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家家有本難唸的經》

第七章 還有什麼不是空無

 

是故空中‧無色‧無受想行識‧無眼耳鼻舌身意‧無色聲香味觸法‧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‧無無明‧亦無無明盡‧乃至無老死‧亦無老死盡」。

 《心經》講來講去都是在講「」,不然就是「無」。其實真正所講的空無,是「有」和「沒有」都包括在內。「空無」不是在講無、沒有。《心經》所講的不是相對立的。因為「空無」就是沒有固定,你無法將它定義:到底是有、還是沒有?

 除非你有將佛法用在日常生活中,才有辦法去體驗什麼是有?什麼是沒有?什麼是空?什麼是無?其實我們的生活中,處處都是在顯現「空無」的道理。有些事我們都會事先安排得好好的,計畫的好好的,可是等時間一到,結果全都翻盤了,有辦法照你原來的計畫嗎?沒有辦法的。這就是代表「空無」;世間真的有很多事情,我們無法固定。

 世間人都要「有」?不要「無」?因為「無」就會覺得是損失;「有」就會覺得他有增加。有很多人會說:「師父,為什麼我最近運氣這麼壞?我先生也是,為什麼壞事情全都發生在我家?」我就說:「不可能好事情都在你家。」好事都是跟著壞事的後面來,世間很多事情都是這樣的。

 如果知道《心經》「空無」的道理,你對好事來時,不會欣喜若狂;而對壞事來到時,也不會悲傷到無法做事。因為你已經知道,人生本來就是這樣,這些都是正常的,有好就有壞。有誰要生病,要開刀住院?沒有人要的。但是誰敢保證一生都不會生病?

 「是故空中,無色、無受想行識」,這就是五蘊。為什麼講:「空中無色受想行識?」因為色受想行識;所有種種形形色色的東西,包括感受、想法、行為造作,及記憶、所認識的,都是不固定的,都是因緣所生的。

 「無眼耳鼻舌身意」,我們的眼睛、耳朵、鼻子、嘴巴、身體和心意,這些也都是無,都是不固定的。像你的眼睛、我的眼睛,也都是不固定的。我年青時的眼睛,都不用帶眼鏡,但現在已經需要帶老花眼鏡了,而且還有白內障。所以這就是沒有固定的;因為這都不是我們的。如果是我的,那我就可以將它固定,叫它不要生白內障,它就不會生。耳朵也是這樣,到老的時候,耳朵都會較遲鈍,什麼都會退化。連舌頭也遲鈍,吃東西都沒有味道;以前年青的時候很好吃,而現在感覺不好吃,是東西變質不好吃了嗎?不是的,而是你的舌頭變遲鈍了,你的味覺已經慢慢退化。因此常有人說老人難侍候。但是等你聽過《心經》之後,你就不會覺得老人家難侍候了。因為有一天你也會老,每一個人都會老的,那時你就可以親身體驗了。

 「無色聲香味觸法」,看得到、耳朵聽得到叫做色、聲。香是鼻子聞得到,味道舌頭嚐得到的滋味。觸是身體手腳接觸得到。而法就是離開眼耳鼻舌身的範圍,腦海中所浮現的東西,這就叫做法塵;這也都是不固定的。我們所聽的歌,你年前聽的、年前或是年前所聽的,都不一樣了,因為感覺不同了。吃東西也是一樣,有些人很懷念巷口,早上有人擔著豆花在叫賣,他的豆花真的很好吃,現在怎麼感覺沒有那麼好吃呢?這是和很多的原因有關係的。為什麼會覺得那時候的東西比較好吃呢?因為那時候台灣的經濟不好,普遍性大家生活並不富裕,哪有什麼東西吃,如果可以吃到零食就很高興,就會覺得每一樣都很好吃。而現在東西太多了,要吃什麼就有什麼,吃久了就不會覺得好吃了。蘋果好吃嗎?現在已經沒有幾個人,會說蘋果好吃。但是在年前,只要說到蘋果,大家就會流口水。

 「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」。「無眼界」以下跳過去沒有講,是因為前面已經講的很清楚,所以說「乃至」二個字,就都將它含概進去了。什麼是「」呢?界就是有個範圍。什麼是眼界、耳界、鼻界、舌界、身界、識界?其實它是在講我們的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。為什麼它不用「識」而用「界」呢?因為眼睛的認識、辨別能力,和耳朵聽到聲音辨別的能力;鼻子、舌頭種種辨的能力,都有一個範圍界限。公尺內的東西可以看清楚,超過公尺範圍界限的東西,就看不清楚了。聲音、鼻子也是一樣,都有個界限範圍。眼識有眼識的功能,耳識有耳識的功能……六識的功能,都有它特定的對象,是不能混淆的。

 「無無明‧亦無無明盡‧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‧」其實「無無明,亦無無明盡,『乃至』無老死亦無老死盡。」這就是在講十二因緣,中間它都是跳過的。經上說「無明」至「老死」,「十二緣起」是怎麼流轉的呢?是無明→行→識→名色→六入→觸→受→愛→取→有→生→老死之後,又來到「無明」。

