現在,可以說是不知所措,一位師父叫我們要這樣,而改天另一位師父叫我們又要那樣。」你們是不是也有這種感覺?去這間寺院抽籤說這樣,而去那間道場又說那樣。那你要怎麼辦?所以葛拉瑪村的村民也有這種疑惑,他們就問釋迦牟尼佛:「聽這麼多,耳朵塞滿滿,都不知道要怎麼辦?」

 佛陀就告訴他們十個原則:

 1不因傳說而輕信。

 2不因傳統而輕信。

 3不因謠言而輕信。

 4不因經典記載而輕信。

 5不因邏輯推理而輕信。

 6不因學說理論而輕信。

 7不因符合常識而輕信。

 8不因預設成見而輕信。

 9不因說者外表而輕信。

 10不因師長所言而輕信。

 這十條都講「不要輕信」;你們要看清楚,佛陀講話不會兩極端。什麼叫做「極端」?就好像我們在講的政治左派、右派。佛陀不講這種話,他只叫你不要輕信,而不是不要相信。不輕信跟不要相信是不一樣的,相信跟不相信是兩極端。「不輕信」是可以信也可以不信,經過你的求證,經過你本人親身體驗,如果可信那你就信,如不可信那就將它丟掉。不要人家「講一個影,就生一個囝(台語)」,馬上就跑去了。

 佛陀教我們:

 1不要因為傳說你就很輕易相信他說的。

 2不要因為傳統你就很輕易相信。

 3不要因為謠言你就很輕易相信。

 4不要因為這是有經典所記載的你就很輕易相信。有的人他還引經據典,拿證據給你:「 《金剛經》講這樣,你看這是佛所說的。」你就相信嗎?還是不要輕信。

 5不因邏輯推理而輕信。你不要因為表面聽了很符合邏輯,很有道理,就輕易相信了。

 6不要因為這是哪一個專家學說的理論,你就輕易的相信,尤其是現代專家太多了,而造假的也很多。

 7不要因為符合一般的常識你就輕信。

 8不要因為預設成見而輕信。什麼叫做「預設成見」?它符合你心中所想的你就相信。有很多人,有時候來問我事情,然後我告訴他的答案,剛好符合他心中所想的,就會說:「師父講的很準。」如不符合他心中所想的,那他會不會信?不會信,他一定又會去問別人,甚至於只照著自己的意思去做。

 9不要因為說者的外表而輕信。一般人以為外表老實,內心就一定老實嗎?不一定的。電影、電視劇演的,黑道真正的A咖老大,都是西裝筆挺很斯文的,講話很緩和,不輕易變臉色的。我們不能夠因為一個人的外表你就輕信,這樣有時候你會誤會好人,為什麼?有的人他講話的臉色、口氣不好,但是他的心不是這樣的。所以不能因為看他的外表很老實,講話好柔軟,很悅耳動聽就輕易相信;而是叫你還要再觀察看看,要看清楚,不要因為他的一句話,你就相信了。

 10不因師父的所言而輕信。你看佛陀多民主,他本身告訴人家這樣,不要因為今天我是佛而你就要輕易相信。

佛陀有十大弟子,智慧第一的是舍利弗,也就是《心經》裡面的舍利子;為什麼他叫智慧第一? 因為有一次佛陀舍利弗:「舍利弗,你對於我所講的,所教導你的法,你相信嗎?」舍利弗說:「世尊,我只相信一半。佛陀說:「那其他的一半呢?」舍利答:「其他的一半,我還沒有親身體驗,所以目前我不能跟你說,相信或是不相信。」 

  去親身體驗,落實在日常生活中試試看,覺得好用,那你才相信。佛陀聽了舍利弗這樣講,就讚嘆他是「智慧第一」。你說夠不夠民主?他連自己講的,都叫人家不要輕易的相信。

 

      第二個「去除妄想執著邪見」。學習佛法的好處,可以去除妄想執著邪見。什麼叫做「妄想執著邪見」?妄想就是我剛才講的,一般人最妄想的是什麼?死後的世界。你有聽過某某人去西方而回來告訴你嗎?沒有。有沒有人去天堂回來告訴你?沒有;因為死就沒有辦法復生了。也沒有一個人下地獄以後,回來告訴你地獄有多苦。所以天堂、地獄、西方,都只是聽人家說說而已。你自己有沒有親身體驗過呢?沒有。你自己有看過、去過嗎?沒有。我們對於未知的世界,特別充滿著妄想。所以為什麼超度拔薦特別多?因為大家都想去一個很好的地方,這世間真的太苦了;所以死了以後,要去一個較好、較快活輕鬆的地方。

  大家都想離苦得樂,宗教就創造天堂、天國出來。基督教稱做天國,民間的風俗叫做天堂,佛教稱西方極樂世界、藥師佛的琉璃世界;所以這些都是我們的妄想。「人人皆有佛性」,不要聽到佛性,就以為佛陀承認每一個人,都有一條好像靈魂的佛性。要看清楚佛性不是靈魂。什麼叫做「佛性」?

  「佛」是Buddha這是印度文,「佛」翻成中文的意思叫做「覺」。覺性、覺知的覺;每個人都有覺性。如果依照中國儒家聖人所講的,就是每個人都有良心。所以佛性就是覺性。什麼叫做「性」?性就是特質。每個人都有覺知的特質,就是佛性。

  到底有沒有「輪迴」?說有也錯而說沒有也錯;因為有、沒有都是兩極端。今天如果說有輪迴那就是「常」,代表承認有一條靈魂,在天堂地獄,四生六道旋轉。如果沒有輪迴,那死後豈不是「斷滅」了嗎?

  但是為什麼會有輪迴,又再來投胎轉世呢?因為你「想」,是你自己愛的。因為你怕消失,害怕沒有了,自然你就會有特別強烈的求生意願。佛陀曾經比喻一個例子:好像燒木材,他叫阿難看木材的火在燒,木材燒盡了以後,到最後木材不見了而火也不見了,那木材去哪裡?火又去哪裡?佛陀告訴阿難說:「你再去撿木材,將它放在那堆燃燒將盡的火灰上,它還是會燒起來。」

  人會輪迴再來投胎就是這樣。佛陀說:「只要你不拿一根木材放下去,那它燒完就完了。如果你拿一根木材放下去,它就會繼續燃燒,再放一根它也是繼續燃燒。」所以你就會再輪迴,之後一直這樣下去。佛法很符合科學物理,不迷信。現在很多人都很迷信,碰到自稱學佛的居士,一問三不知,佛法都不懂,真的很可憐。世界上最可憐的是哪一種人?不是得癌症、車禍坐輪椅的人。世界上最可憐的人,是沒有智慧的人,為什麼?因為你沒有智慧,一定是輪迴的,生生世世苦海無邊。就好像最近很熱門的連續劇「夜市人生」,我不知道它在演什麼;但是夜市的人生就是在輪迴,男主角隨著劇情換,但也只是換名字而已,劇情換湯不換藥。

  全世界的宗教,只有佛教才是真的「無神論」。換句話說,佛陀不講靈魂,沒有靈魂這回事。輪迴是兩千五百年前印度教、婆羅門教講的。佛陀為了要度外道,所以他接受有輪迴這回事。不過在佛教所講的是「業力」輪迴說,不是真的有一條永遠不滅的靈魂在投胎轉世。

  甚至現在要講的《心經》,其實沒有後面的那些咒語:「揭諦‧揭諦‧波羅揭諦‧波羅僧揭諦‧菩提薩婆訶」,沒有這一段。但是為什麼會加上這一段呢?因為整個印度,外道婆羅門都是在祭祀持咒,佛陀為了要度這些人,所以佛教的好多經典後來都加上咒語。其實咒語是不是迷信?不是的。咒語真的有那種功能嗎?有的,因為每個咒語都有不同的聲音,聲音有聲音的能量,有它的磁場存在。舉個最簡單的,音樂是不是聲音?我們聽到搖滾音樂,就會想要手足舞蹈;聽到世界名曲,整個心就會靜下來。這不是聲音影響我們嗎?所以咒語有它的功能,這是沒有錯的。還有一種睡眠的音樂,睡不著音樂一放,好像唱兒歌「一夜長一寸」……不久,孩子就睡著了,那就是聲音的功能。

  第三個「解脫憂悲惱苦的枷鎖」--寂靜涅槃。一般人最苦的就是心靜不下來。「涅槃」就是解脫,沒有煩惱。我們問自己有煩惱嗎?家家有本難唸的經,很少人沒有煩惱。你有一絲絲的煩惱,那你就沒有辦法解脫,心就靜不下來。現代為什麼娛樂這麼發達?一場燈會、一個國外的舞團或是歌星來,大家都一窩蜂的去,一天到晚,心都往外跑。

  換句話說,現在的人都是「重口味」的;眼睛重口味,喜歡看那些稀奇古怪的。耳朵也是重口味,隔壁唱卡拉OK,或是放音樂,幾乎整條巷子都可以聽到,他在聽什麼音樂,唱什麼歌?為什麼要那麼大聲?因為他的耳朵也要重口味。我們吃的是不是都重口味?為什麼白開水會喝不習慣,都要喝飲料?因為眾生就是喜歡重口味,所以才會受害於塑化劑的毒二、三十年。

  我們的眼睛、耳朵、舌頭包括鼻子,以及身體的接觸都是重口味。都是在追逐外面的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。所以你不知不覺,這樣天天過日子,不知道你是在浪費生命,浪費自己的精、氣、神。當你注意的時候,你的眼睛在燃燒,你知道嗎?為什麼很多人喜歡打坐?打坐有什麼功能?打坐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心,都讓它休息。沒有打坐經驗的人,不曉得寂靜有多好。一般人聽到聲音就衝過去了,尤其現在很多歌星開演唱會,一張門票很貴,還是搶購一空。演唱會去聽一聽,不是從這邊聽又從那邊出去了嗎?

  今天為什麼一般人,都很衝動呢?有外國人說:「你們台灣人很善良,看起來都很好。但是只要坐上駕駛座,一開車就不一樣了。交通號誌,即使是紅燈,沒有警察在紅綠燈下,這邊閃黃燈的要搶過黃燈,那邊還沒有綠燈的他也要搶先。」我常常覺得搶那一秒鐘,甚至於五秒鐘有那麼重要嗎?你是王永慶、郭台銘嗎?五秒鐘你就少賺幾仟萬?其實這些都不是賺錢的問題,這代表你的心很衝動,什麼都要快。現在社會上許多行業,很符合人心,「麥當勞」為什麼生意那麼好?因為它都是油炸得香噴噴,而且又方便又快。雖然許多專家都呼籲不要吃油炸、不要吃重口味,大家還是你說你的,而我聽我的。甚至有很多東西都是不好的,叫你不要吃,但你還是照吃不誤。

 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吸毒的,難道吸毒的人,不知道毒品不好嗎?我相信他比我們更清楚,為什麼?因為他親身體驗深受其害,所以一定比我們更清楚。但是他為什麼要去吸毒?已經上癮了,他已經養成一種習慣了。學習佛法就是要教你解脫憂悲惱苦的枷鎖。所以一定要回歸佛陀的教法,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去身體力行,才能增長智慧、解決我們的問題及煩惱。不要光想透過某些宗教的儀式:誦經、拜懺、祭祀、祈求等等外在的行為,就要消除業障、開智慧,這無疑是如同吸食迷幻藥,自我感覺良好,日漸沉淪於迷信的大海而不自知。

  趕快覺醒吧!不要再依賴藥物,不要再受害於宗教文化毒了。佛陀最後的開示:「自依止,莫他依止」,趕快回歸佛陀的懷抱吧!

繼續閱讀:(按以下章名)

第一章 佛在我們心中,不在外面

文章標籤

開藏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家家有本難唸的經》

第一章 佛在我們心中,不在外面

 

《六祖壇經》惠能大師說:「我心自有佛,自佛是真佛,自若無佛心,何處求真佛?

 他說:我們的內心「自有佛」。佛在哪裡?佛在我們心中,不在外面。「自佛是真佛」,我們自己心中的佛,才是真正的佛。事實上是不是這樣呢?是,沒有錯!不管你去到哪間寺廟,它的佛都不是真的;不是木材雕刻的,就是銅所製造的,比較古老的佛像是用泥土雕塑,然後外面再粉飾金粉,讓衪看起來很莊嚴。但是不管衪的造價多高,有多莊嚴,我可以告訴你們一句話-「衪都是假的」。為什麼是假的呢?因為衪沒有辦法吃東西,也不會開口跟你講話。不管你怎麼拜衪求衪,你有聽過衪跟你講話嗎?沒有。你初一、十五帶去的水果衪有吃掉嗎?沒有,還是你自己帶回來吃。所以真正的佛,一定是會講話、吃東西,跟我們一樣的。

 「自若無佛心,何處求真佛?」自己的內心如果沒有佛心的話,那你要去哪裡求得真正的佛啊!所以真佛不在外面。

 有很多人四處去朝聖,不管什麼宗教都有這個活動。佛教就有很多人招攬去南海普陀山,朝觀世音菩薩,有哪一個看到菩薩呢?沒有!因為真正的佛,只有在你的心中。換句話說,你的心如果跟佛心相應,那你就是真的佛;如果跟菩薩的心相應,那你就是人間真菩薩,真的會吃飯、說話的真菩薩。

 但是社會上也有很多做奸犯科,壞事做盡的人,那他就是地獄的眾生。有時候罵人都會罵「畜生不如」;意思就是他根本沒有人性,更不要說有佛菩薩的心了。 天堂、地獄在哪裡?惡鬼在哪裡?菩薩在哪裡?佛在哪裡?統統在人間。社會上有的人,老實心腸好,真的像佛菩薩。但是也有人兇惡殘暴,那就像地獄的惡鬼

。在我們所處的環境或人與人之間都可以看到。

 我就根據這四句偈來向你們禮敬,禮敬什麼呢?禮敬你們裡面的真佛。你今天是抱著一個學佛的心來的話,那你就是「佛心」。只是你跟觀世音菩薩、釋迦牟尼佛不一樣,因為他們已經成道了,而你現在還在學習階段。已經成就了就是「過去佛」;那你們現在學佛,總有一天一定會成佛,所以大家都叫做「未來佛」。 沒有一個人能夠是其他的東西,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佛性。不過你看到佛性,不要誤解好像是一條靈魂,這是天大的錯誤。

 我們活著的一天,你的佛性就一定存在;佛性就是你存在的覺心,有知有覺的心,它不是外來的。不是要等到我們透過修行,或是去求來,它才有或者才會發生。因為佛性現在就已經發生了,如果你沒有佛性的話,那我在講什麼,你就聽不懂,就沒有辦法聽進去了。

 現在聽課的你,佛性在哪裡?在你的耳朵。佛性它顯現於一切的境界、一切的生活中。從父親的精子和母親的卵子,結合那一天開始,你就有佛性了。如果你沒有佛性的話,胎兒十個月是不會成長的。

 從生到死的過程中,你的佛性都是展現在日常生活中。但是為什麼我們都不知道呢?因為你在做夢、在睡大頭覺,睡得很熟,你根本不知道你是誰?既然連你自己都不認識,那你還能認識誰呢?

 我說這樣並不過份,最困難認識的就是自己;要認識別人,身外的人事物很簡單,但要認識自己很難。為什麼?你有辦法去掌握自己的情緒嗎?掌握你每天的心情嗎?你絕對沒有辦法的!所以你根本看不清楚自己,事後才懊悔自己的衝動、無明、惡口;在你開口講話的當下,你甚至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。

 你認識自己的太太,那是騙人的。你跟她結婚一輩子年,還是不認識她。要怎麼認識你太太、先生呢?除非認識自己。如果你真正看清楚自己、認識自己的話,那你一定認識你的先生、太太。不然,你所認識的都只是表面而已。我們以為自己聽很多、看很多,好像世間的事情知道很多,其實你根本都不知道。因為連你自己是誰,你都不知道。

 我說:「向你裡面的佛來致敬」,你們可能會覺得很奇怪,我是某某人,我怎麼會是佛呢?我們都以為佛菩薩是高高在上,放在佛桌供人參拜的。有個童話故事叫做《乞丐王子》,其實每一個人都是王子,但是都誤以為自己是乞丐。還沒有成佛的叫做「法王子」,已經成佛的叫做「法王」。

 我們的一生是怎麼過的呢?類似在睡覺作夢。所以有一句話叫做「人生如夢」或是「人生如戲」。我們的一生就如同電視連續劇一樣。今天你當人家媽媽的角色,或是爸爸、女兒的角色,你都是演員。真正應該要知道的-就是你什麼都不知道。西洋有一位聖人,跟孔子一樣出名的蘇格拉底。他要往生的最後一刻,說了一句話:「我只知道『我不知道』」。你看聖人是講這樣:我只知道一件事情,那就是-我什麼都不知道。

 我剛才講的,每一個人都是王子。鑽石都在你的懷裡,結果你都不知道要拿出來用,而到處去沿路行乞。我們有沒有這樣?有。你不是一天到晚去廟裡乞討嗎?去祈求佛菩薩保佑你嗎?去祈求土地公嗎?過年到了,台灣有很多的土地公廟,都在借發財金,大家一窩蜂都去借。我們不是一天到晚都在乞求人家嗎?所以我說你什麼都不知道。如果知道你是王子、未來佛的話,那你還要去求誰啊!

 台語有句話叫做:「天做孽猶可違,自做孽不可活。」自己造的業沒有辦法解;假如是因為天災地變,這還有辦法。反過來說,你要求福的話,要「自求」;不要一天到晚都往外求,往外求是求不到的。

 我們學佛的目的是要成佛嗎?不是!為什麼?因為你本來就是佛,那還要成什麼佛?只是你忘記你是佛,不認識自己是佛。所有的佛法,包括佛陀以及很多成道者所講的法,不是要教你成佛的;他只是要敲醒你的腦袋,從你的人生大夢之中把你叫醒,告訴你:「你就是佛,不要一天到晚都往外跑」。

 我所說的並不是要你必需去變成一個佛,而只是要你認識它,勇敢的去面對自己,看清你自己的內心最重要。你光看別人心裡想什麼,那是沒有用的。你要知道自己一天24小時,所接觸到的人事物、以及碰到問題時,你的心裏在想什麼?自己要很清楚。

 

什麼叫做成佛?一個人真正看清自己的那一天,他就成佛了。不是說某一個人他修的很好,修到最後成佛了。一個人是沒有辦法成佛的,因為這個佛不是你的佛,或是我的佛。好像我們在講的心,心是沒有分你的心,或是我的心。

 那既然沒有的話,為什麼有聽說阿彌陀佛、藥師佛……很多佛的名稱呢?這很簡單,麵包店的麵包師傅做了很多種麵包;但麵包是什麼做的呢?都是麵粉做的。那為什麼要做那麼多種口味、形狀、顏色呢?沒有辦法,因為有的人喜歡吃這種,有的喜歡看那種,因此他就做很多種,而不能只做一種。賣衣服也一樣,會有那麼多不同的花樣、設計、材質,是因為每個人喜歡的不一樣。所以佛菩薩的名號也是這樣。

 你以為阿彌陀佛在西方,藥師佛在東方嗎?阿彌陀佛跟藥師佛有東方、西方之別嗎?他們有方向感嗎?有東西南北嗎?如果今天地球都沒有人類,有東方、西方嗎?有誰知道地球繞著太陽到哪一方?因為有人類,所以才有時間跟空間的名相。

 我站在這裡,我的前面、後面、左邊、右邊,就把它貼上四種方向名稱,叫做東西南北。你說太陽從東邊出來嗎?那是因為自古以來大家都這樣講。如果幾千年前,大家講太陽從西邊出來,那現在你也會說太陽從西邊出來。

 真正成佛那一天、那一個時刻、那一剎那開始,你就沒有看過不是佛的東西-沒有一個「我」。所以成佛不是你在成佛,或是他在成佛、我在成佛,或是某某人在成佛。這在講《心經》的時候,就是專門探討這個,到底有沒有我?「我」是一個代名詞。我、你、他都是一個代名詞;包括你的名字,這也是代名詞,這是假名不是真的,這都是借用的而已。

 真正的成佛狀態,就像地藏菩薩像兩邊對聯:「地獄未空誓不成佛,眾生度盡方證菩提。」這是地藏菩薩的願力。看到這對聯,就覺得地藏菩薩哪有可能成佛?為什麼?因為要等到地獄都空了,他才要成佛,地獄如果不空,他絕對不成佛;天下每一個眾生,他都要度盡才證菩提(菩提就是佛)。

