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家家有本難唸的經》

第九章 無罣礙就無恐怖顛倒夢想

菩提薩埵‧依般若波羅蜜多故‧心無罣礙‧無罣礙故‧無有恐怖‧遠離顛倒夢想‧究竟涅槃‧三世諸佛‧依般若波羅蜜多故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‧」

 一個正在朝向完全開悟的人,依循著完美的智慧,隨時都會觀照自心的動向。你的心會沒有半點的罣礙,妄想的念頭也已經都降伏斷滅;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境界,也不會再執取粘著了。心是那麼的逍遙自在、處處灑脫、無拘無束。而既然心中沒有罣礙,那就更無所謂的恐懼害怕、生死憂悲惱苦的事了;這樣自然就會遠離人生的顛倒,以及無法實現的夢想。

 讓我們回頭徹底地探究這個身體,統統都是不實在的、一切都是假和合而成的。因為地、水、火、風……等都不是永遠存在的,終有一天全部都會敗壞,無法留住的依靠。

 你靜靜的去省思:這個構成我們身心的六根、五蘊,它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,沒有一個實體可得;所以哪裡有實實在在的生起和消失呢?是這麼的安然寂靜,好像深闌的虛空,哪裡還有一個「我」呢?既然無我就無人,那還會有誰呢?

 所有的眾生,都是因為習氣業力的迷昧,以及心一直往外追逐境界,所以才會沈淪生死,不得解脫。其實各各諸佛,我們自身就都有了,何必再向身外去求呢?當你覺知到尋找「心」不可得時,就是「過去佛」。安住在當下如如不動,那你就是「未來佛」。而面對境界能歡喜接受,不被它所轉,就是「現在佛」了。

 「修行依循完美的智慧,百般方便法,終為祛除無始劫以來的習性。」這一句是三世諸佛的根本,依此修行,果行圓滿,成就無上正等正覺。古人說:「見道方修道,不見復何修。千日學慧,不如一日見道。」

 佛陀說:「自依止,莫他依止。」,這和一般傳統的佛教不同。因為一般傳統的佛教,都教我們要三皈依:要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而佛陀卻在這裡說:「不要依靠任何東西,沒有任何庇護所,要依循您自身俱有的完美智慧。」

 一般人都要找依靠,才會有安全感,所以佛陀第一次轉法輪,是為一般大眾而講的。在那個開示中,他宣說:「要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要滅苦,有途徑,有方法」;而在《心經》的陳述,卻說:「無苦、集、滅、道。」因為舍利弗,已經很接近、很契合空性的智慧。所以他說:「舍利弗,只要依循自己內在的泉源、覺知。其他的東西都必須要丟棄,不要在任何地方尋找庇護。」

 在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裡,因為他對不同的人,所以就作很多不同的陳述。你無法佛陀的陳述裡,找到任何邏輯的一致性。由於弟子們有各自不同的意識和了解,所以在佛陀涅槃後,佛教被分割成二十個部派。每個部派都說:「這是我親自見聞、佛陀當時是如此說的。」

 如果你還沒準備要進入這個「空無」,它將會使你起一個很大的顫抖。你將會很震驚、很駭怕,你嚇死了。至少有好幾世,你將不會再找尋任何談論「空無」的人,你會躲得遠遠的,那個恐懼,會變成你裡面的一個種子。《金剛經》中,佛告須菩提:「若復有人得聞是經,不驚、不怖、不畏,當知是人甚為希有。丹麥哲學家,齊克果他說:「人是顫抖的,經常在顫抖,為什麼?因為死亡在那裡,『有一天我或許不會存在』的恐懼在那裡。」對於一般人的思維,根本無法想像成為「空無」的觀念。他們都要持續,要永遠持續。因為他們一直相信,有一條永遠不朽的靈魂。不是他們真的知道,而是由於那個恐懼,所以他們必須相信靈魂是不朽的,那是一種自我希望的滿足。

 在這世間,任何一個談論靈魂不朽的言論-探討前世今生,三世因果的,都會吸引你、鉤住你,並不是你真的了解他所說的,甚至他自己,或許也不了解自己所說的,但是它卻有很大的吸引力。

 佛陀要你進入「空無」,當然,你必須為它準備。你只能夠慢慢地、一步步地被推進去;否則它或許反而會在未來的很多世裡,阻礙你的進步。所以佛陀宣說般若有二十年的時間,那就是在等待,等待人們準備好,然後在《心經》的對話裡,他將這個空無的真理告訴舍利弗。

 到達空無,才是最終的自由,「自由」並不是意味著「自己的任意」,真正的自由是免於自己、不再有自己,已經在「空無」裡面消失,只有自由,而沒有人是自由的。既然沒有人,那麼還有誰會顫抖、誰會恐懼?佛陀說:「菩薩依循完美的智慧-空無。」所以沒有罣礙,因為沒有罣礙,所以沒有恐怖。為什麼一般人會有罣礙呢?佛陀說有三種覆蓋:

第一種、業。也就是身、口、意的行為,懸在你的周圍,它障礙你的本性。

第二種、貪瞋癡等,它們會覆蓋著你的本性。

第三種、知識—觀念、見解等,它們不讓你達到真知。

當這三種覆蓋都被丟棄,一個人就住在「空無」裡面。也就是住於「」。以「無我、無我所」的生活方式叫做「空住」。空無就是他的家,那不是外來的,你跟他完全保持和諧。沒有任何的罣礙,沒有任何的放不下,沒有任何的牽絆阻礙,自然就會遠離顛倒夢想。

 帝洛巴說:「眾生為什麼會墮入輪迴呢?這不是因為真的有個輪迴在那兒,眾生墮入輪迴,是因為眾生相信,有個輪迴在那兒。」因為眾生顛倒執著有一個「我」,而且是「」相續的,所以自然就會夢想有輪迴不休之事,有天堂、地獄之處。俗話說:「心想事成」,因為眾生相信、抓取。所以在臨終時,由於想蘊的投射,會讓人誤以為真的有「真實存在」的境界。

 「空」並不代表整個輪迴、一切境界,就得消失。事實上「空」是指沒有任何事物,是真實單一獨立存在的。真正明暸空性、證悟空性,消失的是對「一切是真實存在」觀念的執著。所以是破心不破法。很多人常用夢境來比喻空性,當你作夢的時候,夢中的一切事物是那麼地真實存在。但夢醒時分,卻是一切空空如也。同樣的,我們就是因為類似在夢中的迷惑,而認為輪迴和一切外象和自我都是真實的。

 佛陀說:「能夠達到遠離顛倒夢想的身心狀態,就是究竟涅槃。途徑只有一條,那就是依般若波羅蜜多。」還有一件事必須記得:其實,這部經所指的是某些超越智慧的東西,但是要達到那兒,還是要依循智慧而走。當你達到的那一刻,向智慧告別,唯有如此,你才是自由的,才是真正的「無智亦無得,以無所得故。」

 

繼續閱讀:(按以下章名)

第十章 超越、超越、究竟超越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心經
    全站熱搜

    開藏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