 其實你這樣想的話,那錯了。他只是在告訴我們地獄在哪裡?我剛才講的,地獄在你的心。天堂在哪裡?在你的心。西方在哪裡?在心裡。你敢保證,你沒有地獄的心嗎?我們起一個念頭,就可以上天堂或下地獄。

 有時候會卡在一個負面的念頭、一個想法繞不出來,結果那天晚上你無法睡覺,感到很痛苦,整個頭都是煩惱快要爆炸,那你不是猶如下地獄嗎?如果每天都很快樂,像白雪公主,那你天天都在天堂,沒有煩惱啊。你真的都沒有煩惱,沒有地獄的心情,這樣才叫做成佛。沒有眾生的心,這才有辦法證菩提。什麼叫做「眾生的心」呢?計較、嫉妒,貪、瞋、懷疑……等種種的心。 阿難尊者在《楞嚴經》就講:「如一眾生未成佛,終不於此取泥洹」。如果有一個眾生沒有成佛,我終究到最後,絕對不會證取泥洹;泥洹就是涅槃,成佛的狀態。換句話說,如果你看出去,還有討厭的人、不喜歡的人,就代表你的心還沒有成佛。所以你什麼時候成佛,可以自己檢驗。

 《法華經‧常不輕菩薩品》中,常不輕菩薩,他看到每一個人都會向他禮敬,為什麼?因為他看到每一個人都是佛,他尊重每一個人都是佛。

 你想要變成佛的努力,這是荒謬可笑的;包括我開講這《心經》的課,也不是教你怎樣修行來成佛的。我講的只是一隻手指頭,你要看的不是我的手指頭,而是我手指頭指向何方。禪宗有一本書叫做《指月錄》,手指頭指著月亮。你不要停留在這根手指頭,一定要順著手指頭所指的方向,去看月亮在哪裡?所有的經論以及過去很多成就者所講的法,都是在提醒你-認識你自己;等於是在叫醒你的大夢。今天所講的《心經》要注意聽這些經文,它是佛陀傳達給我們最重要的訊息。佛陀講經說法有年,光是唐朝玄奘大師去西方取經回來,翻譯成中國文字的,就有五千多卷。但是還有很多沒有帶過來中國的。為什麼叫做《心經》呢?它類似我們的心臟,一切都是從這裡開始的。

 《心經》雖然只有二六個字,但是它是佛陀講《大般若經》六百卷的菁華。將這幾百萬個字的菁華,濃縮成二六O個字;所以《心經》是佛陀所講的經典中最重要的。

 《心經》整個過程,會使你認清自己、認清你的這個「我」。我們都很執著這個我。古代有句話「人不自私,天誅地滅。」人最愛的是自己,不是別人。因為你有一個「自我」非常大,我們都要保衛自我、捍衛自我。套一句台話「死愛面子」。人是不是都很愛面子?面子就是自我。

《心經》就是要粉碎你的自我,撕裂你的面子。為什麼呢?因為自我、面子只是一個代號而已,並沒有這個東西;這都是我們自己所想出來的。什麼叫做面子,請你解釋?誰是我?哪一部份是你的「我」?《心經》就是在講這個,它一直分析,好像科學一直分析,分析到最後沒有一樣是你的。

 所看到的事情都存在的;太陽、月亮、天上的雲、山河大地都在,只有「我」不存在。你說我是誰?從頭髮開始一直找,找到你的十隻腳指,裡裡外外,有哪樣東西是你的?沒有!頭髮是你的話,那你叫它白它就白,叫它黑它就黑?因為不是我的,就莫可奈何。不管哪一位女人年輕時多漂亮,到七、八十歲就不一樣了。所以沒有一樣是你的。

 如果堅持你的自我,來聽課是沒有用的;因為你攜帶著一個「我」的話,你的佛性絕對沒有辦法顯現出來。因為佛性是代表光明,而「自我」是代表黑暗。光明和黑暗有辦法同時存在嗎?

 你來聽講《心經》,最好帶著你的佛性覺知來。什麼叫做帶著你的「佛性」呢?就是這一個鐘頭,你的心都在這裡,不要去掛心其他的人事物;你完全放下時,才有辦法很輕鬆、自在,我講什麼,你很快就可以吸收。

在進入經文之前,我們必需先懂得這「假我」身、心的結構,這樣你對這部經,才有辦法深入了解。

依照《心經》來講,人一共有七個層次。

第一個是物質的,也就是身體。

第二個是精神、物質的。

第三個是純粹精神的。

第四個是靈性、精神的。

第五個是純粹靈性的。

第六個是超越靈性。

第七個是完全究竟的超越。

 《心經》講的是第七個層次。《心經》是在講心,但是心是在最深層。要來到心之前,還有許多需要經過的-

第一個身體,就是代表物質、身體的層次。

第二個層次有提升,不光追求物質層次而已,會再進一步追求精神的生活。什麼是「追求物質」呢?就是要吃好的、穿好的、住好的,每一樣都要好的。而精神生活就是育樂,譬如說,聽歌、欣賞音樂,彈琴、跳舞、畫畫……等等,這都屬於精神層次。人在世間除了人生四大需求以外,還有育跟樂。育就是教育,樂就是追求精神方面的快樂。人生第二個層次,就是一半提升精神,一半身體物質的層次。

第三個層次,就是完全都在精神的層次,只重視精神的陶治。

第四個層次是靈性、精神的。有很多人在追求靈魂,精神的陶冶,這兩樣他都有兼顧到。

第五個層次是完全追求靈性而已。這是看各人的興趣,有的人去學靈光出竅,去開天眼。

第六個層次就是要超越你的靈性。你不可以只停留在求神通感應,或是只追求那些別人所看不到的。

第七個層次就是完全都究竟超越了。你的心中想「我已經都超越了」,連這種的心都沒有,這才叫做究竟的超越。

而《心經》講的第七個層次,就是這個究竟超越。首先從眼睛、耳朵講,再從鼻舌身意一直講下去。所以要講《心經》之前,一定要先了解人的身心,一定要經過這些層次的。

 今天來聽佛法,你就要先了解什麼是佛法?有很多人不知道「佛法」這兩個字要怎麼解釋,其實佛法並沒有離開我們的生活。二千五百年前佛陀的開示都是很正確的,可惜我們都很少親身去聞思、去研究。都是四處去看、去聽,收了一大堆垃圾,將耳朵塞滿滿的,到最後連你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是佛法?事實上佛陀在二千五百年前,就已經跟我們講,對付迷信的方法-「所謂佛法就是六六法」。什麼是「六六法」?就是我們的六根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及所對的六塵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。還有根、塵相對所產生的六識,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。

 把這三種加起來叫做「十八界」。六根加六塵,這兩個加起來叫做「十二處」。如果超越這六根以外的感官,像第三眼、松果腺等,都不是佛法。

 真正的佛法,絕對是不離開我們的生活;講修行體驗時,也不是超越感官的境界。那些都是修行上的障礙,因為它離開了六根,就是離開了根本。佛法就是覺法;也就是在你的日常生活中,產生煩惱的時候,你要如何從這煩惱之中來超越、來解決煩惱的方法。

 煩惱都是從哪裡來的呢?都是從生活中來的。因為人的生活,比動物的還要複雜;動物的頭腦,沒有想那麼多,而人的頭腦想太多太多了。不管是學校、機關、工廠、左鄰右舍,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,就有人事問題,就會使我們產生煩惱。再加上我們沒有智慧,被煩惱綁住,那你就吃不下、睡不著了,真正的鬱卒到最後會憂鬱症。為什麼會憂鬱症?有很多負面思惟繞不出,心結打不開;也沒有人教他要怎麼解,他自己又想不出來,也不敢講出來,鬱悶在心裡,久了就變成憂鬱症。憂就是煩惱,鬱就是鬱卒。憂鬱症的人,除非自己願意講出來,這樣才會有好的可能。

 佛也是人,我們不要把他看成好像神仙一樣,都不需要吃、不需要睡覺,也不會生病、不會老。你要去相信一件事情,自古以來,不管是中國或是外國,都有很多聖人和成道的人,有哪一個神仙聖人現在還活著?沒有。如果真的那麼厲害,那他應該不會死,但他為什麼還是死了?沒有一個留在這世間的呢?因為時間到了,自然就會老、會病、會死。

 《心經》就是在教我們解決迷信。為什麼這一、二千年來,大家都拜這本只有二六0個字的小小經書?人除非達到《心經》講的第七個階段-究竟涅槃超越的境界,不然你所接觸、所看到的,都會被這世間的虛虛假假,種種的幻影騙去。人都是依賴什麼呢?身外之物。尤其是現在的科學越發達,人就越依賴;出門就是車子,去到火車站、捷運有電梯、升降機,自然你的手腳就會退化了。因為手腳是要讓你用的,而你沒有用它,自然就會退化。

 人不但依賴而且還追求偶像。聽說美國歌星女神卡卡要來,幾乎全國皆瘋狂。當你快樂時,也是在崇拜偶像。崇拜什麼偶像?明星或名人。當你痛苦時,也是在崇拜偶像;親戚朋友開刀住院,你去醫院看他,就知道是信什麼宗教的。如果信佛教的,就會在病床頭放置觀世音菩薩像、念珠。你說他念的下去嗎?身體健康時,都不想念了,當他躺在病床上還有心念嗎?但這只是崇拜偶像,求求看是否可以早日病好出院。

 有的法師會鼓勵你參加放生,說身體會比較快好起來。台灣也很流行放生;放生就是去買一些魚、泥鰍、鳥放回大自然。其實那是真的放生嗎?放生到最後都變害生了。世間原本沒有專售「放生的動物」這種行業,到最後就有人專門去抓鳥、抓魚,然後桶子上面寫「放生魚」、「放生鳥」,專門賣給這些迷信的人。在世間日常生活中,不管你做什麼事情,都是要經過心。所以這部經的名字才叫做《心經》。《心經》可以說是佛法的智慧精華。因此《心經》在中國台灣至東南亞、日本韓國,千年以來都有很大的魅力跟靈驗。但我沒有看過,只是聽人家說,傳說中很多人誦《心經》後,病就好了。也有人遭遇到困難危險時,誦了一部《心經》後就化解了;也有人說心情不好,誦誦《心經》後,心情就開了

,這實在是太神奇了。

 《心經》的全名叫做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。前面的這二堂課都是在幫你們清垃圾;因為我們都中了「宗教文化毒」太深了。包括我自己以前也是這樣的;但這都是我們成長的過程。我為什麼要講《心經》?就是不希望以後的人,再走同樣的冤枉路。

~第一章竟~

 

繼續閱讀:(請按以下章名)

第二章 完美智慧的心路歷程 

 

文章標籤

開藏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家家有本難唸的經》

第二章 完美智慧的心路歷程

 

 《心經》,也有人講《般若心經》四個字。其實《心經》的全部名稱是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。首先解釋經名:什麼叫做「般若」?這是印度梵文的音譯。「般若」如果勉強用中文將它翻譯過來,稱做「智慧」。

 但是真正的智慧和知識是不一樣的。普通在講的知識,就是經過學習而來的;就是用我們的頭腦去學來的。也就是經過頭腦去思考、研究所得來的常識,這就叫做知識。知識都是在生活情境中種種的現象,經過你的學習思考研究累積而來的。而真正的般若是不用學習的。

 世間有很多是不用經過學習,不用別人教我們,而自己就會的,這就叫做「自覺」。譬如說小孩子,他看到狗在吠要咬他時,自然就會害怕趕快跑掉了。大人都沒有教他,但他自己就知道。譬如說,地震來了,還需要別人喊快跑嗎?不用,自己知道就會跑了。當火災來時也是一樣。在生命及生活中有很多,都是不需要別人教我們的,當遇到的時候馬上就知道,是不用學就會的。

 身體有智慧嗎?有。不管是大人小孩都好,如手指被火燙到,自己馬上就會縮回來,這有人教你嗎?沒有,這是「自覺」的反應。所以身體有身體的智慧,包括冬天去合歡山而沒有帶保暖衣物,到下午忽然很冷時,你身體的智慧就會展現出來了,為什麼?會起雞皮疙瘩。因為冷風寒氣從毛細孔進去,就會感冒了。所以身體有自己的智慧,不需要命令它。為了要保護我們不感冒,它就會起雞皮疙瘩;一起雞皮疙瘩時,毛細孔就會自動封閉起來了。這就是身體的智慧。

 甚至動物也是有智慧的。比較接近人類的猩猩、猴子,甚至連樹木、花草也都有智慧,都有它的本能。有許多樹為什麼會彎彎曲曲的往上長呢?那就是在樹林裏它被大樹遮蔽了;為了要吸收太陽光,所以它就要找空隙。這有人教它嗎?沒有。這就是它的本能。

 「波羅蜜多」,這也是音譯。翻譯成中文叫做「到彼岸」。當然講「到彼岸」,一定還有另外的一岸叫做「此岸」。因為有這一岸,就會有另一岸。這只是一個比喻而已,此岸就是這個世間。要從此岸到對岸,中間有一條很大的溪流,要經過這條溪流,你才能去到對岸;這條大溪流也就是比喻我們的煩惱。

 事實上哪有此岸、彼岸呢?但是一般凡夫眾生的智慧不夠,都認為有一個煩惱的世間,還有一個離開煩惱的出世間。基督教稱天國,一般的信仰叫做天堂,佛教是西方極樂世界,其實這都是在講我們的心。所以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是在強調「心」。離開你的心,是沒有東西的,為什麼會這樣呢?我可以用日常的生活面來說明,你就可以看得到。

 假如你最近的身體健康,精神飽滿,事業順利,家裡一團和樂也沒有計較吵架,因此你每天心情都很好。早上起來心情好,又可以吸一口新鮮空氣,你就很高興感恩,這個時候你就是活在天堂了。等到八點你開車去上班,車子與人一點點擦撞,但是別人不放過你,要怎麼辦呢?這時你會懊惱嗎?在懊惱的時候,你就活在地獄了。所以天堂、地獄我們每天都去的,一天有時候要去好幾次。一會兒上天堂,又一會兒就下地獄;這就是在比喻我們的心情。

 一會兒也去西方,為什麼這麼講呢?西方是誰在住的?西方都是佛菩薩住的。如果你心存慈悲、心地善良,時常都是替別人設想,主動幫助別人,那你每天就很快樂。前些時候電視報導,台東賣菜的陳樹菊阿媽,省吃儉用,捐錢做善事,但是她會覺得生活困苦嗎?不會,她都很快樂。所以她每天都是活在西方,因為她是菩薩心。這世間好心腸的人,真的就像是菩薩。那壞心的人就像是惡鬼;甚至看起來是穿著人的衣服,可是心不是人,有句成語叫做「人面獸心」,那就是畜生道。

 其實我們要去天堂、去西方、到彼岸簡單嗎?很簡單的。快樂是不需要條件的,你每天都可以活得很快樂。但是人很奇怪,都是要經過很大的痛苦之後,才會珍惜快樂,才能夠了解什麼是快樂。譬如說我們大家每個人耳聰目明,手腳靈活,鼻子也能夠呼吸,這樣你還不快樂,那你還要怎樣呢?你有去加護病房,看看靠呼吸器的病人?有看過因中風而在做復健的病人?你走路很敏捷,那你還快樂不起來?可以去問中風的那些人,他現在最希望的是什麼?我可以向你保證,他滿腦子想的一定是,像還未中風之前那樣,要上下樓梯,要去爬山、出國坐飛機,都很自由那該多好。但是請問,當我們手腳好好的時候,為何都快樂不起來呢?為什麼你不覺得,自己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?身心健康就是幸福。這一句大家都知道,但是健康的人他有幸福嗎?不一定,我看不幸福的人比較多,因為他想要的東西太多了。換句話說,就是他的欲望太大了。

 世間有很多沒有房子可以住的人,我們叫他「無殼蝸牛」。無殼蝸牛他最希望的是有一個殼、一間房子可以固定住下來。你再問有房子可以住的人他滿足嗎?他會說這間太小了,還要再換大間的房子。一間不夠還要兩間,因為我生三個兒子,所以我要打拼買三間房子;等以後才分的平均,兄弟間不會計較,也不會讓我的兒子媳婦在外面租房子。世間人真的都是這樣,沒有房子要有房子,有一間房子就想要有二間、三間。

 沒有車子的人,就很羨慕有車的人,我每天都要騎摩托車上班,刮風下雨都很不方便,如果有車子可以開那多好。但是當你有車子的時候,你會快樂嗎?剛開始的時候會,但那快樂是不會太久的;因為你的心沒有平靜的時候,你的心一直一直在放大,因為你看隔壁是開賓士雙B的。如果與別人比較下去,你這一生都不會快樂的,為什麼?因為你的眼睛都是看外面,從來不曾關心過自己;你都是在和別人比較,和外面的做比較。為什麼我們會這樣?就是因為我們沒有智慧,才會用我們一生的生命時間,去追求金錢物質的那些東西。

 我們都還沒有看到那最後的一步。今天你能夠去買台北帝寶,那是你的嗎?只是借住而已。那些都是別人的,世間沒有一樣東西是你的。當你死的時候帶得走嗎?帶不走的。

 

《心經》完全都是在講心的問題;連心都是無常的。你現在聽師父講,會覺得師父講的有理,但是明天想的又不一樣了,明天你不會照我教的去做,一樣還是照你想的去做。智慧每個人都俱備的,從一出生就帶來了,為什麼會沒有智慧?每個人從出生就都很有智慧,為什麼會變愚笨?不要以為愚笨是沒有知識的人。我告訴你,連讀到博士都愚笨。什麼是愚笨?沒有看見無常。都以為我們很厲害。現在全世界都以為人很厲害、很行。

 有一句話:「人定勝天」。要去征服月球、火星,搞一搞錢花掉了,還是沒有結果。太空梭就要花上美金好幾百億,噗!飛上去,錢就不見了,到現在還是一樣,我們也都還是在這裡,也沒有去月球上。科學多發達,而什麼時候要地震,你也不知道。所以人可以勝天嗎?這是不可能的。大自然的力量是非常可怕的,這次日本海嘯可見而知。那是海水嗎?不是海水,整個都黑漆漆,就像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裡面所講的-黑風掃世。黑風,就是海嘯。這次我看到電視轉播,真的是印證佛經所講的黑風掃世;海嘯來襲真的很恐怖。日本經濟很發達,他們什麼都有;現在一個海嘯來,就什麼都沒有了。有誰想得到呢?所以不用等到你死才沒有,有時候你活生生就一無所有,什麼都沒有了。

 什麼叫做「」?經就是經過。不論是要學什麼東西,或是要做什麼事,每一樣都是要「經過我們的心」。經的另外一種意思就是永遠不變的,不論時間空間是如何的變,而這些的道理是永遠都不會變的。佛陀講世間是無常的,二千五百年前講的,到現在也是一樣很好用,不會因為時代不一樣,就不能用了。

 生命中最大的痛苦不是得癌症,而是沒有智慧。因為沒有智慧時,不論遇到順境或是逆境,好事或是壞事,你照常還是會起煩惱。因為遇到順境快樂好的事情,你會貪著;不讓快樂走掉,你想要永遠擁抱快樂。

 你如果想要有智慧:

第一你絕對不能模仿他人。什麼叫做模仿?就是跟著人家的屁股走,這叫做模仿。如果想要恢復你與生俱來的智慧,你就要放棄模仿他人。因為一旦模仿,你就失去自己的本能了。人類的潛力是無限的,一味的模仿別人,就沒有辦法開發你的潛力出來。

第二你絕對不能與別人做比較。因為你如果和別人比較,就永遠不會快樂。如果不快樂就心情不好,那你怎麼會有智慧呢?你不停的跟人家比較,跟你的兄弟、親戚、左右鄰居比較,你的心情會越來越沉重。換言之,你的身體會背負越多的垃圾。如果要輕鬆,就要將這些垃圾丟掉。因為你如果將垃圾丟掉,一種清新的感覺就出現了。人的智慧是很新鮮的,它永遠都保持新鮮。人的智慧就是「日日新,又日新,茍日新」。

 不論學習任何東西,小孩子都學很快,大人學得比較慢,年紀越大越遲鈍,為什麼呢?因為小孩子的世界,每一天都是新鮮的。尤其是才剛學會走路的小孩,他看到一隻蟑螂就很高興,覺得怎麼會有這麼可愛的東西,還會飛。我只有兩隻腳,但是蟑螂卻有這麼多隻腳。

 他看到一隻蒼蠅也會很高興,蒼蠅好像直昇機一樣,可以垂直下降。但是大人會高興嗎?看到了就會將它打死。小孩子走路看到一朵圓仔花,會很好奇,怎麼會有這麼漂亮的花,雖然他還一一ㄚㄚ不會講話。大人走過去,連看都不會看;看路邊的圓仔花,有什麼好看的,要看就要到台北看花博。台北的花博還輸那些田邊的野花,為什麼?因為野花是自然的。而花博都是人為的,是花了百億所造做出來的。

 在《聖經》裡耶穌說:「除非你重生,你才能進入神的國土」。為什麼會說要重新出生呢?意思是你要重新出生再做小孩子。因為小孩是天真活潑的,他沒有分別心;而大人的分別心很強。我們越長大越沒有智慧,卻越有知識;可是要解決煩惱是要有智慧,因為知識無法解決你的煩惱

 

繼續閱讀:(按以下章名)

第三章 觀照自心遍在的覺者

 

 

文章標籤

開藏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家家有本難唸的經》

第三章 觀照自心遍在的覺者

觀自在菩薩」,每一部佛經開始都會寫「如是我聞,一時佛在……」,會說佛在什麼地方,講什麼經。但是《心經》直接就「觀自在菩薩‧行深般若波羅蜜多」;而經文結尾也只有「揭諦‧揭諦‧波羅揭諦‧波羅僧揭諦‧菩提薩婆訶這樣而已。

 聽經的目的,就是聽了以後,能夠照著佛經所教的方法去做,這樣聽經才有價值。《心經》就是在說:要如何去到彼岸的智慧。為什麼要去到彼岸呢?因為此岸是煩惱痛苦,《心經》就是在教你,要如何的離開煩惱痛苦的方法。因此《心經》是心要,最重要的經驗,永遠不變的真理。

 我們都用自己的習慣性做事,原本就有的智慧,都被知識所覆蓋住了,所以有很多事情的看法,都是用我們的常識、知識去判斷,而不是用智慧。知識都不是自己的,是你向別人借來的。譬如說吃什麼飲食會健康,就有很多健康專家,一個人說一套,講到最後不知道要聽誰的。有人說喝鮮奶才好,又有人說喝鮮奶不好。那要如何吃才算正確呢?知識為什麼會一人一套呢?很簡單,因為每個人的頭腦都不一樣,那他的見解,一定也會不一樣。

 《心經》是佛陀在印度王舍城靈鷲山說的。那時當然有很多的弟子比丘,音菩薩也在那裡面。舍利弗觀世音菩薩請教說:「我如果想要學甚深的般若波羅蜜多,要如何學?如何行呢?」舍利弗也是要求般若的,而且他所求所學是要甚深的,不是淺的。

 什麼是「甚深」呢?意思就是學了之後,不只是自己解脫煩惱,也想要有能力,可以去幫助別人解決煩惱痛苦。如果要解決自己的事情比較簡單,要解決眾人的煩惱,就要很深的智慧才有辦法。可見舍利弗也是發菩薩心,想要度眾生,所以才向觀世音菩薩,請教這「甚深的般若波羅蜜多」要如何學?如何行?

 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。目前《心經》最廣為流傳的,是唐玄奘大師翻譯的。他翻成觀自在菩薩,其實就是觀世音菩薩。為什麼他不翻譯成觀世音菩薩?世音菩薩與觀自在菩薩第一個字都是「」,觀不是用眼睛,觀是用心。

 觀自在的「觀」旁邊就是見;見是用心觀,而不是用眼睛。心要怎麼觀?用心觀的意思就是善用其心。要觀什麼?要觀自在。「」就是自心。「」是存在。就是要用心去觀照你自心有在嗎?日常生活中吃飯、穿衣、走路、睡覺、工作都好,你在嗎?自己都在嗎?「自己」不是講這個身體,而是心在那裡嗎?

 講話你如果不用心,沒有好好的去感覺你現在在說什麼,那你一定會說錯話。睡覺也是一樣,躺在床上,但是心不曉得跑到哪裡去了。這代表你都「不自在」,你根本都不在那裡。那你在觀什麼?

 我們在世間為什麼會產生煩惱?為什麼會情緒化?心情為什麼會鬱卒?為什麼會發脾氣?都是因為被境界拖著團團轉。看到對方臉色不好,還是聽到對方講不中聽的話,礙到你的耳膜;你聽了就鬱卒,甚至於痛苦煩惱。脾氣不好的,發作生氣,把一些碗盤甚至電視都摔壞了。為什麼會發作?因為你的心被對象的境界拉走了,你不在了;但是你都不知道自己的心已經被拉走了。

 人住在這世間,面對著大自然的冷、熱、風、雨種種變化,你是不是都要去學習適應,要去忍受、接受?有可能老天爺下雨,而你不接受嗎?不然你要怎麼辦呢?你有能力叫天不要下雨嗎?家裡的夫妻、兄弟姐妹、父母也都是一樣;他在生氣,那你怎麼辦?你也是要去接受。他講話很難聽,你也是要消化下去,不然怎麼辦?你有辦法叫他改嗎?你有辦法叫他不要講嗎?所以對方生氣罵很大聲,你就把他當成天在下雨、打雷,打的這麼大聲、這麼久。你不讓他大聲是不行的,叫他不要出氣,他馬上會鬱卒死;總是要有一個窗口讓他疏解。

 現在世間有很多精神病患,尤其是憂鬱症,那就是有苦沒得疏解,沒人聽他吐苦水。我們有苦,如果有一個知己可以講給他聽,講完之後,心就開了。否則一直鑽牛角尖,到最後容易自我毀滅,不是上吊就是去跳海。

 一個觀自在的人,時時刻刻都看到自己的存在,這種人他絕對不會去自殺的。所以我們要知道,世間本來就是無常的,沒有永遠的好,也沒有永遠的壞。昨晚下雨,到今天就好天氣了,一天的變化是很多的;人的脾氣就跟天氣一樣,那還需要看氣象報告?看你家人的臉色就知道了。

 話又說回來,為什麼我們看不到無常呢?無法真正了解到本來就是這樣?我們都希望對方改,老是覺得對方講這句話、做那件事是不應該的;它不應該對我這樣,不應該說我那樣,我們都緊緊抓取三個字-「不應該」。好像他都不對,只有我對;我們就是認定對方不應該,你才會生氣。你可以將它換個想法:「他本來就是這樣的」。是不是他本來就這樣?你的父母、孩子、夫妻、兄弟姐妹,是不是本來就是這樣的?

 大聲公的人,講起話來好像吵架一樣,有時候我們誤以為是在吵架,但仔細一聽並沒有吵架,只是講話較大聲而已。他本來就這樣,從我認識他到現在,他講話原本就是這樣子,那種口氣、語氣,你有辦法將他改變嗎?你要接受。你不能用你的期待、你的標準、你的希望,用你的看法去改變別人,這是不可能的。

 為什麼人的心,都被境界中的色、聲……種種拖走?好像有一種力量將我們拉走。本來不想生氣,知道生氣很麻煩,又傷身體;可是聽到他講那句話,實在是從鼻孔出來的,不回應就很難過。好像有一股很大的力量,要將你拉過去,雖然你不想過去,但還是被拉過去了。不想講出去,不想回罵過去的,還是受不了,這就是「業力」。

 業力就是業障,這種業力會障礙你,所以叫做業障。現在有很多的迷信,什麼都是牽扯到業障重,住院說是業障重,遇到不好的事也說業障重,那要怎麼辦?說要拜《梁皇寶懺》、《三昧水懺》,參加法會消業障。你相信這樣可以消業障嗎?你以為業障是從外面來的嗎?我告訴你,這都不是外面的東西。

 什麼叫做業?業是你自己的,不是外面的;業就是你自己做來的,所以叫做業。業就是行,行就是你的行為;身體的手、腳有行為,這張嘴也有行為,心也是有行為的。尤其嘴巴可以講好話、壞話,有辦法將死人說成活人,而將活人說成死人,都是這張嘴。這不是笑話,自古以來有很多人,都是靠這張嘴做宰相的;如蘇秦張儀都是靠這張嘴巴。孟嘗君食客三千,也都是養一大群嘴巴的。「一言可以興邦,一言可以喪邦。」一句話就可以將你的國家推翻了,不用原子彈那麼麻煩。

 修行什麼最難修?這張嘴最難修。還有什麼?心。修行就是在修心;心看不到,當然難修。手腳也是很難修的;左鄰右舍或是大樓公寓,樓上的走路卡卡卡,關個門也是踫踫踫,這就是手腳的行為。走路爬樓梯,人未到,聲音就先到了,你有辦法叫他改嗎?這就是我們身體的行為。

 消業障請誰消呢?除非你自己消,不然我告訴你,你去拜天公,去求觀世音菩薩,都沒有辦法幫你消的,這叫做「各人造業各人收」。有一個故事叫《白蛇傳》,黑蛇放毒而白蛇收毒。這個故事我們都以為是迷信,但它不是迷信。黑蛇在哪裡?白蛇在哪裡?都是你自己;好的也是一句話,壞的也是一句話。壞的一句話就是黑蛇有毒的;黑就是惡的、壞的。白就是善的、好的。中國有很多都是用故事來比喻我們的心。而你真的以為有一隻白蛇修了好幾千年,變成一位美麗姑娘嫁給許仙?你被騙了。

 修行只是在修心而已,吃素也是在吃那一點心。你的心如果沒有吃素,只有這張嘴吃素也是會造業。心如果沒有吃素,貪心還是依然存在的。上星期貼在白板上,其中有一篇:<不管怎麼樣你總是要>。那篇是天主德雷莎修女的法語,她印度落後地方,專門與那些痲瘋病人在一起,到最後自己也染上了痲瘋病,差點死掉。德雷莎修女有吃素嗎?我告訴你,她絕對是沒有吃素的,因為她是天主教的修女。修行有吃素,只有中國的出家人而已,日本的出家人也沒有吃素,西藏泰國斯里蘭卡的出家人也沒有。所以吃素並不能代表就沒有貪、瞋、癡,不能代表你就是有慈悲。只能說是你要培養慈悲,很多方法其中的一種。

 到底要吃素?還是吃魚、吃肉才好?這就要個人去衡量自己的身體、環境、工作……等種種因緣條件,而不是聽人家說吃素有多好,有什麼功德你就吃,不是這樣的。或是認為我吃素,下輩子就不會做畜生被人家殺。如果依照醫學證明與環保來講,現在減碳救地球都是鼓勵大家要吃素。西洋人的素食與宗教是沒有關係的,英國的素食館並不比台灣少,但是他們不是信佛教,也不是為了害怕下輩子遭受惡報而吃素的。

 「觀自在菩薩」,什麼是「菩薩」?菩薩是簡稱,其實菩薩原文稱做「菩提薩埵」。因為中國人喜歡越短越好,像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就用《心經》二個字。《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》,我們都講《金剛經》。

 什麼叫做「菩提」?菩提就是覺,覺就是我們的佛性。「薩埵」就是有情;有情就是眾生。也就是說觀世音菩薩是一位已經成等正覺,已經覺悟的有情。他不但自己有自覺,而且還有辦法幫忙別人覺悟,他是自覺又覺他;真正的菩薩是自覺、覺他的。這就像中國儒家所說的「己利利人,己達達人。」可以幫助很多眾生,離開煩惱痛苦,這才是真正的菩薩。

 普通我們去到寺廟道場時,師父都會叫你:「某某菩薩!」這只是在稱呼讚嘆你而已;像我們這種菩薩叫做泥菩薩,泥土做的菩薩,只要一沾到水,就會溶化掉了。它的意思就是:只要境界、煩惱一來,自己就沒有辦法,就會一片混亂解不開,那要怎樣幫助別人去解開煩惱痛苦呢?

 為什麼唐玄奘當時沒有翻譯成「觀世音菩薩」?觀世音菩薩是在觀世間的音聲,聞聲救苦;哪個地方有人喊救命!他就去解救。所以觀世音菩薩的名稱,是專門度眾生的。而「觀自在」?這是從「自覺自度」開始做起的。

 

繼續閱讀:(按以下章名)

第四章 時時觀行深度的完美智慧 

 

文章標籤

開藏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家家有本難唸的經》

第四章 時時觀行深度的完美智慧

 

 「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」。什麼叫做「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」呢?

 「」就是代表行動,因為我們的生活都是在行動中,所以日常的生活才叫做活動。真正的觀自在,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,並不是另外找一個時間、空間,好好的坐在那裡觀,不是這樣的。所以,它才強調一定要行。

 「深般若波羅蜜多」,既然它說深般若波羅蜜多,那是不是有一個叫做「淺般若波羅蜜多」?智慧當然是有深、有淺的;「淺的」,就是度自己而已,解決自己的煩惱痛苦。如果你要利益別人,要幫忙別人解決問題,當然你要有相當深的智慧才有辦法。所以才叫做「深般若波羅蜜多」。

 這個「」,它沒有限定什麼時候,它只有寫一個「」而已。有很多佛經將它翻開來看,都是這樣:如是我聞、一時佛在什麼地方,都是講「一時」;到底是幾年?幾月?幾日?都沒有講。「」就是代表沒有限定時間,既然沒有限定時間,就代表你時時刻刻,不論任何時候,都有「般若波羅蜜多」這種完美的智慧,不是偶爾才出現的。不管什麼時候,都要有這種智慧;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時候,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。所以當你遇到問題時,才有辦法應付解決,這叫做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」。

 你要達到能夠自度度他、自利利他,必須具備深般若波羅蜜多;但這不是靠修行修來的。不是像學校讀書,用學習就可以獲得的智慧。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有佛性;換句話說,每一個人都有良知良能,而良知良能就是完美的智慧。但是多生累劫以來,我們已經來到這世間不知多少回,這些智慧都被我們的認識、知識所覆蓋住了;也被我們的種種習氣攔阻了,使我們的智慧,無法發揮出來。

 好像一顆藍寶石,它未經處理前卡了很多的雜質;所以完美的智慧,就像是原礦的天然水晶一樣,都被這些外面的石頭雜質,層層卡黏住。怎麼辦呢?當然就要借助一些方便法。雕刻玉石的師傅,用種種的工具、方法,還要下很多功夫,將那些碎石雜質弄掉,甚至還要經過琢磨,才有辦法恢復它本來的面目。

 以佛法中而言,「深般若波羅蜜」就要借助歷經「六度波羅蜜」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襌定、般若。

 而我們現在講的,就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,真正可以解決煩惱的智慧,這不是很容易就可以得到的。所以一定要有前面這些功夫過程,才能到達般若波羅蜜多。

 第一、布施波羅蜜。什麼叫做「布施」呢?一般聽到布施,都以為可能是要拿錢,或是送東西給人。就好像媽祖宮、天公廟在建設,我就布施一根龍柱或是一片大理石壁,這也是布施沒錯,是「財施」。或是有人起煩惱,在那邊想不通,腦筋轉不過來;因為你的一句話,他的煩惱解開了。這也算是你布施給他的「法施」;布施一個方法給他。

 還有一種布施叫做「無畏施」。無畏就是可以保護人,使他不會驚慌害怕。譬如說學校放學,有志工媽媽在十字路口指揮交通,使小孩子不用受到危險,這也是一種布施。甚至一早開門看到對面的人,向他道聲早安!布施一個微笑給人,讓人家看到你心情很好,這也是布施。所以布施的方法很多,一句好話一個微笑,都是布施。

 布施不一定與財物有關,其實財物的布施是有限的。真正無限的是法施、無畏施。布施不一定要出去外面,你在家裡也可以布施。把媽媽的角色、責任做好,將小孩照顧好,讓孩子安心讀書用功,這也是一種布施。如果你更有能力,甚至可以走出你的家庭,去幫忙別人。

 其實真正布施的意思,是叫你要「」-「捨得、捨得,有捨才有得」。譬如你送東西或拿錢幫助人,這等於你的錢都捨掉了,但是這些還只是身外之物。如果真的想要有智慧,想要解決你的煩惱,真正要捨的是-「你心中的執著」、「你心中的慳貪」。

 布施也叫做「放下」,要放下什麼呢?放下過去的恩愛情仇,放下你捨不得對別人好的心;因為世間人最愛的是自己,對自己比較寬容,對別人要求都比較嚴格。所以我們學習布施,就要做到真正的放下執著、慳貪以及捨不得對人家好的心。「六度波羅蜜」為什麼會分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呢?這是次第,是有層次的。可以布施的話,那就代表你有很多,如果你布施不出去,那就代表你沒有。

 第二、持戒波羅蜜。什麼叫「持戒」呢?持戒不只是我們每天在聽的,八關齋戒、五戒、菩薩戒,或是出家人的三壇大戒。我告訴你,持戒並不是在說這些而已,如果只光說這些,那也是無法開智慧的。所以持戒不只是規定不可以做這,不可以做那的。當然戒就是規矩、遊戲規則;國家社會都有法律,交通也有交通規則,這都稱做戒。身為一位國民,開車遵守交通規則,這也是持戒。

 「」是一種界限,所以持戒的「」,與境界的「」是同音不同字,意思都是一樣的。什麼叫做「戒」?戒就是一種範圍,不能超出這個規範。你如果超出這個範圍,就違反規範了。其實真正的持戒不是在持那些條文戒,不是只有持那些文字而已。因為佛法都是從我們的心講起,要從心地下功夫的。

 持戒就是「不要做讓自己起煩惱的事,也不要做讓別人起煩惱的事。」這樣簡不簡單呢?所以講五戒、八關齋戒,如果一條一條的解釋,等講完,你也都忘記了。像我去受戒就有二五條,而女眾師父三四八條,這是要怎麼記呢?心中隨時都會驚慌,怕去犯到。真正的戒是在「收攝我們的心」,這樣的佛法,才能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

 

 第三、忍辱波羅蜜。你如果可以做到第二個,這樣你就進步到第三個忍辱波羅蜜了。什麼叫做「忍辱」呢?忍辱不是忍受別人的侮辱。你多會忍?忍到鼻孔,你就忍不住、受不了了;忍辱波羅蜜不是叫你用忍耐的。如果是用忍耐的心態,那就代表你是對的,別人是不對的;你有理而別人無理取鬧。是別人霸凌欺負你,因為你個子較小而打輸他,你沒有辦法,所以就用忍耐的。忍久了會怎樣呢?手無縛雞之力的弱女子,居然可以將個子高大的丈夫殺死,為什麼?那就是已經忍無可忍了。

 這就像大禹的父親在治水,只想造堤防將水圍堵起來,到最後河堤崩潰了,那一種災害是更大的。所以我們如果忍耐到受不了,而暴發出來的那種暴發力,是很嚴重的,什麼事都敢做的。因為那時候整個都豁出去,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了。真正的忍辱就是在教我們,要有雅量去接受別人的批評、抱怨、嫌棄;我們要經得起別人的考驗,要去包容別人的過錯。因為「仙人打鼓有時錯,腳步踏差啥人無(台語)」。

 第四、精進波羅蜜。精進波羅蜜還有另一個名稱,叫做「方便波羅蜜」。什麼叫做「精進」呢?精進並不是一早幾點起來上早課、念多少佛號,或是一天做多少功課,打坐幾枝香,拜幾百拜,……這樣並不是精進。這種的精進,不能夠開智慧。真正的精進並不是外面的,我一直再三強調-佛法講的都只是內心的世界。什麼是精進?精進就是向內看,看你的心、你的念頭。我們每天都會起好的念頭、壞的念頭;因為我們不是聖人、不是佛菩薩,而是凡夫。有時候看到我們喜歡的,就會起好的念頭,而看到我們不喜歡的,就升起壞的念頭出來。所以精進就是要向內去看自己的念頭。如果你看到自己的念頭,已經有生出一個善念了,那就讓它更增長,「已生善令增長」。

 假如今天我們善的念頭、好的念頭都未生出來,那就要讓它生出來,「未生善令」。這意思就是說,我們遇到一切人事物時,要儘量往好的方面去想,往正面去看待。

 萬一我們看到,忽然間為什麼會起這樣的惡念?為什麼會有壞的念頭出來?你馬上看到,那馬上就要讓它斷掉,「已生惡令斷」,這念頭不可以讓它再繼續下去。

 如果今天都沒有生出半個壞念頭,這樣子更好,那你就保持都不要讓它生出來,未生惡令不生」。這才是真正的精進。所以每一天都要好好的看顧、覺照你的念頭,你的想法-都要去看清楚。

 如果我們平常都有聽聞佛法,自然就會有這種功夫,可以去觀照。當有一個壞的念頭出來時,馬上就知道不可以,要馬上斷掉,不可以再繼續下去。念頭想法如果有將它顧好的話,那做事情就比較不會有差錯。換言之,就是比較不會去造業、造罪。所以我剛才說的,這種功夫是一步一步,越來越深的。

 第五、禪定波羅蜜。什麼是「禪定」?禪定不是打坐;不是比較單盤或是雙盤,坐幾個鐘頭,腳不會麻,或是看到光、看到自己的氣脈在轉。或是自己原本有病而打坐後,整個病都好了,氣打通了。禪定並不是在說這個的,這都是在練功夫,而不是在修心。

 真正的「」是在講什麼呢?對外而言,「外離諸相」。「定」就是內,「內心不亂」。禪定就是我們在面對人事物時,不會粘著在境界上。

 舉個例子:早上打開門,對面鄰居看到我時,臉臭臭的,那時候你如果粘著在不好的臉色,那你就會鬱卒。所以你不可以去粘著在那裡,要離相。「離相」,就是叫你不要想太多。人都會想太多:「奇怪!為什麼他每次對我的態度都這麼壞?」自己就會在那邊一直想,是不是我昨天講了什麼話而讓他不高興?或是我做了什麼事情讓他誤會?這就是想太多了。

 你的心都罣礙人家的臉色不好,對你的態度不好。這「相」和「心」粘在一起叫做「想」,為什麼你會想呢?就是你都用「分別心」,不斷分別好跟壞。相有好的相,也有壞的相,不論人家是好臉色或是壞臉色,你都不能執著。人家所說的話那也是相,叫做「聲相」。別人的臉色叫做「色相」。所以這些相,都不可以被粘著上。如果粘著上了,你想要開智慧那就很困難了。為什麼呢?你如果聽到好的、看到好的,那你的貪念就會出來;相反地,如果聽到或看到不好的,你的瞋恨心也會跑出來。所以「外離諸相」叫做禪。

 前面這五步的功夫叫做「前方便」。什麼叫做「方便」?「方」就是方法,「便」就是便宜措施;這五步就是要開發智慧的方法。就像前面所講的打玉師傅,他用方法和功夫,要將這些的石頭雜質打掉,那它原本玉石閃亮的面目才會出現。其實每個人的智慧都與佛菩薩、聖人一樣不增不減,我們並沒有比較少;佛菩薩;聖人的智慧,也並沒有比我們多。

 如果前面這五步做的好,「第六步般若波羅蜜」還要修嗎?不用修了!譬如挖地下水,鑿到夠深時,水自然就會冒出來了。所以我們的智慧就好像泉水,但是你要讓地下泉水冒出來,那你就要下功夫,要用很多的苦工去挖鑿。今天你會沒有智慧,就是你所下的功夫還不夠,都被污染了,被你這些壞的想法、壞的習慣,所掩蓋住了,所以你的智慧才無法出現。

 智慧不是修來的,也不是求來的。有很多人要去求智慧:佛教徒就求文殊菩薩,一般人就去求文昌帝君,只要考期一到,就會有一大堆的準考證擺在那邊。文昌帝君有可能讓你考上哪裡嗎?如想要考上,那一定是要靠自己的實力,而不是用求的。所以智慧也不是求來的,當然也是無法祈求哪一個活佛仁波切,或是修的很好的高僧來替我們加持,這是不可能的。

 這「六度波羅蜜」非常重要的。為什麼有很多的道場寺廟,都沒有跟你說這些呢?因為講到修行,可能大家比較沒有興趣。但是如果講到要做法會、消災、添福壽,或者幫你加持、增福慧,這些大家會比較有興趣。

 修行真的是不簡單的;修行就像拿著一把刀子,割自己的肉-那是切身之痛。所以有很多的師父知道你怕痛,他只好用方便法,舉辦一些佛七、禪七、三昧水懺、梁皇寶懺……等等法會或活動。要不然就是利用觀世音菩薩聖誕,請你來吃一餐素食,來拜一拜,誦誦《普門品》。藥師佛誕辰快到了,來點個藥師燈。用這些的方式慢慢的圈住,將你引進來;這也是一種的方便法。舉辦種種的活動,讓讓你慢慢進入佛門。

 

繼續閱讀:(按以下章名)

第五章 唯一的勝利者-空

 

文章標籤

開藏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家家有本難唸的經~心經的生活智慧》

第五章 唯一的勝利者-空

 「照見五蘊皆空‧度一切苦厄」。這兩句的重點,就是在「五蘊」,你如果知道五蘊,那就知道這在講什麼。五蘊在《佛陀的啟示》裡面,有講的很清楚,你如果有看的話,就應該會知道了。五蘊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。

 玄奘所翻譯的,也就是我們現在讀的《心經》-翻譯成「五蘊」,蘊就是積聚、累積;都積聚在一起的意思。

 另一種版本是鳩摩羅什所翻譯的《心經》-翻譯成「五陰」。陰是代表遮蔽。就好像陰天的天氣,烏雲密布都看不清楚。陰就是比較暗,陽就是比較明。我們都執取五蘊,抓得緊緊的,以為這些就是「我」。

 第一個、色蘊。「色」就是我們的身體,這是以人而言。如以外面宇宙來說,色就是代表形形色色的一切現象界。但是今天最主要講的是人;這身體是由四大所組成的,「四大」就是地、水、火、風。這只是一種比喻:水是柔軟的。火是溫暖的。風是代表氣,會流動的。地就是代表堅固紮實的。

 我們的身體,有這四種性質:因為身體有溫度,每個人都有度的溫度,這就好像是「火」。根據醫學,人的身體,%都是水份,也就是七成都是「水」。身體的器官都是會動的,眼睛會動,手腳會動,牙齒會動,有的人耳朵也可以動,連五臟、六腑也是動的,這就是屬於「風」的性質。「地」是屬於我們的肌肉骨骼,

這都是屬於較實在堅實的。

 第二個、「受蘊」。受就是感受。看到一切的人事物,你一定會有感受的。看到喜歡的感受,和看到不喜歡的感受,當然不一樣。你如果看到喜歡的,就會生「樂受」。不喜歡的,就會生起「苦受」出來。另外一種不是喜歡,也不是不喜歡的,就會升起「不苦不樂受」又稱為「捨受」。

 第三個、想蘊。什麼是想蘊呢?「想」這個字是「心」的上面有一個「相」。當你看到一個人,就會有感受,接下去你的想法就會將它有所分別。人的想法最主要就是分別;如果沒有想法,就無法學東西,那我們就不知道好壞、對錯。

 第四個、行蘊。當分別對或是錯之後,是不是就會採取行動?譬如說,你聽到別人在罵你,經過你對相的抓取分別,認為他所講的話,實在是不能聽。你沒有這樣,而將你說成這樣,因此越想就越生氣,之後就會採取行動。什麼行動呢?壞脾氣的人,可能就會出手打他耳光。或是用話回應過去,你罵我三字經,我就回罵你四字經、五字經。

 如果對方比我還要強勢,你不敢反抗,那就要忍耐。忍耐的時候,你會有什麼反應呢?用你的心意去反應。你罵我,那就給我記著,然後就會懷恨在心裏。有的老夫妻相罵,將一句話牢牢記住,而且記住一輩子,雖然他們沒有吵架;但這就是用他的心意在採取行動。所以「行蘊」也是一種衝動。行有三種:心行、口行、意行。只要你採取行動出來,就會造業。

 第五個、識蘊。」就是覺知。如果我們沒有識蘊,就無法呼吸,心臟也無法跳動,血液也無法循環。就因為這色身有識,才能執持我們的生命。小孩會變成年青人,而年青人會變為中年人,中年人會變為老人。死人就是沒有識,而身體還是存在,所以才會腐爛流膿水。

 「」住在我們的六根。在眼睛叫做「眼識」,在耳朵的叫做「耳識」,在鼻子的稱做「鼻識」,在舌頭的是「舌識」,在身體的叫做「身識」,而在我們心意的叫做「意識」。識不是靈魂;當你在看東西時,識就會集中在你的眼睛。所以當你很注意看東西時,人家說什麼,你的耳朵就會沒聽到。

 身體如果沒有「受識」時,被刀子割不會痛的。所以開刀為什麼要打麻醉針?是要讓你的感受暫時麻醉,讓你不感覺疼痛;你要拔牙齒也是要先打一支麻醉針,這樣拔牙就不會痛了。但那不是你真的沒有識了,只是暫時借助藥物的效力,讓你的「」,暫時不起作用而已。

 識如果不在「想蘊」,就會變成植物人,他沒有辦法像一般人,可以正常去分別。所以「識」是無法單獨存在的,它是分散在色、受、想、行;也就是分散在我們的色身,我們的感受、想法分別,我們的行動、行為。你如果將「識」當作是單獨的,那就會淪為和一般人所講的-人有一條靈魂神識是一樣的。佛法不主張有一條叫做神識,或是靈魂的東西。

 為什麼世間有上帝等這些名詞?這都是誰發明的呢?這都是人自己發明的。人為了要求保護,所以就發明上帝、天神、神明、菩薩。基督教的就向上帝祈求,主啊!如果沒有什麼特定宗教信仰的就求鬼神。信佛教的就會求觀世音菩薩,藥師佛……。

 其次,為了能夠永遠保存有這個「我」的存在,所以發明了靈魂出來。將我們的身體比喻成一間房子、一輛車子、一件衣服,為了要安慰臨命終人,就說沒關係,房子不好了,就再換一間新的房子,不是更好嗎?這就是世間人所講的輪迴。是誰在輪迴呢?當然有一條靈魂在輪迴,一會兒出生做什麼人,下一世又出生做什麼人。這樣你就永遠都不會死,你不是真的死,而只是換衣服而已。房子壞掉倒了,就再蓋一間更好的。

 真正佛陀的教法,是沒有說這些的。他在世時,也沒有人全部都相信他。當時他在印度講經說法時,我相信印度人,沒有一半是相信他的,甚至於到他往生後,印度的佛教幾乎沒有了。現有的都是偏重在觀光、朝聖而已。

 我們是不是很盛行朝聖,要去大陸的四大名山: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道場、安徽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、山西 五臺山文殊菩薩道場、浙江普陀山觀音菩薩道場。去那邊錢花一花,換一身疲憊的身心回來。我問你:朝聖回來有開智慧嗎?花錢是有的;開智慧,我保證是沒有的。你聽到不高興的話,還是照樣起煩惱,是不是這樣?

 「朝聖」真的有好處嗎?有,在朝聖的時候,跟著師父出去,覺得法喜充滿,真的非常好。但那個好是一種感覺,而且那種感覺是不長久的,你還是會恢復原來的「我」。並不會因為我去朝觀世音菩薩、文殊菩薩後,就變成觀世音菩薩或是文殊菩薩,你還是原來的你,還是傻弟子一個。但是這樣也好,可以促進經濟發展,讓一些觀光事業多賺些錢,不然旅行社會倒閉。剛好有這些佛教徒,喜歡朝聖想要開智慧;一年統計起來應該有幾百億的商機。

 很多人要邀我一起去朝聖,都請不動。我會跟他說:文殊菩薩在我心裡……。有很多人說:「師父您的佛像這麼小尊?」我說:「這樣搬家就很好搬,放在口袋就可以了。如果真的會靈,小尊的就已經很靈了,並不一定要大尊的。」

 前面講的這些觀念、做法,如果沒有照見五蘊皆空,你是沒有辦法的。為什麼現在的人都這麼好騙?到處有很多詐騙集團在行騙?因為人都是要求健康、發財,壞運都想改成好運。所以就利用人性的弱點來引你上當受騙。

 真正的佛法是無法幫你解運的,真正的佛法有辦法教你改心而已。什麼是「改心」?改變你的想法、你的觀念。人的想法如果改變,世界就會不一樣了。

佛陀在《阿含經》用五句話,將「五蘊」解釋出來:「觀色如聚沫‧受如水上泡‧想如春時燄‧諸行如芭蕉‧諸識法如幻」。

 佛陀講:觀看這個肉體、色身,就好像聚沫;所以說「觀色如聚沫」。山上的瀑布從上面沖下來,沖到下面的大石頭,在它沖下來的地方,四周圍聚集很多的泡沫,就好像肥皂泡沫一樣髒髒的,因為它聚集久了就會髒。這表示我們的身體,有很多眾生的和合,所以才叫做「聚沫」。這也是強調我們的身體是不淨的、不實在的,很容易流動,是很脆弱的東西。而且你也沒有辦法,要身體健康它就會健康,沒有那麼簡單的。為什麼呢?因為它是眾生的和合,我們是沒有辦法可以作主的,也沒有一個「我」可以來指揮。

 今日的科學、醫學很發達,我們才能認識很多事情;不然有很多都是超乎我們所想像的。因此頭髮不是你的,如果是你的,叫它不要白,那它就不會白了。牙齒也不是你的,如果是你的,那牙齒又怎麼會痛、會掉呢?眼睛也不是你的,……所以從頭到腳,沒有一樣是你的。甚至於呼吸、心跳,你都無法指揮控制的。你如果不相信,那你叫它不要呼吸,看你能憋多久?你叫心臟不要跳,或是要它跳快或是跳慢?如果是你的,那你就有辦法;所以沒有一樣是你的。佛法講的「無我」就是在講這個,我們要了解,要看破,不要執著這個色身,這是我的身體、這是我的。

 什麼叫做「」?空不是叫你將這身體看成沒有。如果你將它解釋成沒有,那就錯誤了。空只是叫你不要執著。什麼叫做「」?空就是代表你無法控制,沒有辦法去掌握、主宰、指揮。你既然無法主宰指揮控制它,那你就要看破。歲數一大就會老、會生病,這是我們無法控制的,不然要怎麼辦呢?老了怎麼辦?生病了要怎麼辦?老的時候,很多的器官都會衰退壞掉,但也是要過日子,不然要怎麼辦?也是要去接受它,不然你有辦法改變嗎?這是不可能的。「照見五蘊皆空」就是這樣的,要你一蘊、一蘊的將它照空,都不要執著。如果第一關色身,你都看不空、看不破,那你一定無法進入第二關的「受」。

 佛陀告訴我們「受如水上泡」。什麼叫水上泡?你有看過小孩子在玩吹肥皂泡泡嗎?肥皂泡泡看起來好像是五彩色,圓滾滾很漂亮,但是一吹後,馬上就會破掉佛陀告訴我們,受就如同泡沫,一個泡沫剛冒起來,而另一個泡沫就破掉了。

 要看到那個感受,不是永遠都在那裡的;你不要將它抓的牢牢緊緊的。我們的感受有兩種:一種是好的,而另一種是壞的。好的感受,你當然就會快樂,壞的感受,你就會痛苦。

 不管是「樂受」還是「苦受」,佛陀告訴我們,它就好像是肥皂泡沫,都不是永久的。所以我們每一天的感受,是起起落落好幾遍的,你知道嗎?有時聽到人家說什麼就很高興,等會人家罵一句就鬱卒,你的感受馬上就變的不一樣了。有時很痛苦,忽然間又變得高興起來,因此有一句話叫做「破涕為笑」,這也是要有功夫的。尤其是你要做生意,一定要有這種功夫。前面的奧客,讓你氣到心情很壞,下一個客人來時,你馬上就要歡喜笑臉迎人。你不能讓壞臉色,帶給下個客人,不然客人會跑光光了。

 俗語說:「火燒厝,燒過間(台語)」。是第一個人得罪你的,但是第二個、第三個人他是無辜的,卻要看你的臭臉及不好的態度。為什麼你會這樣呢?因為你將感受延續下去,將不高興再延續下去了,你把它抓得緊緊的。不論是喜歡或是不喜歡,你的人生真的想要活的快樂自在,一定要練就這種功夫-「飛鳥翔空」。就像小鳥飛過你的屋頂,有留下什麼嗎?沒有。但是人有辦法這樣嗎?有時候鬱卒好幾夜都睡不著,早上發生的,到晚上還睡不著,越想就越不甘願。那代表你已經落入到第三關的「想蘊」裡面去了,你就會越想越生氣。

 世間的感受,不論是苦受或是樂受;到最後,終究都是苦的感覺。所以佛陀才會說:「諸受皆是苦」。因為即使是樂受,我們也沒有辦法永遠保留。當樂受消失後就苦了,這也是三苦中的「壞苦」。

 人的心情好像在洗三溫暖,在什麼地方最突顯呢?在股市。如果每天去股市看盤,那你就是每天都在洗三溫暖;你的心跟著在漲停板、跌停板。如果漲停板,大家就心花怒放,眉開眼笑;跌停板時,大家的臉都綠了。所以電子螢幕在跌的時候就用「綠色」,漲的時候就用「紅色」。

 再來你還要照見「想蘊」也是空,五蘊的第三個就是想蘊。佛陀對想蘊是空,它譬喻一句話:「想如春時燄」。這句話是以印度的天氣來講的,因為佛陀印度人,當然是要以當地的氣候來講。如果在台灣,春天有時還有寒流。但在印度春天的時候就已經很熱了,尤其是柏油路,被烈日曬到很熱時,柏油會冒煙,遠遠的看過去,柏油所冒的煙一直往上升,就好像有水氣。鹿看到路面所往上冒的煙,就會以為那邊有水,牠跑過去要喝水時,結果那不是水。

 其實這是一種錯覺。佛陀就是用這來比喻,人的想法都是一種錯覺。有一句成語叫做「捕風捉影」:人站在燈光下,是不是有人影?影子是否看得到呢?真的有一個影子,但是影子你抓得到嗎?是實在的嗎?不實在的。而風有感覺嗎?有感覺。但是風你抓得到嗎?沒辦法,它是不實在的。

 這就是在提醒我們,我們的想蘊,往往都是內心的欠缺,是種種的渴望、饑渴過度,所產生出來的錯覺。因為我們有種種的欲望,你的欲望如果過度嚴重的時候,就會產生錯覺。譬如說,當你想念一個人,想到很嚴重時,就會在夢裡跑出來了;甚至於會夢到已過往的親人。這都是想法所產生出來的一種錯覺。

 「想」,也就是我們的心上有相。我們的心上面,抓一個現象,抓的太緊了。境界的相有六種: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六塵。色就是眼睛所看到形形色色的東西。聲就是耳朵所聽到的聲音。香就是鼻子能夠聞到香、聞到臭。味就是舌頭可以嚐到的滋味。觸就是身體皮膚手腳所摸觸到的感覺。法就是心裡所想的種種幻影,也就是前五塵的落謝影子。

 我們親眼所見、親耳所聽到的,都不一定是真的。有一句話叫做「瓜田李下」,你穿鞋子走路,鞋帶掉了,經過人家的西瓜園,不要蹲下來綁鞋帶,因人家會以為你要偷摘西瓜。如果經過李樹、蘋果樹下還是橘子園,你所帶的帽子如果歪掉了,不要想矯正它;因為如果矯正帽子時,人家會以為你要偷摘水果。那是不是果園的主人,親眼所見到的呢?有時親耳所聽到,某某人在說你怎麼樣,事實上你聽的並不是全部。你只聽到其中一句在罵人的壞話,而你自己就去對號入坐。人有很多的誤會,都是人的想蘊,將它有所分別跟判斷。但是佛陀所教我們的是:當你看到一個人的行為動作,聽到他在講什麼話,那你看只是看,看看就好了;聽只是聽,聽聽就好了。不要再去將它作判斷解釋,為它下結論:「他的動作就是要對我怎樣,他講的那句話就是要怎麼樣。」

 我們親耳所聽到、親眼所看到的,都不一定是真的,尤其是當你的心很煩、心浮氣躁,靜不下來時,你所看到、所聽到的,更不是真實的。為什麼呢?因為你的心不安,很煩躁的時候,所看到、聽到的,都很容易將它往負面去解讀。每一件事情都有兩種的解釋,一個是往正面去思惟,另一個是往負面去解讀。心情好的時候,你就會往正面去解讀。心情不好時,你就容易往負面去鑽牛角尖了。經過你所想的,因此你就會產生很強烈的好、惡。「好」就很喜歡,「惡」就討厭。所以我們做事情都是兩極端。尤其男女之間的感情,愛的時候是愛你入骨,而恨的時候是咬牙喫齒。這都是因為想蘊,將它投射出一個境界出來。

 「境由心生,心因境有;若使無境,何曾有心。」我們的心就好像電影放映機,境界就如同螢幕上投射出來的影像。所以一切的境界都是由心生。為什麼我們會有種種的心?種種的想法?種種的分別呢?就是因為有境界。當看到境界時,就會有種種的想法、種種的分別跑出來。假如沒有境界,那你就沒有心了。這是所講的想蘊。

再來要照見「行蘊」是空。佛陀對行蘊用一句話來描述:「諸行如芭蕉」。什麼是「行」?行就是動。是什麼在動呢?是心在動,為什麼我們的心會動呢?因為無明。心在動的意思,就是-心會有情緒化的反應。聽到什麼或是看到什麼,我們都很容易衝動,很容易馬上就反應出去。聽到一句不喜歡的話,馬上就透過這張嘴巴衝出去了,反應真的很快。

 舉個生活中現實的例子,電視現在都有第四台,不然就是電信局的MOD,可以看好幾十台。你如果沒有上班,或是退休整天在家裡,一定會覺得很無聊,無聊該怎麼辦呢?就看第四台、韓劇或連續劇。很多人拿著選台器轉來轉去,他一邊看一邊罵:「這節目太爛了,換湯不換藥,男女主角的名字換了而已,劇情都是一樣的。」但是他還是看到演完為止。為什麼會這樣呢?因為無聊,所以就會看無聊的節目。我們有很多的行為,你去將它探究到最後,都是沒有原因的。如果要勉強說原因的話,那就是無聊。

 面對行蘊的衝動,我們都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?這就是我們的欲望在消磨我們的身心。好像剝香蕉樹或是洋蔥,剝到最後都是空的,沒有實心的。什麼是沒有實心?就是沒有實在的感覺,這叫做「諸行如芭蕉」。

 如果你覺得無聊,那就代表你的心,真的靜不下來;自然你就會透過眼睛亂看、耳朵亂聽。有的人喜歡串門子,因為無聊就到處走走,打聽街頭消息,聽八卦新聞。因為他覺得讓眼睛、耳朵靜下來很可惜。

 佛陀講「識蘊」是用這一句話來形容比喻:「諸識法如幻」。他說種種的識法就好像幻影;也就是種種你所認識的,其實都是一種障眼法。不論你看到或是聽到什麼,都只是一個影子而已。台語有一句話:「你甘知影,你講的是有影、無影?」這就代表我們所知道或不知道的,都只是個影子而已。什麼是影子?影子是幻化的,所以叫做「幻影」。台語還有一句話:「講一個影,生一個囝。」代表他所講的是假的、不實在的,而你卻認為都是實在的。

 當我們很注意看一件東西時,就沒有看到別的東西了。如果我們很注意某某人在講話時,你的耳朵就無法聽到別的聲音。沒有色盲的人,他是無法看到色盲人的世界。但是「天生我才必有用」,第二次世界大戰時,美國的轟炸機飛行員,都要配一位有色盲的人,因為敵人的戰車大砲,都會用樹木來做掩護,就是要讓無色盲的人看不到,但是有色盲的人,看的一清二楚。

 如果你有看到什麼,其實你所看到的,都只是一個阻礙,它會佔用你的心及時間。為什麼我們無法看到天界呢?因為欲望是一種障礙,使我們無法看到另外的世界。當我們看東西正得意時,那就是你失去覺察的時候了。當我們的注意力,被欲望所喜歡的境界佔去時,那你的內心就沒有空間了。世間人為什麼都很衝動?從交通就可以看出來了,大家都在搶紅綠燈。這代表我們的心都很忙碌,連一秒的時間都沒有。

 事實上是沒有「時間」這東西的,時間是由空間所產生出來的。為什麼這樣講呢?你如果坐高鐵到台北只需要一個半鐘頭,因為從台南到台北公里,公里就是空間。如果搭飛機可能只要分鐘;坐台鐵自強號要小時。可見時間是不固定的,它是會變來變去的,是無常的。依你所搭乘的交通工具,時間就會是長或是短。但是空間都是固定的,公里就是公里,不會因為搭飛機,就變成公里而已。

 當我們打開電視時,我們的心自然被電視的聲音,及劇情佔滿了;因而你內心的世界,就很難寂靜無聲,你會隨著劇情聲色起起落落。為什麼會這樣呢?那就是代表我們的心,已經被劇情同化了。

 我們每一天都受心情影響。境界只是一個相而已,當你看的時候,眼睛就如同是攝影機。攝影機的前面有一塊鏡片,鏡片就叫做心情。我們每天的心情,都影響到「我們的攝影」,影響到所看到的。耳朵聽東西也是一樣;耳朵好像錄音機,心情好的時候,與心情不好的時候,所錄到聲音是不一樣的。你要用什麼樣的鏡片、鏡頭來看世間呢?

 如果覺得世間需要很多東西,你才會滿足,那你就很難放下而無所求。如果覺得世間需要與人競爭、比較的話,那你就很難會有輕鬆的心情,每天都令你很緊張。譬如說,今天有人批評、毀謗你,而你不會用不好語氣回應他,那就代表你的心真的是安靜下來。如果因為對方的一句話,你就很氣憤,那就代表我們的心,本來就已經是不安靜的。但我們都怪對方,「如果不是你,我也不會這樣」。不論是夫妻、朋友吵架時,都責怪對方,「就是因為你講那一句話,所以我聽了才會很生氣」。

 聽聞佛法就是要將它用在日常生活中,你明天就可以去試看看,如果有人嫌棄罵你時,你有辦法深情款款的看著他嗎?如果做得到的話,那你就真的是照見五蘊皆空了。為什麼?因為你看到眾生的無常。這就好像天氣一樣,有時是豔陽天,有時是陰天,烏雲密佈還打雷。不論好天氣,還是壞天氣,你都要完完全全的接受,不然你要叫老天爺不要下雨嗎?下雨也有它的好處,有很多人也是靠下雨天賺錢;這只是轉個角度的藝術而已。

 人與人之間,彼此都是對方的鏡子,你是我的鏡子,而我是你的鏡子。都是照來照去,反射過來,反射過去的。所以世間不是在外面的,你如果微笑,那世間就會對你微笑;你的心如果靜下來,那世間就會跟著你安靜。每一個人都是代表世間,每一個人都是世間的縮影。

 我來講個故事:朝有一位蘇東坡,他有一位方外好友-佛印禪師。蘇東坡他根器很好,傳說他過去世是個禪師再來轉世的。只要有空閒,就會渡江找佛印禪師。有一天兩人相對論禪,蘇東坡問佛印禪師:我的禪相如何?

佛印禪師說:「宛如一尊莊嚴的佛菩薩,坐在我的面前。」

佛印禪師就反問蘇東坡:「大學士,請問您,我呢?」

蘇東坡就得意洋洋說:「看起來像一堆牛糞。」

佛印禪師聽了之後,就哈哈大笑並沒有生氣,蘇東坡以為他贏了,回去之後就很高興。

小妹看到就問:「哥哥你是在高興什麼?」

東坡說:「過去我都辯輸佛印禪師,今天我總算贏回來了。」

小妹問說:「是贏什麼?」

蘇東坡說:「他說我禪坐像一尊佛菩薩,而我說他禪坐像一堆牛糞。」

小妹笑說:「哥你輸啦!還在那邊得意洋洋。」

蘇東坡急忙問:「為什麼是我輸呢?」

小妹笑答:「就是因為你的心中是一堆牛糞,所以你看出去的就是一堆牛糞。佛印禪師的心中,有一尊很莊嚴的佛菩薩,所以看出去的都是佛菩薩。」

 這就是在講人與人之間,互相都是一面鏡子。鏡中所看到的都是你自己,並沒有別人;你如果看到的是別人,那你就是見到鬼了。這樣我們的五蘊是否都有照見到空了呢?唯有照見五蘊皆空,你才有辦法進入到下面這一步-「度一切苦厄」。所謂的「度一切苦厄」,並不是你照見五蘊皆空之後,就都沒有痛苦災厄了。而是說,照見五蘊皆空後,面對你的人生,未來一切的痛苦災難,橫禍不如意的事情時,你才能夠度過這難關。

 你如果被倒會,倒了五千萬還笑得出來,那你就真的是照見五蘊皆空了,為什麼?因為錢是身外之物。「」跟「」是不一樣的;有一句話叫做:「痛苦」,什麼是痛?痛是身體不舒服病痛。「苦」是心在苦。因此痛跟苦是不一樣的,但是你有辦法做到痛與苦將它分離嗎?修行就是要做到這樣的。

 牙齒痛、感冒不舒服,心情受影響,就會嫌東嫌西。嫌人家煮的沒味道,嫌媳婦煮的很難吃。這就是因為身體的痛,而影響了心情,這樣痛跟苦就黏在一起了。所以你如果可以修到,痛跟苦將它分離的話,那就表示你沒有被色身轉去了。「厄」就是災厄。有很多人遇到災厄時,他就恨天怨地的。世間有很多不如意、有很多災厄;包括得到癌症,這也是人生的厄運;但是這也是要去接受。有的人得癌症他不說,你也不知道,他一樣活的很快樂。但是有人一聽到得癌症,整個人就全崩潰,變成很消極。而當你面對像日本海嘯地震這種災厄時,你也是要接受的。

~第五章竟~

繼續閱讀:(按以下章名)

第六章 知識會造成距離

 

 

文章標籤

開藏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家家有本難唸的經》

第六章 知識會造成距離

 

舍利子‧色不異空‧空不異色‧色即是空‧空即是色‧受想行識亦復如是‧舍利子‧是諸法空相‧不生不滅‧不垢不淨‧不增不減。

 你如果知道色是空,那你就知道受是空、想是空、行是空、識是空。什麼是「」呢?色就是形形色色的東西,是物質就一定會有礙。譬如說,這間房子有牆壁在阻礙,牆壁是水泥,那這就是物質。因為有這一片牆壁,所以我無法從牆壁穿過到隔壁,一定要有門,而門是空的,所以一定要挖一個洞來做門。色與空原本就是對立的,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。但是佛陀在這裡講: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。就是在講我們所看到的「」這物質,只是一個表相。

 聲音也是一個表相,我們所聽到的聲音,不論是打雷聲、喇叭聲,還是世界名曲或唱歌的聲音,都只是一個表相而已;甚至於連光也是。一般講的色,包括種種的顏色,因為東西都是有顏色;比如牆壁是白色的,桌子是原木色的,所以色有很多種。我們所知道的色,什麼是紅色?就是無法吸收紅色,才叫做紅色。無法吸收藍色的,才叫做藍色。

 換句話,我們為什麼可以看到日光呢?日光就是經過大氣層,照射到地面上,因此你才能看見日光。如果去到外太空,是一片黑漆漆的。這裡會看到光的原因,就是因為地面是一個物質,有一個阻礙,使光無法穿透過去,自然的它就會反射,所以才能看到光。譬如在海邊看晚霞很美麗,但是如果天上沒有雲的話,會有晚霞嗎?沒有。因為有雲,才會反射出美麗的晚霞。

 包括身體也是物質的結構,無法消化的東西才叫做身體;有辦法可以消化的,就變成營養、能量、熱量了。身體是各種的細胞基因,所結合起來的一個殘留物,這是無法消化掉的。如果身體是可以消化的,那人馬上就會不見了。

 身體是由地、水、火、風這四種基本物質所組成的;但事實上,身體是有很多的細胞,而且每一個細胞都是一個生命。大家有緣以這個身體來做道場而住在一起。當初誰也不認識誰,右手不認識左手,左手也不認識右手。舌頭也不認識牙齒,而牙齒也不認識舌頭。

 包括身體裡面很多的器官也是一樣,因為每個器官都有它的眾生。每個器官之間,都是靠著神經系統、內分泌在溝通,以及所吃下去的營養在運送,變成血、蛋白質、鈣質,看哪個地方需要就輸送過去。你認識你的眼睛、鼻子、嘴巴嗎?為什麼嘴巴會長在這裡?而耳朵會長在兩邊呢?這只是它們剛好長在那裡;如果要去探究到底,不斷問為什麼的話,是沒有答案的。有些小孩子會問媽媽:為什麼我的鼻子長在中間呢?那你該怎麼回答?為什麼我會有兩顆眼睛?而不像漫畫書裡面有三顆眼睛?

 最近的報紙有刊載:「台灣有十種小吃,會損害我們的身體,第一種是鹹酥雞。」當你看到鹹酥雞,香噴噴很好吃的時候,我問你:「你有經過牙齒同意嗎?」當你覺得很好吃的時候,你可知道牙齒咬的很辛苦嗎?你喜歡吃,是因為你鼻子的眾生,聞到香噴噴的味道;事實上你的牙齒並不高興。它如果高興的話,那你的牙齒,就不會有牙周病,牙齦就不會腫了。當你吃喜歡的東西,吃的津津有味,而你的牙齒不舒服時,它要告訴誰呢?沒有辦法。它講,你又聽不懂,所以有一天你的牙齒痛,那就是它在向你抗議了。可見有很多的東西,你牙齒的眾生並不高興。想要去吃,只是你的一個想法意念,感覺這東西好吃。

 科學越文明,交通工具越發達,有飛機、高鐵;照道理而言,現代人應該比古代的人時間更多。如果用走路的去台北要好幾天,而現在坐飛機只要分鐘,搭高鐵一個半小時。所以每天可節省的時間有很多,但是現代人的時間有比較多嗎?沒有,反而更忙,身心都很忙碌。為什麼會很忙碌?就是你覺得時間不夠用,所以才會很忙。

 這色身不但不是我們的,包括你的感受,也只是一個表面的相而已;如果詳細的去看,也是空的。包括你內心種種的衝動,你去看它-也是空的。

 你說:「這位師父在講的《心經》,叫我每一樣都要空、都要無,這哪有辦法?」空就是在講無常。我們的感受也是無常的,你今天的感受很好,那你明天的感受一樣會很好嗎?你有辦法將今天的好,保持到明天?下個月?沒有辦法的;但是,說不定你過了一個門檻,就不一樣了。我們不能只想看到自己喜歡看的,只想聽到自己喜歡聽的;不要忘記這些都是無常。尤其很多好吃的東西,對我們的身體都是不好的。口味越美好的東西,對我們的身體大多是不好;因為要口味好,就要「添加物」進去。

 你每天早晨起床,鼻子都沒有鼻塞,而且可以好好的吸一口氣,你有感覺很好嗎?你有覺得這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嗎?我告訴你:如果你沒有感受到的話,可以去台大或是長庚醫院,看看那裡的呼吸器病房,就可以感受到-我今天可以正常的呼吸、這麼容易且自在的呼吸,真是人生一大享受啊!真的沒有比這還要好的了,因為這一口氣,並不是用金錢就可以買得到的。當你連一口氣都無法呼吸時,不論花多少錢,都是沒辦法買到的。

 癌症在現代只是個小病。當初癌症可說是無藥可醫,但是經過好幾十年的研究,有很多癌症病患,他的存活率已經有十年、二十年了,照樣活了下來。可見連以前聽到,覺得最可怕的癌症,到現在也漸漸的變成不是最嚴重的病了。「我見」這才是真正的病。因為這是連醫學專家或是科學家,都無法發明標靶藥物來醫治的,這是沒有辦法的。

 

色不異空‧空不異色‧色即是空‧空即是色」。

 這也可以將它解釋為:已經顯現出來,讓你看到的叫做「色」,還未顯現出來的是「」。就好像你很忙的在工作,這叫做顯現;顯現你種種的動作,講話、做事……,這就叫做色。你晚上睡覺時很安靜,沒有人看到你,你也沒有出來讓人家看到;都沒有顯現出來的,這就叫做空。因此一定要空、色的交替。就像我剛才所說的,一定要有白天跟晚上,所以為什麼人需要睡眠。當你睡得很熟時,你就是「」了。明早起床,你又恢復活力跟生命,那就是「」了。同樣的情形,也發生在每一樣東西。

 人可以說是一個小宇宙,白天你出現,晚上你又消失;到明天早上你又出現了,我們是不是每天都這樣呢?所以「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異色色不異空」。

 什麼是「」呢?「異」不是不一樣,異就是離開的「離」。所以是色不離開空,而空不離開色;因此一切都是因緣所生的。就好像樹木會開花結果,所以樹會帶來很多的種子;將種子種在土裡,它又會長出很多的樹。你的口袋可以裝很多粒樟樹的種子,但是你的口袋,無法裝得下一棵樟樹帶著走。

 現在再來將它縮小,這粒樟樹的種子,它的中間也是空的,將樟樹種子剖開來,裡面什麼東西都沒有,是空的。為什麼可以長出這麼大棵的樟樹,讓幾百個人同時在樹蔭下休息呢?這就是色,色就是有。

 我們讀《心經》不要讀到「空去了」(台語瘋掉的意思)。《心經》不空、沒有空;每一樣都是有的,只不過它是在提醒你:「有」並不是永遠的有,會產生這現象出來,是因為有種種的因緣條件所成的。就好像一輛車子,車子只是一個名稱而已,實際上並沒有「車子」這東西。它的前面是車燈,引擎是引擎,輪胎是輪胎,而玻璃是玻璃,鋼板是鋼板,椅子是椅子,但是將這些東西組合起來,就叫做車子。所以它說「無眼耳鼻舌身意……」,這不是否認,不是推翻什麼東西都沒有,並不是這樣的。它的意思就是:你只從聽的話語和文字,並不能代表真的東西。什麼是「真的眼睛」?真正的眼睛是你要去體驗。你如果不去體驗的話,怎麼會知道眼睛好不好?有沒有近視?有沒有色盲?還是有沒有老花眼?看的清楚或是不清楚?

 像世間常說的「愛」,愛只是一個文字,並不能代表它就是愛。什麼是愛?你要自己去體驗,才能知道什麼是愛。我告訴你:「你的父母好愛你。」這是我講的,到底你的父母愛不愛你?這就要你自己去體驗了。

 《心經》的後面,都是反反覆覆在解釋前面第一段。以種種的例子一直解釋,為什麼會這樣呢?因為怕你聽不清楚。佛陀講經年,並不是真的講很多,他都是反反覆覆的講,一句話就講了好幾百遍。不要看經典都這麼厚,其實沒講什麼;因為今天講而明天也講,今天講「色即是空」,明天也是講「色即是空」,為什麼會這樣呢?就像你們說的:「師父叫我們要放下,哪有那麼簡單。」就是因為不簡單,所以才要每天都講;每天叫你的魂,叫久你就會醒了。

 

    ***       ***

 

舍利子‧是諸法空相‧不生不滅‧不垢不淨‧不增不減」。

是諸法空相」,什麼是「諸法」?就是我們眼睛所看得到的,耳朵、鼻子、身體所摸得到的,所有你想得到的一切現象都是空相。「空相」並不是沒有,空相就是它都是不固定的。所以它才說「不生不滅」,它不是生,也不是滅。「不垢不淨」,它不是污染的,也不是乾淨的。「不增不減」,它不增加,也沒有減少

 我們可能會問到:「這世間明明就有很多東西,都是有生有滅的,就好像人,有生就有死。就衣服來講,有骯髒跟乾淨;水也有骯髒跟乾淨的。明明就是有增加有減少,而《心經》為什麼都這麼講呢?」如果從東西的表面來看,確實是這樣沒有錯。當然會有生滅、垢淨、增減這是必然的-這是眾生凡夫的分別。

 其實生與滅只是一種代表性。譬如說:我們的呼吸也有生和滅,當你在吸氣時叫做生,呼氣叫做滅。因為你吸的時候是吸氧氣,而呼氣是吐二氧化碳出來。人需要吸氧氣,才有辦法維生。如呼吸不上來時,就需要裝氧氣筒。但是大自然的樹木,就和我們相反,樹木白天就吐氧氣,吸二氧化碳;晚上就吸氧氣,吐二氧化碳。所以說,晚上不要去樹林裡,並不是那裡有鬼,或是有非人。

 乾淨和骯髒,也是人將它分別的。我記得以前有一位姓唐的,專門舉辦選美大會。他拿黃金做成馬桶;而馬桶是骯髒的,上廁所在使用的。你如果將黃金雕刻成一尊佛像,就叫做乾淨的、清淨莊嚴的。表面上看是這樣,其實都是黃金。如果佛像是銅鑄的、鐵鑄的,而馬桶是黃金鑄的,將他們丟到馬路,你說大家會要哪一種?大家都要撿馬桶,誰要撿佛像。

 水庫有很多水,下雨就會增加;沒有下雨,水庫的水就一直減少。表面上是這樣,但實際上它有減少嗎?沒有。水被陽光曬乾之後它就變成氣體了;水就是H2O個氫個氧,所以就變成氣體。氣就往天上去了,遇到冷壓才會下雨。下雨之後,水庫的水就會增加;因此,水實際上是沒有增加,也沒有減少的。因此一切的現象都是空相,都是無常的顯現。

 有一個小故事:一位修行人經過一個村莊,剛好遇到元宵節,小孩子都很喜歡提燈籠,而古代的燈籠都是點蠟燭的。他看到小孩子很可愛,就說小孩子你過來,我有話要問你:「你燈籠的蠟燭火這麼漂亮,你沒有點燃之前是沒有火的,點燃了之後才有火光。請問這火是從哪裡來的?是怎麼生起的呢?」

 這位小孩都沒有回應他,直接將燭火吹熄,然後就反過來請問這位修行人說:「剛剛你有看到這燭火很漂亮,我吹了之後,它就不見了,請問:『這燭火往哪裡消失?』」大人都被小孩折服了。智慧和知識是不一樣的。也許你的兒子、孫子,比你有智慧;但是他的常識、知識沒有你多。因為你年齡越大,知識會隨著增加,但智慧不一定會隨著增加。

 隨便的一個燭火,不知道是怎麼生起?是怎麼消失的?所以世間所有的東西都是這樣-這就是代表空。為什麼點燃就會有火呢?因為有種種的因緣條件結合起來,才會產生火。

 剛出生嬰兒的第一口呼吸,不是他想要呼吸,他是無法做主的。這個身體,很多都不是我們的,都不聽我們的話。心臟在跳,你有辦法叫它停嗎?你是無法指揮的。呼吸你也是沒有辦法的,所以有很多事情,它是很自然就發生的。

繼續閱讀:(按以下章名)

第七章 還有什麼不是空無? 

 

文章標籤

開藏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家家有本難唸的經》

第七章 還有什麼不是空無

 

是故空中‧無色‧無受想行識‧無眼耳鼻舌身意‧無色聲香味觸法‧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‧無無明‧亦無無明盡‧乃至無老死‧亦無老死盡」。

 《心經》講來講去都是在講「」,不然就是「無」。其實真正所講的空無,是「有」和「沒有」都包括在內。「空無」不是在講無、沒有。《心經》所講的不是相對立的。因為「空無」就是沒有固定,你無法將它定義:到底是有、還是沒有?

 除非你有將佛法用在日常生活中,才有辦法去體驗什麼是有?什麼是沒有?什麼是空?什麼是無?其實我們的生活中,處處都是在顯現「空無」的道理。有些事我們都會事先安排得好好的,計畫的好好的,可是等時間一到,結果全都翻盤了,有辦法照你原來的計畫嗎?沒有辦法的。這就是代表「空無」;世間真的有很多事情,我們無法固定。

 世間人都要「有」?不要「無」?因為「無」就會覺得是損失;「有」就會覺得他有增加。有很多人會說:「師父,為什麼我最近運氣這麼壞?我先生也是,為什麼壞事情全都發生在我家?」我就說:「不可能好事情都在你家。」好事都是跟著壞事的後面來,世間很多事情都是這樣的。

 如果知道《心經》「空無」的道理,你對好事來時,不會欣喜若狂;而對壞事來到時,也不會悲傷到無法做事。因為你已經知道,人生本來就是這樣,這些都是正常的,有好就有壞。有誰要生病,要開刀住院?沒有人要的。但是誰敢保證一生都不會生病?

 「是故空中,無色、無受想行識」,這就是五蘊。為什麼講:「空中無色受想行識?」因為色受想行識;所有種種形形色色的東西,包括感受、想法、行為造作,及記憶、所認識的,都是不固定的,都是因緣所生的。

 「無眼耳鼻舌身意」,我們的眼睛、耳朵、鼻子、嘴巴、身體和心意,這些也都是無,都是不固定的。像你的眼睛、我的眼睛,也都是不固定的。我年青時的眼睛,都不用帶眼鏡,但現在已經需要帶老花眼鏡了,而且還有白內障。所以這就是沒有固定的;因為這都不是我們的。如果是我的,那我就可以將它固定,叫它不要生白內障,它就不會生。耳朵也是這樣,到老的時候,耳朵都會較遲鈍,什麼都會退化。連舌頭也遲鈍,吃東西都沒有味道;以前年青的時候很好吃,而現在感覺不好吃,是東西變質不好吃了嗎?不是的,而是你的舌頭變遲鈍了,你的味覺已經慢慢退化。因此常有人說老人難侍候。但是等你聽過《心經》之後,你就不會覺得老人家難侍候了。因為有一天你也會老,每一個人都會老的,那時你就可以親身體驗了。

 「無色聲香味觸法」,看得到、耳朵聽得到叫做色、聲。香是鼻子聞得到,味道舌頭嚐得到的滋味。觸是身體手腳接觸得到。而法就是離開眼耳鼻舌身的範圍,腦海中所浮現的東西,這就叫做法塵;這也都是不固定的。我們所聽的歌,你年前聽的、年前或是年前所聽的,都不一樣了,因為感覺不同了。吃東西也是一樣,有些人很懷念巷口,早上有人擔著豆花在叫賣,他的豆花真的很好吃,現在怎麼感覺沒有那麼好吃呢?這是和很多的原因有關係的。為什麼會覺得那時候的東西比較好吃呢?因為那時候台灣的經濟不好,普遍性大家生活並不富裕,哪有什麼東西吃,如果可以吃到零食就很高興,就會覺得每一樣都很好吃。而現在東西太多了,要吃什麼就有什麼,吃久了就不會覺得好吃了。蘋果好吃嗎?現在已經沒有幾個人,會說蘋果好吃。但是在年前,只要說到蘋果,大家就會流口水。

 「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」。「無眼界」以下跳過去沒有講,是因為前面已經講的很清楚,所以說「乃至」二個字,就都將它含概進去了。什麼是「」呢?界就是有個範圍。什麼是眼界、耳界、鼻界、舌界、身界、識界?其實它是在講我們的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。為什麼它不用「識」而用「界」呢?因為眼睛的認識、辨別能力,和耳朵聽到聲音辨別的能力;鼻子、舌頭種種辨的能力,都有一個範圍界限。公尺內的東西可以看清楚,超過公尺範圍界限的東西,就看不清楚了。聲音、鼻子也是一樣,都有個界限範圍。眼識有眼識的功能,耳識有耳識的功能……六識的功能,都有它特定的對象,是不能混淆的。

 「無無明‧亦無無明盡‧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‧」其實「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,『乃至』無老死亦無老死盡。」這就是在講十二因緣,中間它都是跳過的。經上說「無明」至「老死」,「十二緣起」是怎麼流轉的呢?是無明→行→識→名色→六入→觸→受→愛→取→有→生→老死之後,又來到「無明」。

 所以這圓圈裡一共有十二個,你如果將它分成十二點,在這圓周上,任何的一個點,都是起點也是終點;你要用任何的哪一個都可以,這也是沒有固定的。但是如果不固定的話,那就比較難講了;所以暫時就隨便固定一個點,當起頭來講,自古以來都以「無明」為起頭。

 

什麼是「十二緣起」?現在來解釋十二緣起。什麼是「緣起」?緣起就是「此有故彼有」。簡單的講就是:「因為有這個,所以才有那個。」為什麼你會生氣?因為你罵我,所以我才會生氣。因為你對我不好,所以我不高興。緣起就是這樣解釋的。

 第一個、無明。什麼是無明?最簡單的解釋就是不清楚。為什麼我們會不清楚?這難道只是在講眼睛看不清楚而已嗎?不是的。最主要是在講我們的「心」不清楚。世間有很多的詐騙集團,為什麼我們會被騙呢?因為你的心不清楚。難道你不知道他是詐騙集團?因為被你自己的「貪心所」騙了。我們的心像一面鏡子,原本是很乾淨的,貪心就像灰塵粘著在鏡面上,就看不清楚了。

 第二個、行。因為你無明,心不清楚,而產生的行為也不清楚;不清楚的行為叫做衝動。人家說的話,你聽不清楚而誤會,就以為別人對你怎樣,一拳就揍過去,一個巴掌就打了過去。有的人聽了不高興,杯子碗盤拿了就摔。這些都是因為你的無明,所產生衝動的行為。

 行為有三種:一種是身體的行為,一種是講話的行為,另一種是心裡面的行為。這「行」非常重要,我也不厭其煩再三的分析解釋了。

 第三個、識。因為有前面的無明,產生衝動行為,會影響到我們的認識,因而使

我們的認識產生偏差。

 要改變我們的偏見,是困難的。人的第一印象是最重要的,如果讓別人,對你的第一印象覺得很差的話,要別人改變對你的印象就很難了。記憶、認識中如果偏掉的話,那會在你的精神或是肉體上產生反應出來。

 第四個、名色。「」就是心,「色」就是身。譬如說,有人讚嘆褒獎你,你的精神心情,會輕飄飄的,好像騰雲駕霧,快飛起來了。因此我們的身、心,都深深的受到無明、行、識的影響。

 第五個、六入。什麼是「六入」呢?就是我們從外面,要接受東西進來有六種管道:眼睛、耳朵、鼻子、舌頭、身、意,這就是六入,也叫做六根;其實六入就是六根。

 因為前面的無明、行、識、名色,就會反射在我們的六根,對外面境界的取相。會有什麼「取相」呢?眼睛喜歡看什麼?耳朵喜歡聽什麼?久而久之就會上癮,然後會成為一種習慣。

 像老一輩的人,都喜歡聽鳳飛飛、蔡琴、江蕙的歌,現在的年青人不要聽那些;他喜歡搖滾、女神卡卡。為什麼他喜歡的與我們喜歡的不一樣?那就是從前面一直累積下來的,你能說誰對、誰錯嗎?

 第六個、觸。沒有六根與六塵,就沒有六識,有「根、塵、識」的對焦,才有所謂因緣和合的「觸」。觸,一直在無常地流動,生滅變異。我們六根在觸;身、口、意也在觸。所有行、住、坐、臥的觸,當下都知道叫「正知」。比如吃東西知道、咀嚼的時候知道、吞下去知道……。當你去感覺每一個觸的時候,很微妙的-你的心會變得很單純。但是由於我們很忙碌,只忙著觸這、觸那,對每一個觸反而都沒有用心去感覺;沒有吸收、消化,所以生命才會很沒有新鮮感。

 第七個、受。有觸就有各種受,受非常重要,我們要時常問自已:「當下的『受』是什麼?」

 可意觸沒有消化,就變成「樂受」;不可意觸沒有消化,就變成「苦受」;不知可意不可意觸沒有消化,就變成「不苦不樂受」。

 「樂受」反應著我們內心的不安,如果你的心很寧靜的話,那就不需要樂受,更不會隨著樂受而造成心的浮動。

 「苦受」反應我們內心的排斥,是一種拉扯,一種對無常、苦、無我的抗拒。即使「不苦不樂受」,也是苦。我們的六根被境界拉去,不知道為了什麼?毫無目的,一種閒不下來的苦。有的人,他一定要去找很多的刺激娛樂,卡拉OKKTV…這樣他才會快樂。有的人要去台北 花博跟人家擠,看花才會快樂。其實你的心中如有花,那你就不用去看外面的花了,心花是最漂亮的,你知道嗎?我相信台北 花博的花,沒有一朵比它還漂亮,心花不需要花錢,而且隨時都可以開得很漂亮;不需要澆水,也不用怕被陽光曬到枯萎。

 第八個、愛。當你樂受的時候,你就會感到很快樂、很享受,可是你如果沒有將它消化掉就會產生貪愛。所謂「沒有消化掉」,就是你沒有感覺到這樂受、快樂不是永遠的,這種快樂享受一定會過去的。所以你如果沒有消化掉樂受,你就會產生貪愛。

 苦受也相同,對苦受你如果沒有將它消化,你就會產生排斥、討厭、對立,到最後就會和對方變成仇人,看到他就討厭。愛和恨這是一體兩面的,十二緣起只有寫「愛」而沒有寫「恨」;但是愛就包括恨,沒有愛,就沒有恨。愛得到,你就還想要再愛,而愛不到,你就會恨了。

 第九個、取。愛到了要怎麼辦呢?就抓的緊緊的,就是取。因為你怕它不見、怕失去,所以你就會取,取就是執著,就是俗語所說的:「愛到卡慘死(台語)」。

 第十個、有。有就是有續,你想要再繼續下去。你喜歡的,那你就繼續喜歡。討厭的,你就繼續討厭,這就叫做有、有續。這樣一直發展下去的話,接下來就會「生」了。

 第十一個、生。就是煩惱生出來了。因為你喜愛的,就繼續要愛;如果愛不到就會起煩惱。討厭的就繼續討厭,你就不要接受、不要看到;如果有一天,讓你在市場遇到,那你的煩惱還是會生出來。

 第十二個、老死。這只是一個代表的字而已。老了之後,骨頭就硬邦邦,僵化、動作遲鈍,臉皮又粗又厚。意思就是:你前面那些東西:愛、恨、喜歡、排斥、煩惱等,如果讓它再繼續的發展下去,日積月累就會像人活到老,愈來愈僵化、硬的不會柔軟。

 「」,就是代表很難改變。你如果到老的時候,生活習慣容易改變嗎?有很多人栽培兒女去美國,而且又有很好的工作,但是要接父母去國外享受,父母都不要。他寧可住簡陋的房子吃蕃薯,也不要到國外吃漢堡牛肉。這就是因為到老的時候,有很多的生活習慣,都很難改變了。

 「」:人死不能復生,一旦進入死,就沒有辦法了。俗話說:「四支釘子已經釘下去了。」已經永遠沒有辦法了。而老只很難改,不是完全都沒有機會。如果死就都沒有機會,因為死就固定了。

 你種種的想法、習慣都固定,沒有辦法改了,那你眼睛所看到的,耳朵所聽到的會清楚嗎?已經不清楚了,這就叫做「無明」。你看這圓圈是這樣繞轉的,永遠都在這裡繞來繞去,週而復始。這就叫做「十二因緣」。

 世間有很多的煩惱,要斷煩惱,要從哪裡開始斷呢?佛陀教我們要從「十二因緣」下手。從哪裡最容易呢?就是從我們的「六根觸境」;從這裡去改變我們的種種生活習慣,改變我們的看法。如果你真的改變,換另外一個角度,這樣你的感受就會不一樣了。

如果要從前面的「無明」下手去改,那一定是沒有辦法的,會找不到方向。忽然間無明火一起來,你會知道它是從哪裡來的嗎?有時候早上起來時,都沒有人得罪我們,也沒有人罵我們、兇我們,但是心情真的是有夠壞,還壞一整天,這就叫做無明。現在我用十二因緣來舉日常生活中的例子。佛法是很深,但是深經要淺說。而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、看到的最淺,因為每個人都需要生活。

 譬如說,一對年青夫妻,現在的時代,一定要雙餉薪才夠用,如光靠先生的一份薪水是不夠的,所以現在夫妻兩人,都在工作的比較多,而家庭有家事要做,洗衣、煮飯、拖地、倒垃圾、打掃,這誰要做呢?如有生小孩,那還有小孩的事情要處理。有一對年青的夫妻就是這樣:下班後誰要煮飯?誰煮都沒有關係,互相分擔。如果嫁給大男人主義的先生就糟糕了,下班後襪子隨手亂丟,泡茶,二郎腿一翹,電視一開,不然就是電話講個不停或是看報紙,只在那邊等吃飯。太太一下班就要去黃昏市場或是超市買菜,然後趕回家煮飯。因為每天去吃外面,吃久了也會膩,不得已只好自己煮。太太很忙,要忙這、還要忙那。煮完吃飽了,還要去洗衣服、拖地…。她就跟先生說:「拜託你,麻煩將水槽的碗洗一洗。」而先生吃飽了、還是坐在電視機前面都不動。太太一看,這麼久了怎麼還在那裡,越看越生氣。而男人心想:「你要我洗碗,我有聽到,反正睡覺前,再去洗就好了,為什麼你一講,我馬上就要去做?八點檔連續劇很好看,等我看完就會去洗了。」但太太一看到水槽這麼多的碗還沒洗,放在那裡長蟑螂。這就是兩個人的想法不一樣,一位是急性子的,而另一位是慢郎中。

 他太太看了就很不高興,該做的就要做,為什麼你非得要睡覺前才做呢?她越看越不順眼。要叫人是很麻煩的,還是自己做比較快。一想到還要自己洗更生氣,我也要上班,還要做家事,我也是很累,為什麼家事都要我一人做,地要我拖、衣服要我洗,還要煮飯,越想越煩,這「無明」就開始起來,內心就很不爽了。當在無明的時候,這呼吸就不一樣,呼吸就會又粗、又澀、又快。這不光是下班回家累而已,心還更累,然後她就開始在打妄想,都是因為你對我不好、不體貼。越想心就越躁動,無法安靜下來。

 然後她內心就開始分別:「我的工作就不是你的工作,我這麼忙,而你也不會幫忙做家事,你只做你喜歡做的事。」現在就開始分別了,分別什麼呢?分別你和我,分別你和我的「名色」。剛剛心裡在亂闖,這就是「」。「」就是分別。分別之後就進入「名色」,身心就會不穩定,就無法安住下來。名色之後再來就是「六入」,看他還在看電視,你的六根一「接觸」,「感受」就會越來越壞。我已經跟你說過好幾遍了,你還是這樣。這種的感受就是「苦受」,就越想越生氣了,生氣到最後,壞的全都倒出來。

 感受之後再來就是「愛」,什麼是愛呢?愛就是礙著了。「愛」與「礙」是同音。愛再來就是「」,取就是抓著境界不放,整個身心都緊繃。可以說她的身心很不安穩,但是又不得不依;因為她又不敢撕破臉,總是還要做夫妻,因此一方面生氣,而另一方面也會驚慌。她也怕先生反面無常起來,事情就一發不可收拾,那就麻煩了。所以生氣歸生氣,接下來就「」了、有續(台語)。就是說她又生氣又害怕,就一直一直的累積,累積到最後煩惱就「」出來了,如果每天都過這種生活,就是「老」、「」。有的夫妻吵架吵了一輩子,為什麼都不會離婚?因為又生氣又害怕,有的是考慮小孩而硬忍耐的,不要讓孩子當單親兒童。

 這就是「十二因緣」。隨時都要認識我們的當下,是在什麼樣的現狀,為什麼我們會起無明?並不是外面的境界改變了,你就不會無明,沒有那麼簡單的。不論外面的境界,讓我們看了多不順眼,都不值得讓我們起煩惱。不論對方怎麼不可意,都不值得我們生氣。

 修行是沒有捷徑的,這就好像小孩子在學走路,不知道要跌倒幾次才站的穩,所以不要害怕跌倒。煩惱是要用智慧來解決,而不是知識。萬事要看得破、放得下。

 我們的智慧與知識是沒有相對關係的,但是我們要學東西或讀書認識字,一定要靠知識去認識。知識這東西就是知道、認識,它只是讓你知道認識而已。這點你一定要清楚。因為知識就好像是地圖,你看到台灣地圖,但是台灣地圖並不是台灣。你看到月亮的相片,但是月亮的照片並不是月亮。你看到佛菩薩像,但那不是真的佛菩薩。所有的知識,你所認識的只是這張地圖而已,你不要開始迷信這張地圖。

 但是我們要指示一個方向、一個地方,當然是要靠地圖。一定要拿張地圖告訴你的目的地,是要你照著地圖所指示的路線去走,而不是要你整天抱著地圖看。佛經也是這樣的,不論哪一種宗教的經典都是一樣,基督教的《聖經》,回教的《可蘭經》,《老子道德經》、《佛經》都是一樣的。你不要整天抱著一本經,每天在那邊誦。不要以為每天誦經、祈禱就會得到保佑,這樣的話就太迷信了。有病,你必須要去看醫生,讓他把脈診查開藥,吃了藥,病才會好。你只拿一張名醫的相片放在桌上,一直拜、一直求,讓你的病好起來,這有可能嗎?這是不可能的事情。世間有很多人都是在做迷信的事情,而自己都不知道,還自以為心裡很安慰有個依靠。

 《心經》所講的就是「空無」的道理,要讓你知道什麼是真理?什麼是迷信?如果你不知道空無的道理,那你就沒有智慧。因為你的頭腦都被知識塞得滿滿的,智慧就沒有通道可以發揮了。小孩子很聰明,一般正常的小孩子,在還未讀書時就很聰明,反應都很快。但是活的越老,反應就會越遲鈍,不光是手腳反應遲鈍,連頭腦反應也遲鈍了。因為從你年青到老,你聽多少?看多少了?學的很多,學到整個頭腦都塞爆了。這怎麼可能反應?要反應也需要有空間。

 《心經》教你的,是要你放棄知識,不是要你當白癡,什麼都不知道;放棄知識的意思就是,要放棄以前所認識的。不可以一直執著在以前所看到、聽到、所懂得的,你不可以固定一層不變。

 放棄知識,不是要你放棄工作、放棄社會,也不是叫你一定要出家。什麼才是真正的出家?其實出家並不是像宗教的儀式,要剃頭住寺廟,穿不一樣的衣服,要做早晚課、要誦經。其實出家是叫你要出離-出離「愚笨的枷鎖」。

 《心經》教你的就是要你放棄知識,因為知識佔據你的「空」,你如果沒有將它清乾淨,你原有本來的智慧就無法顯現。人為什麼都會執著很多的知識?執著很多所知道的?最主要的就是:我們的內心都有一個恐懼驚慌。當遇到事情就想要去寺廟上香、買東西拜拜,去教堂祈禱;或是參加法會消災,看能不能有好運氣,配合一些宗教的儀式,向神明、佛菩薩來祈求。佛教最流行的就是求大悲水,竟然有人任何的經典都不用讀,整天只念大悲咒加持大悲水,大家就趨之若鶩,奉若神明般的膜拜。

 但是我可沒有聽過,有什麼人去求大悲水,本來沒智慧而變成很有智慧的。你愈執著神通感應的事,你的智慧愈沒有辦法顯現;因為那是顯現智慧的最大障礙、修行解脫的最大絆腳石。

~第七章竟~

繼續閱讀:(按以下章名)

第八章 無依無靠就無煩惱

 

 

文章標籤

開藏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家家有本難唸的經》

第八章 無依無靠就無煩惱

無苦集滅道,無智亦無得,以無所得故」。

 苦、集、滅、道-就是「四聖諦」。四聖諦的「聖」,是「無依無靠」的意思,因為有依靠,最後一定會有苦,要解脫煩惱,一定要作到無依無靠。四聖諦-這佛陀當初成道的時候,在印度 鹿野苑,講給五位比丘聽的。這五位比丘一聽佛陀講的四聖諦,馬上就證阿羅漢。

 佛陀說:「苦諦當知當解」。你要真的知道、真的了解,才叫做「當知當解」。世間有很多人都說他知道、他了解,其實並不完全,都是一知半解的比較多。要完全都了解的才叫做當知當解。了解什麼是苦,你知道嗎?

世間的苦有二種說法:簡單的說法有「三種苦」:

 第一、苦苦。生病是身體的苦;而不要這種病,那心更苦,所以叫做「苦苦」。

 第二、壞苦。本來好好的,結果變成壞的,那你會難過嗎?會的。像有很多人飼養寵物,很疼愛牠,每天逗牠,跟牠玩。昨天還跟牠玩,結果一早就被車子撞死。心愛的東西壞掉,就叫做「壞苦」。或是本來很快樂,而這快樂的因緣條件消失,結果「樂」就變成「苦」了。

 第三、行苦。行就是行動。這種行苦也不是苦,但也不是樂,就是讓你不知不覺的。我記得以前人家都會問我:「孩子你幾歲?」那時我都回答十幾歲。現在變成多好幾個十了,過的很快不是嗎?現在回想起來,我不知道這六十年是怎麼過的;在我的記憶中,小學一年級開始都還記得,但是這已經是六十年前的事情了。所以這六十年來我是怎麼過的?一眨眼就老了,這些都是不知不覺,日復一日、年復一年,一轉眼就從小孩轉到少年,少年又轉變成老年,這就是「行苦」。

 如果還要分詳細的話,就分成「八種苦」:

 第一、生苦。世間苦嗎?就是因為世間是苦的,所以才有這麼多人要去天堂、去西方極樂世界。如果世間是很好的話,那就沒有人要去那裡了。從一出生就苦,在母親的肚子裡也苦。你的母親如果貪吃冷的、熱的,你就不舒服了。有哪一個小孩不喊苦的?去婦產科看剛出生的嬰兒,有誰是在笑的?沒有。每個嬰兒一出生都在哭,為什麼要哭?一出生就哇哇大哭:「我苦了!」為什麼他會說「我苦了?」你想一個嬰兒的頭這麼大,要從產道出來是硬擠的,他會不痛嗎?嬰兒一出生會哭,就是這樣來的。

 第二、老苦。這些高齡的老菩薩,從年青到現在有多少的苦,你們算看看?算的完嗎?算不完的。年齡老也是苦,有多少苦呢?念給你聽,簡單講起來有十種:

第一身體會變形,會駝背,體型會縮小變矮,人家常說的「老倒勼」(台語)。

第二頭髮會變形,本來是烏溜溜的,現在都變成灰白的,而且還會變稀少。

第三皮膚會變形,與小孩的皮膚一比,真的是又乾又皺。

第四面貌會變形,小孩都不用抹保養品,一早起床,水洗一洗,就很光澤了。但是老了就都不一樣了。

第五力氣會衰微,沒氣沒力了。

第六名聲會不好。

第七福報會越來越少,為什麼?有很多東西已經沒辦法吃,只能看而不能吃,因為牙齒和胃腸都無法做主。連舌頭的味覺都退化。

第八健康會衰退,免疫力下降;因而老人都需要去注射流感疫苗,這就是代表你的健康衰退了。

第九心理會衰退,健忘症,現在還流行老年癡呆症。

第十時間都盡失了。老了連要呼吸都覺得很困難,耳朵常常嗡嗡叫,眼睛看天空--「滿天全都是金條,要抓卻沒半條(台語)」。

 第三、病苦。病有什麼苦?當然病會引起身體很多的痛,有的痛到都需要打止痛針、麻醉藥。生病時很想吃的東西,醫生交代不能吃。生病時一定要聽醫生的,不然醫生會罵你,家人也會唸你。有些健保是不完全給付的,還需要自己拿錢出來,財產有時會因為病而全花光。要死卻死不掉,活的很痛苦,這也是苦。

 第四、死苦。到死亡的時候,任何的財物,你所愛的東西,沒有一樣是你帶得走的。在你要斷氣的時候,不論是多孝順的子孫,還是親戚朋友,都無法幫忙你。有孝順的子孫要折壽給父母,這有可能嗎?沒有辦法的。這不是用說的,而是各人的福報。

 第五、求不得苦。統一發票都是別人在中,而我都沒有中過,實在有夠苦。看別人開名車,而自己也很想買一輛,但是沒能力;這都是求不得苦。

 第六、愛別離苦。喜歡的人不離開也不行,這也是苦。有很多人都無法承受喪失親人的痛。

 第七、怨憎會苦。不喜歡的人,不想要見面,可是不見面又不行。所以不要與人結惡緣,尤其是住在社區,要與左鄰右舍保持良好的關係,不然每天一開門都看見。

 第八、五陰熾盛苦。這是最大的苦,什麼是「五陰」:色受想行識;色身、感受、想法、行為的衝動、認知。這些的事情也是苦,為什麼?因為你執著你的色身,執著你的感受、想法,執著自己的行為、見解認識。什麼是「熾盛」?就是很執著抓的很緊。

 這些就是「苦諦」。如果你真的知道苦,那你就會想要離苦。如果你不是真的知道苦,那你就會一天過一天;想要離苦的心,就沒有那麼迫切了。其實一切的苦,都是在這五蘊熾盛苦,整個徵結都是在這裡。有一句話:「心有千千結」。遇到一件事情,如果想不開,就打一個結,從年青到現在,不曉得已經打了多少結,而且每次都是打死結,要解開死結是非常難解的,更何況又是千千結呢!

 如果知道原因在哪裡,你就會想要解開。所以佛陀第二個就講-「集諦」。為什麼今天會有這麼多的苦呢?這種種的苦,是從哪裡來的呢?原因到底是在哪裡呢?在集。「集」就是你開始收集它的原因,就是這十二因緣。一切都是「無明」所引起的,無明造成我們的行為也是無明的衝動,造成我們所認識的,也是衝動的認識;造成我們的身心不安,造成我們的六根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跟心裡所想的都很衝動。接觸到外面人事物的境界,會執著在好的感受和壞的感受;如果是好的,你就「愛」,如是壞的,你就「恨」。

 有愛就有恨,沒有愛就沒有恨。你對他的恨,為什麼會這麼深?就是你過去,愛他愛得很深,現在就會恨的很深。你對喜歡、不喜歡,愛或是恨都抓得緊緊的;這樣一直的延續下去,你所抓緊緊的不是一陣子,而是一輩子,有的甚至好幾輩子的。

 我們會生起煩惱,對這層層疊疊的煩惱,一直累積到最後老死,不是老了而死,而是僵化硬的,都無法改變-你的煩惱都無法改變。如果你有煩惱,已經來聽我講《心經》十幾次了,是否有改變呢?沒有那麼簡單的。有很多人說:「師父你講的都很簡單,就是要放下、空、不要執著。怎麼可能放得下?」再來「滅諦」。現在已經知道今天會這麼苦,都是上述的原因所引起的。你所受的苦,就好像是生病去找醫生,經他診斷就知道是什麼原因,那醫生就要幫你治病,讓你的病苦都消失。所以第三滅諦,滅就是消失。滅諦就是要滅掉這些的苦和苦因,要讓這些的苦和苦因消失。苦因和苦果,如果消失掉不見,那就自由自在了。

 

  最後「道諦」。什麼是道諦?道就是方法,道就是路、道路,一定有路可以走,一定會有方法的,這方法就是「八正道」,也就是有八個方法。

  第一、正見。正見就是時時要看到、要知道世間是無常的。所以遇到好運時,也不要高興;遇到壞運,也不要生氣鬱悶。因為不論是好或壞,都不是永遠的,都是無常的,這才是正見。正見就是如實的知見。

  第二、正志(正思惟)。也就是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、什麼樣的角度來看世間?就是要用「慈悲喜捨」來面對世間。當然要對一個人慈悲是不簡單的,明明是這

個人害我、這個人倒我的會,要我如何能對他慈悲呢?怎麼可能慈悲的起來呢?沒關係,現在「慈悲」不起來,先不要用慈悲,你先用「喜捨」。也就是暫時不要去看你所討厭的,而是用喜心去看種種的人事物。當你換個角度去看世間,世間就會不一樣了。

  第三、正語,什麼是正語?正語有五項的條件:

一、你講的話要實在。

二、講的時機要適當。雖然是一句好話,但是時機如果不適當也是不對的。

三、講話的口氣要柔軟。

四、這句話對人是有幫助的。

五、就是要存好心、慈悲的心告訴人家。人大多是失敗在講話的時機不對,不會看時機,口氣不柔軟。同樣的一句話,口氣是否柔軟,就差很多了。

  第四、正業。日常的行為,不以殺、盜、淫為樂,不可與貪、瞋、癡相應。

  第五、正命。正命就是生活,我們不要因為要生活,而去從事不正當的工作。(如人口買賣、高利貸、開賭場、違約詐欺)。

  第六、正勤。就是要勤奮、精進。時時觀照自己的念頭:「未生之惡不令生」、「已生之惡令滅」、「已生之善令增長」、「未生之善令生」。每天念多少佛號,或是拜佛拜多少,那不是精進,這只是在做功課而已;你只是要求佛菩薩的保佑,要求福報而已。

  第七、正念。正念就是身念處、受念處、心念處、法念處。「身念處」就是對自己種種的行為,都要念念是住,都要看清楚。「受念處」,對我們的感受也要看清楚。「心念處」,對心的想法也要看清楚。「法念處」,我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出現呢?想法的背後是什麼樣的力量在驅使呢?也要看清楚。

  第八、正定。正定就是滅受想定。「滅」就是使我們的感受、想法不要讓它亂闖亂起。「定」就是要安住。對我們感受、想法,要安住。

  其實八正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,每天起床眼睛睜開到要睡覺,一定都要經過這八種的程序:「正見」就是我們的知見,每一天都有我們的知見。有我們的「思」,有我們要講的「正語」。「正業」就是我們的行為。「正命」就是我們的生活。「正勤」就是我們精進觀照的地方。「正念」就是我們在想的事情。「正」就是我們要專心的做事情。

  四聖諦是佛法最基本的真理,然而在《心經》中,佛陀連四聖諦也否定了。他說:「無苦‧集‧滅‧道。」佛陀起先的教導說:「有痛苦、有起因、有消失、有途徑。」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矛盾呢?起先的教導,是對那些不知道「空無」的人說的、是對那充滿「自我」的凡夫說的。而在《心經》的陳述,是對處於一個特殊因緣之下的舍利弗所說的。因為他已經發現了「空無」是什麼?

  所以佛陀已經能夠對舍利弗說:「沒有痛苦,那是一個夢,人們是在夢中受苦;沒有起因,人們在夢中欲求;沒有消失,人們在夢中止息;沒有途徑,人們在夢中練習,做一些方法等,整個途徑都存在於夢中」。

  所有的方法,都只是要喚醒你的夢,但是當你是醒的,所有的方法,都要丟棄。現在佛陀可以告訴舍利弗這些「空無」的真理,因為他是醒的。佛陀可以說:「凡夫不存在,夢不存在,痛苦不存在,起因不存在,消失不存在,也沒有途徑。」「無智亦無得,以無所得故」。無智亦無得,沒有什麼智慧,也沒有得到什麼。為智慧不是用求來的,也不是修來的。

  當你「活在當下」這個片段,沒有任何東西干擾、沒有分心、那個行動是完全的、絕對的、沒有阻隔的自由,你就變成無限的;它只是一個在,內內外外都是空無,在那個空無本身就是祝福。

  這些不是達成,這些就是你的本質,你雖然可以生生世世忽視它,但你不可能失去它。它就在那裡,而你一直都在外面尋找這個祝福,在金錢上、在銀行存款……沒有任何外在的東西,可以保障你的生命安全;外在本身是不安全的,它怎麼能夠保障你的生命安全呢?

  安全是內在的途徑,這個「空無」已經在那裡,所以佛陀說:「唯有當你了解它是不能達成的,不能有所得的,它才能夠被達成」。「空無」藉著不達成的方式來思考,不要認為你必須要成佛,這些都是遊戲。

 

繼續閱讀:(按以下章名)
第九章 無罣礙就無恐怖顛倒夢想 

 

文章標籤

開藏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家家有本難唸的經》

第九章 無罣礙就無恐怖顛倒夢想

菩提薩埵‧依般若波羅蜜多故‧心無罣礙‧無罣礙故‧無有恐怖‧遠離顛倒夢想‧究竟涅槃‧三世諸佛‧依般若波羅蜜多故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‧」

 一個正在朝向完全開悟的人,依循著完美的智慧,隨時都會觀照自心的動向。你的心會沒有半點的罣礙,妄想的念頭也已經都降伏斷滅;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境界,也不會再執取粘著了。心是那麼的逍遙自在、處處灑脫、無拘無束。而既然心中沒有罣礙,那就更無所謂的恐懼害怕、生死憂悲惱苦的事了;這樣自然就會遠離人生的顛倒,以及無法實現的夢想。

 讓我們回頭徹底地探究這個身體,統統都是不實在的、一切都是假和合而成的。因為地、水、火、風……等都不是永遠存在的,終有一天全部都會敗壞,無法留住的依靠。

 你靜靜的去省思:這個構成我們身心的六根、五蘊,它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,沒有一個實體可得;所以哪裡有實實在在的生起和消失呢?是這麼的安然寂靜,好像深闌的虛空,哪裡還有一個「我」呢?既然無我就無人,那還會有誰呢?

 所有的眾生,都是因為習氣業力的迷昧,以及心一直往外追逐境界,所以才會沈淪生死,不得解脫。其實各各諸佛,我們自身就都有了,何必再向身外去求呢?當你覺知到尋找「心」不可得時,就是「過去佛」。安住在當下如如不動,那你就是「未來佛」。而面對境界能歡喜接受,不被它所轉,就是「現在佛」了。

 「修行依循完美的智慧,百般方便法,終為祛除無始劫以來的習性。」這一句是三世諸佛的根本,依此修行,果行圓滿,成就無上正等正覺。古人說:「見道方修道,不見復何修。千日學慧,不如一日見道。」

 佛陀說:「自依止,莫他依止。」,這和一般傳統的佛教不同。因為一般傳統的佛教,都教我們要三皈依:要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而佛陀卻在這裡說:「不要依靠任何東西,沒有任何庇護所,要依循您自身俱有的完美智慧。」

 一般人都要找依靠,才會有安全感,所以佛陀第一次轉法輪,是為一般大眾而講的。在那個開示中,他宣說:「要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要滅苦,有途徑,有方法」;而在《心經》的陳述,卻說:「無苦、集、滅、道。」因為舍利弗,已經很接近、很契合空性的智慧。所以他說:「舍利弗,只要依循自己內在的泉源、覺知。其他的東西都必須要丟棄,不要在任何地方尋找庇護。」

 在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裡,因為他對不同的人,所以就作很多不同的陳述。你無法佛陀的陳述裡,找到任何邏輯的一致性。由於弟子們有各自不同的意識和了解,所以在佛陀涅槃後,佛教被分割成二十個部派。每個部派都說:「這是我親自見聞、佛陀當時是如此說的。」

 如果你還沒準備要進入這個「空無」,它將會使你起一個很大的顫抖。你將會很震驚、很駭怕,你嚇死了。至少有好幾世,你將不會再找尋任何談論「空無」的人,你會躲得遠遠的,那個恐懼,會變成你裡面的一個種子。《金剛經》中,佛告須菩提:「若復有人得聞是經,不驚、不怖、不畏,當知是人甚為希有。丹麥哲學家,齊克果他說:「人是顫抖的,經常在顫抖,為什麼?因為死亡在那裡,『有一天我或許不會存在』的恐懼在那裡。」對於一般人的思維,根本無法想像成為「空無」的觀念。他們都要持續,要永遠持續。因為他們一直相信,有一條永遠不朽的靈魂。不是他們真的知道,而是由於那個恐懼,所以他們必須相信靈魂是不朽的,那是一種自我希望的滿足。

 在這世間,任何一個談論靈魂不朽的言論-探討前世今生,三世因果的,都會吸引你、鉤住你,並不是你真的了解他所說的,甚至他自己,或許也不了解自己所說的,但是它卻有很大的吸引力。

 佛陀要你進入「空無」,當然,你必須為它準備。你只能夠慢慢地、一步步地被推進去;否則它或許反而會在未來的很多世裡,阻礙你的進步。所以佛陀宣說般若有二十年的時間,那就是在等待,等待人們準備好,然後在《心經》的對話裡,他將這個空無的真理告訴舍利弗。

 到達空無,才是最終的自由,「自由」並不是意味著「自己的任意」,真正的自由是免於自己、不再有自己,已經在「空無」裡面消失,只有自由,而沒有人是自由的。既然沒有人,那麼還有誰會顫抖、誰會恐懼?佛陀說:「菩薩依循完美的智慧-空無。」所以沒有罣礙,因為沒有罣礙,所以沒有恐怖。為什麼一般人會有罣礙呢?佛陀說有三種覆蓋:

第一種、業。也就是身、口、意的行為,懸在你的周圍,它障礙你的本性。

第二種、貪瞋癡等,它們會覆蓋著你的本性。

第三種、知識—觀念、見解等,它們不讓你達到真知。

當這三種覆蓋都被丟棄,一個人就住在「空無」裡面。也就是住於「」。以「無我、無我所」的生活方式叫做「空住」。空無就是他的家,那不是外來的,你跟他完全保持和諧。沒有任何的罣礙,沒有任何的放不下,沒有任何的牽絆阻礙,自然就會遠離顛倒夢想。

 帝洛巴說:「眾生為什麼會墮入輪迴呢?這不是因為真的有個輪迴在那兒,眾生墮入輪迴,是因為眾生相信,有個輪迴在那兒。」因為眾生顛倒執著有一個「我」,而且是「」相續的,所以自然就會夢想有輪迴不休之事,有天堂、地獄之處。俗話說:「心想事成」,因為眾生相信、抓取。所以在臨終時,由於想蘊的投射,會讓人誤以為真的有「真實存在」的境界。

 「空」並不代表整個輪迴、一切境界,就得消失。事實上「空」是指沒有任何事物,是真實單一獨立存在的。真正明暸空性、證悟空性,消失的是對「一切是真實存在」觀念的執著。所以是破心不破法。很多人常用夢境來比喻空性,當你作夢的時候,夢中的一切事物是那麼地真實存在。但夢醒時分,卻是一切空空如也。同樣的,我們就是因為類似在夢中的迷惑,而認為輪迴和一切外象和自我都是真實的。

 佛陀說:「能夠達到遠離顛倒夢想的身心狀態,就是究竟涅槃。途徑只有一條,那就是依般若波羅蜜多。」還有一件事必須記得:其實,這部經所指的是某些超越智慧的東西,但是要達到那兒,還是要依循智慧而走。當你達到的那一刻,向智慧告別,唯有如此,你才是自由的,才是真正的「無智亦無得,以無所得故。」

 

繼續閱讀:(按以下章名)

第十章 超越、超越、究竟超越

 

 

文章標籤

開藏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家家有本難唸的經》

第十章 超越、超越、究竟超越

 故知般若波羅蜜多‧是大神咒‧是大明咒‧是無上咒‧是無等等咒‧能除一切苦‧真實不虛‧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‧即說咒曰‧揭諦‧揭諦‧波羅揭諦‧波羅僧揭諦‧菩提薩婆訶‧

 「故知般若波羅蜜多」,是說你應該要知道彼岸的智慧、完美的智慧是什麼。「」就是很偉大,「」就是很神妙不可思議。好偉大、很神妙不可思議的咒語,「是大明咒」很光明,可以照射透徹一切的咒語。「是無上咒」,是至高無上的咒語。「無等等咒」,就是無以倫比的咒語,可以除掉一切的痛苦。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,不是虛幻的。

 「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」,所以佛接下來就說<般若波羅蜜多咒>。什麼是<般若波羅蜜多咒>?他說:「揭諦‧揭諦‧波羅揭諦‧波羅僧揭諦‧菩提薩婆訶」什麼是「揭諦‧揭諦」?連續講二句「揭諦‧揭諦」,就是要你經歷過、經歷過。「波羅揭諦」,「波羅」就是超越,「揭諦」是經歷過,也就是你要再超越經歷過。「波羅僧揭諦」,就是你要完全的超越經歷過。他一共是講了四遍:「經歷過、經歷過、超越經歷過、完全超越經歷過。」「菩提薩婆訶」是什麼呢?「菩提」就是佛,也就是覺悟。「薩婆訶」就是圓滿成就。

 佛陀講《心經》最後所有境界最高的都講了,甚至講到咒語時,他講這是最偉大的咒語。「咒語」是什麼呢?咒語是不能翻譯,沒有人在翻譯咒語。唐玄奘西域取經回來時,是沒有翻譯咒語。咒語是秘密的。咒這個字,上面是二個口:「我告訴你而你不能向別人說」,是在哪裡講的呢?是在小茶几說的。「几」就是小小的桌子。所以絕對不是在廳堂,而是在小房間、小禪房講的。因此咒語一般而言是秘密的。

 其實咒語就像是魔術一樣,為什麼呢?咒語只是一種暗示的作用,暗示「任何你想要得到的東西,它並不是真的在那裡」。我們雖然知道魔術是騙人的,可是每個人都還是很喜歡看魔術表演,當你在看的時候,實在是很真實的。為什麼會說咒語像是魔術呢?意思是說這只是一種方便法。咒語不一定是要用文字,其實世間上有很多咒語,不是用文字、不是用語言的。如要講廣泛的咒語,所有的方便法都叫做咒語。任何一種可以解決你的困難、難題的都是咒語。

 一般人遇到困難逆境,都不願意去接受,都想要「離苦得樂」,只想趕快解決,好讓自己輕鬆。我告訴你:你要歡喜接受,生病就去找醫生,這間看不好,那就再找別間,為什麼就要跑去找鬼神呢?

 我現在再講一個故事給你們聽:有個人很怕鬼,可是很不幸的,他每天上下班都必需經過墓園,他是在工廠工作,必須輪夜班。有時半夜回來,只有這條路,沒有其他的路,所以他都很害怕。回家睡覺都有鬼壓身,也時常夢見鬼,不然就半夜聽到門作響的聲音,或是有人在唱歌,該怎麼辦呢?他就去找一位師父,說明這些讓他很困擾的狀況。師父就跟他說:「你找對人了,這有個『香火袋』你帶著,這裡面有咒語,可以讓你免受鬼魂的困擾。」那個人就真的帶在身上,而且從那天起經過墓園,就真的都不害怕,還會唱歌,晚上睡覺,香火袋放枕頭下就很好睡了。

 過了一段時間之後,他就開始擔心,糟糕!我都是靠這個寶貝,如果有一天不小心丟掉了,那鬼不就又會回來找我了。他每天都很驚慌,所以將它緊緊的帶著,時時刻刻都在找那個香火袋。現在反而為了害怕香火袋會不見,而失眠睡不著。有一天他又去找那位師父,師父就問他:「現在怎麼樣?給你的香火袋有效嗎?」他說:「有效是有效,但是我現在又多了新的煩惱出來了,還是一樣會失眠。」師父問:「你有什麼煩惱?」他回答:「現在是會害怕,香火袋如果不見了的話,鬼會再來找我,那該怎麼辦?」師父就說:「好!我告訴你:『那個香火袋是假的,如果真的是有鬼的話,那香火袋是沒有用的,鬼不會怕香火袋的。就是因為本來就沒有鬼,因此你的香火袋才有用。』」

 我告訴你:「你會怕鬼的原因,就是你的想法。所以聽到什麼聲音,你就會疑神疑鬼;如果身體不適,脖子緊緊、心悶悶,那到半夜時,你就會說是被鬼壓。從今天開始,你的香火袋可以將它丟掉了,不用擔心鬼會再來找你了。」

 師父就告訴他:「今天我再將另一個咒語給你,香火袋你可以將它丟掉。」什麼是「實在的咒語」?就是這些「實在的話」。所以那個事情,並不是真實存在的,這都是自我的幻想,你自我的幻想就是鬼,而你的欲望就是魔。師父就跟他說:「之前給你的東西,是要帶走『不是真的跟著你的東西』,不是真的有個鬼跟著你。」

 人的心裡都養很多的鬼,而自己都不知道。鬼不是在外面,而是在你的心裡面。什麼鬼?如果一個人很貪心,就會罵他是個貪心鬼。所以我們的貪心、嫉妒心、怨恨心這些都是鬼。咒語只是個詭計,只是要幫助你,將那些鬼丟掉的方便法。一旦你丟棄那些鬼,那麼咒語也要被丟棄了,因為這些咒語是沒有用的;因為那些鬼都是假的,而這些咒語也是假的,雖然它是假的,但對你是有幫助的,這叫做「以幻治幻」。幻是假的,所以用假的來治假的。

 「以刺挑刺」:如有種過田的人就會知道,光著腳走路,被刺刺到時,該怎麼辦?只好再拔另外一根刺,將這根刺挖出來。原本被刺到的這根刺已經不見了,那另一根刺還要再拿著嗎?要將它丟掉了。這叫做以刺來挑刺。醫生就要醫真正的病;所以你如果真的是身體生病的問題,就一定要找醫生,這間醫不好,那就找別間,為什麼?因為有的醫生,可能沒有那麼的細心、耐心。這可能是我們的因緣不好,還沒有找到好的醫生,因此你就要有耐心,再繼續的去找醫生,不要一味的疑神疑鬼。

 如果是醫院檢查不出來的,那種病就不是真實的病了。不是真實的病,就要找師父。最後再舉一個故事:有個人他在睡午覺時,因是夏天,所以他就將涼椅打開在外面午睡,正熟睡打呼時,嘴巴張得大大的,有隻蒼蠅剛好飛進去嘴巴。不知是作夢,還是真的有隻蒼蠅飛進去,結果在胃裡面作怪。一睡醒就去找醫生說:「一隻蒼蠅在胃裡面飛,我的胃很痛」。醫生幫他照光後,就跟他說:「沒有。」他不相信,就又再去別間醫院;找了好幾間醫院,都說正常。到最後,他還是不相信,明明就有而醫生都說沒有。

 有人告訴他,有一間寺院的師父很厲害,你去讓這位師父看看好了。他就去找,師父告訴他:「你找對人了,那些醫生都是飯桶。沒錯!我現在有看到你的胃裡面,真的有一隻蒼蠅在那裡。」「這我有辦法,不過你要和我配合;現在你來這裡坐著,當我在做法持咒時你不能看。如果偷看的話就無效,所以你的眼睛要閉著。」師父就用一條布,將他的眼睛綁遮起來,之後師父就去走廊抓蒼蠅。抓到蒼蠅後,就到他的面前,比手畫腳的持咒一陣子,然後在他的胃打了一下,說:「嘴巴張開」。將綁在他眼睛的布拿掉,手上的蒼蠅拿給他看。跟他說:「在這裡。」他的胃馬上就好了。他就跟師父說:「師父您真的有夠靈!是真的高僧,那些醫生都是飯桶。」

 那位師父真的有把胃裡的蒼蠅抓出來嗎?那是假的。真的是有蒼蠅跑進去他的胃嗎?那也不是真的。所以那位師父也是騙他的。如果那位師父不是用這種方法來騙他,他是不會好的;這就叫做「方便法」。而方便法都是在騙我們的,但是這一種騙,是要幫你解決問題。

 

其實真正的智慧,都是人們一直在錯過的東西,我們都一直在錯過。為什麼會錯

過這些原本的智慧呢?因為我們一直在追求外面的東西,一直執著虛假的東西,並且執著有鬼神的概念。如果你執著某一種的概念,那這就是你的障礙,障礙你本有智慧的顯現。迷信的人會有智慧嗎?這是不可能的。所以佛陀說咒語會帶走你所有的障礙,它只會給你「空、無」;在空、無之中,真理就會出現了。什麼是空、無?空、無就是不再有什麼東西會來阻隔你,既然是空和無,那還有什麼東西會弄錯呢?還有什麼東西會阻隔你呢?

 佛陀講《心經》到最後宣說咒語,事實上也是依照彼岸的智慧所講的,所以他說:「依般若波羅蜜多故‧即說咒曰‧」我已經將它最後最好的東西都給你們,該說的也都說了,接下來已經沒有什麼好說的,也沒有更好的東西可以給你們了。佛陀講了四遍的經歷過、經歷過,為什麼需要講四遍呢?就是我前面講的,人需要經過四個層次:

第一、是追求物質的層次。

第二、是追求精神的層次。

第三、是追求靈性的層次。

第四、就是你要完全的超越。

第一個必須要「超越」物質的層次。第二個要「超越」精神的層次。第三個要「超越」靈性的層次。第四個就是要「完全的超越」。我的網站部落格裡面有寫的:你不要以為,你什麼都不執著。「你認為你不執著了」,那個還是執著;就好像你執著都空了、都無了,但那還是「有」。是要完全的超越,究竟的超越;這就是覺,所以叫做「菩提薩婆訶」。這樣你才有辦法圓滿,成就你的覺性,你才是真正的覺者,你才有辦法真正的達到涅槃的境界。不論任何的境界來到時,你的心都如如不動,心很平靜這就叫做涅槃。不會因為輕易的一句話,你就會波動生氣。不要三張銀紙一燒下去就「起乩」(台語),不用三張,有的一張燒下去就起乩了。生氣就是起乩。

 佛陀講到最後就說:這就是覺悟佛性涅槃,與佛同在!我們大家都是佛,沒有一個人不是佛。我們本來都是佛,但是都錯過了,已經錯過千千萬萬世了。我們都變成在這裡的未成佛,所以這部《心經》是個橋樑,一個連絡的橋樑,要幫助你圓滿的成就,因此叫做「菩提薩婆訶」。「薩婆訶」就是讓你圓滿的成就。

 咒語不是光讓你在那邊念而已,一天念幾千遍或是幾萬遍。咒語最重要是讓你了解,你一定要了解它的意思,就是教你要繼續的超越每一個文字、形象,繼續超越你的每一個想法、概念;要繼續丟掉你的每一個阻礙,因為這些阻礙,你如果都將它丟掉,那就真的空無了。空無就是無限的大,大到虛空也沒有你的大。有一句話:「心包太虛」;太虛就是虛空。你的心可以包太虛、包太空。人的心真的是無限大的,不是天大、地大,而是人心最大。

 「你是一個佛」-除非你是這樣的來認識你自己,不然的話,你生生世世都會進入輪迴。在一開始講《心經》的時候,我先向你裡面的佛致意。這個佛不是要你如何的修苦行,或是用什麼樣的方法來成佛,不是這樣的。我們的心中本來就有一尊穩穩坐著,只是你不認得而已。不認得叫做「」,如果認出來是「悟」,迷與悟只是這樣而已。如果迷的話,就是眾生;而如果悟的話,那就是佛,眾生與佛的差別就只是這樣而已。可以問問自己是迷或是悟?

 寺廟的牌樓上面都會寫:「回頭是岸」。就是叫你要回頭,不要一直往外亂闖。沒有哪裡的佛較大尊、較靈驗,而是你這尊最靈驗。如果你可以這樣認知的話,你這輩子會讓人家少賺很多錢。如果人家找你參加朝聖團時,你就不會在那邊團團轉;忙著朝四大名山、佛陀成道聖地了。如此心外求法,終究還是外道。人類曾經登陸月球、攀上聖母峰,但從來不往自己內心探索。

 這部《心經》是佛陀最偉大的說法,他講經年,沒有什麼東西是可以和這部經比的,真的是獨一無二的。你們今天真的很幸運,可以來這裡聽我講,但是你們今天更要真的認識它,變成它,認識你心中的佛。輪迴是很痛苦的,不要再不知出離生死了,祝福大家速證佛道!

-《心經的生活智慧》竟-

 

繼續閱讀:(按以下章名)

感言-我終於找到了

 

文章標籤

開藏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感言-我終於找到了

  就如一般小孩一樣,從小就喜歡看書、看戲,也很喜歡玩,很希望新鮮的東西。在對職業的了解,只有公車司機、小姐,麵店、零食攤、老師、鄰里長、農夫等生長環境下的童年。那時我心中最最嚮往的職業,是車掌小姐,總羨慕她,可以接觸那麼多人,去那麼多地方不用花錢,又能常常回到原來的地方真好。

  上國中時,家裡發生變化,心中從此很苦,一直想賺錢幫忙家計。當車掌小姐要等長大,所以國中畢業後,就直接到工廠當作業員了;因為愛看書的習慣,所以只要腳踏車騎得到的圖書館,即使再遠,我都會去借書回家看。就這樣隨著《百科全書》、梁實秋編的《世界名人偉人傳記》、古今中外《紅樓夢》、《水滸傳》、《孫子兵法》、《基督山恩仇記》、《聖經》、結緣佛書、民間傳奇故事書等…日子一年一年的過去了,就這樣看著看著,我的夢想也從當車掌小姐,變成想要上大學,甚至最後,居然還能到德國留學。

  連大學畢業證書都是班代表替我領的,還沒拿到就飛往德國,開始我的留學生涯。剛到德國時,居然有人跟我說:「你們中國文化真是不可思議!」當初我聽得滿頭霧水,問他「是什麼讓你有這個感覺?」他說是「陰和陽的理論-《易經》」。我心想:「不是科學幫我們離苦嗎?怎麼這裡的人,反而覺得《易經》很偉大?」

  我自認看了很多書,但還真的沒看過《易經》,從此埋下了「我想看《易經》種子」,開始找《易經》來看!看後才知有五花八門的版本,都不怎麼相同,除了哲理的部分自認為看得懂,其餘都迷迷濛濛的。

  德國念書的日子,有機會遊遍歐洲,曾經有一段很快樂的日子。當時甚至誤以為科學是快樂的答案。後來學業完成、成家、立業,到進入總部在德國的「多國籍企業集團」-大陸事業部,執行管理策劃,後來經濟條件漸漸轉好。也因工作之故,跨國越洋:德國美國中國香港台灣、東南亞,都得去。內地外域哈爾濱海南島上海北京慶、內蒙新疆西藏,也要行。

  面臨著這麼多不同人種的需求、不同文化的堅持,在不同國籍,同時之間的爭執與協調苦,並沒有因為我的理性和經濟好轉而減少,小時的苦又浮現在心頭。這期間,一直沒放棄看書的習慣,看著看著,開始從宗教心靈、哲學方向,找「離苦得樂」的答案與方法。其間在好心人的助緣下,認識了不少師兄、師姐和上師、師父,也看了不少佛書、聖經、心靈的書籍,也拜訪了不少名山佛寺,這些善意的人、書、知識,都幫我渡過了每一個苦日子,但奇怪的,最終我的苦沒有減少,反而帶來很多新的疑問。

  因緣際會之下,也接觸了很多講求科學的宗教師父,與身心靈的老師,開始了解心中的苦,乃心中來。需向內探索才能離苦,而不是往外尋找。這對我是個重大發現,所以我辭掉人人稱羨的優渥工作,開始我的身心靈之路。走著走著,剛開始真是越來越快樂,但最終的疑問還是無解,且都指向有個不可知的現象,心想:既然都說苦從心中來,但為何最終還是指向不可知的現象呢?

  這些疑問,一直到認識 開藏老師父-一個默默在人不稱羨的陋巷,悄悄打開寶藏,給我們這些尋找真理的人。是老師父讓我知道,追求「趨吉避凶的心」也是執著,是他的「空性洞見」,帶著我找到「回頭是岸」的轉捩點。

  老師父自認年紀已大,想把他的智慧寫成書,以啟迪後人,並且開一系列《心經》、《易經》、《道德經》等心法課程。因不想錯過這樣的殊勝因緣,我和我先生,毅然決然地放棄事業的高峰,從國外回到台灣,親近善知識,從新(心)開始。

  就在上完師父《心經》的課程後,以前看不太懂的《易經》突然感覺懂了,也能將其中意思,翻譯給我先生聽(我先生是德國人)。真希望把我的心得,寫出來與大家分享,但不知如何寫起,於是想起自己的「從苦到樂」、從鄉村小鎮出生,到繞了地球一大圈,最後和德國夫婿,回到台灣學佛法和《易經》的「心路旅程」,這條從外向內的路,真的有夠遠的了。但願有緣看到這本書的人,對真理有興趣的人,慶幸你們有福了-因為你可不必像我這麼曲折地周遊列國,就可輕易地得到 開藏老師父,給我們開示的寶藏,祝福你們早日找到「心的方向」。

 

 

願共享之

 二O一一 年 七 月 二十二 日 素絹予南台灣

 

※編者按:本文作者,現任23.5度國際突破管理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

 

繼續閱讀:(按以下章名)

開藏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Aug 24 Wed 2011 16:58

  拙作《當孫悟空遇到唐三藏-修心七要新解》,自今年初,上網問世以來,引起讀者廣大的共鳴與迴響;真的是佳評如湧,感謝之聲不絕於耳。確實幫助無數的人,打開心靈的枷鎖,走出沉沒已久的陰霾;有的人說:「當他遭遇挫折時,打開此書後又重新燃起信心與希望。」有的讀書會,指定此書為必讀書目,……等等分享事蹟,不勝枚舉。

 

  該書雖經老衲旁徵博引,比喻日常生活中實例說明,但遺憾的,還是有不少人,反應看不懂書中的內義。究其故,乃過去世缺乏「空性正見」的薰習所致。緣此,激發老衲再出版《家家有本難唸的經-心經的生活智慧》,以作為進入空性的鑰匙,希望有緣聞思本書,能夠更深入地了解佛法。

 

  際此末法,邪師說法如恆河沙,唯有回歸佛陀的懷抱,才不至於斷送法身慧命。六祖惠能再三叮嚀:「佛在我們心中,不在外面。」祇有向內探索,完美智慧的心路歷程才會一一呈現。《心經》中,觀照自心遍在的覺者,祂時時觀行深度的完美智慧,所以面對五蘊的身、心世界,才能獲得唯一的勝利者-空,進而度過一切的痛苦與災厄。

 

  反之,如果一味地往外追逐知識會造成距離,智慧顯現將會愈來愈遠。趕快覺醒吧!不要再猶豫了,放眼望去還有什麼不是空無?求人不如求己。即使祈求佛菩薩,也是心外求法,與外道的祈求鬼神有何差別?只是差在名、相不同而已。有依就有苦,無依無靠就無煩惱。捨得,捨得,不捨則不得,只有一切行捨,才能見到空性,心無罣礙。無罣礙就無恐怖顛倒夢想,達到究竟的涅槃。不論過去、現在、未來所有的覺者,都是依循完美的智慧,證得無上正等正覺。

 

  走在完美智慧道路的人們呀!超越、超越、究竟超越,只要朝著心的方向,精進不放逸,總有一天,您一定可以大聲地說出:「我終於找到了」。最後祝福讀者心想事成,同證菩提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 老衲 開藏 謹識

時序西元二○一一年歲次辛卯 佛歡喜日於法遍書齋

開藏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