 所以這圓圈裡一共有十二個,你如果將它分成十二點,在這圓周上,任何的一個點,都是起點也是終點;你要用任何的哪一個都可以,這也是沒有固定的。但是如果不固定的話,那就比較難講了;所以暫時就隨便固定一個點,當起頭來講,自古以來都以「無明」為起頭。

 

什麼是「十二緣起」?現在來解釋十二緣起。什麼是「緣起」?緣起就是「此有故彼有」。簡單的講就是:「因為有這個,所以才有那個。」為什麼你會生氣?因為你罵我,所以我才會生氣。因為你對我不好,所以我不高興。緣起就是這樣解釋的。

 第一個、無明。什麼是無明?最簡單的解釋就是不清楚。為什麼我們會不清楚?這難道只是在講眼睛看不清楚而已嗎?不是的。最主要是在講我們的「心」不清楚。世間有很多的詐騙集團,為什麼我們會被騙呢?因為你的心不清楚。難道你不知道他是詐騙集團?因為被你自己的「貪心所」騙了。我們的心像一面鏡子,原本是很乾淨的,貪心就像灰塵粘著在鏡面上,就看不清楚了。

 第二個、行。因為你無明,心不清楚,而產生的行為也不清楚;不清楚的行為叫做衝動。人家說的話,你聽不清楚而誤會,就以為別人對你怎樣,一拳就揍過去,一個巴掌就打了過去。有的人聽了不高興,杯子碗盤拿了就摔。這些都是因為你的無明,所產生衝動的行為。

 行為有三種:一種是身體的行為,一種是講話的行為,另一種是心裡面的行為。這「行」非常重要,我也不厭其煩再三的分析解釋了。

 第三個、識。因為有前面的無明,產生衝動行為,會影響到我們的認識,因而使

我們的認識產生偏差。

 要改變我們的偏見,是困難的。人的第一印象是最重要的,如果讓別人,對你的第一印象覺得很差的話,要別人改變對你的印象就很難了。記憶、認識中如果偏掉的話,那會在你的精神或是肉體上產生反應出來。

 第四個、名色。「」就是心,「色」就是身。譬如說,有人讚嘆褒獎你,你的精神心情,會輕飄飄的,好像騰雲駕霧,快飛起來了。因此我們的身、心,都深深的受到無明、行、識的影響。

 第五個、六入。什麼是「六入」呢?就是我們從外面,要接受東西進來有六種管道:眼睛、耳朵、鼻子、舌頭、身、意,這就是六入,也叫做六根;其實六入就是六根。

 因為前面的無明、行、識、名色,就會反射在我們的六根,對外面境界的取相。會有什麼「取相」呢?眼睛喜歡看什麼?耳朵喜歡聽什麼?久而久之就會上癮,然後會成為一種習慣。

 像老一輩的人,都喜歡聽鳳飛飛、蔡琴、江蕙的歌,現在的年青人不要聽那些;他喜歡搖滾、女神卡卡。為什麼他喜歡的與我們喜歡的不一樣?那就是從前面一直累積下來的,你能說誰對、誰錯嗎?

 第六個、觸。沒有六根與六塵,就沒有六識,有「根、塵、識」的對焦,才有所謂因緣和合的「觸」。觸,一直在無常地流動,生滅變異。我們六根在觸;身、口、意也在觸。所有行、住、坐、臥的觸,當下都知道叫「正知」。比如吃東西知道、咀嚼的時候知道、吞下去知道……。當你去感覺每一個觸的時候,很微妙的-你的心會變得很單純。但是由於我們很忙碌,只忙著觸這、觸那,對每一個觸反而都沒有用心去感覺;沒有吸收、消化,所以生命才會很沒有新鮮感。

 第七個、受。有觸就有各種受,受非常重要,我們要時常問自已:「當下的『受』是什麼?」

 可意觸沒有消化,就變成「樂受」;不可意觸沒有消化,就變成「苦受」;不知可意不可意觸沒有消化,就變成「不苦不樂受」。

 「樂受」反應著我們內心的不安,如果你的心很寧靜的話,那就不需要樂受,更不會隨著樂受而造成心的浮動。

 「苦受」反應我們內心的排斥,是一種拉扯,一種對無常、苦、無我的抗拒。即使「不苦不樂受」,也是苦。我們的六根被境界拉去,不知道為了什麼?毫無目的,一種閒不下來的苦。有的人,他一定要去找很多的刺激娛樂,卡拉OKKTV…這樣他才會快樂。有的人要去台北 花博跟人家擠,看花才會快樂。其實你的心中如有花,那你就不用去看外面的花了,心花是最漂亮的,你知道嗎?我相信台北 花博的花,沒有一朵比它還漂亮,心花不需要花錢,而且隨時都可以開得很漂亮;不需要澆水,也不用怕被陽光曬到枯萎。

 第八個、愛。當你樂受的時候,你就會感到很快樂、很享受,可是你如果沒有將它消化掉就會產生貪愛。所謂「沒有消化掉」,就是你沒有感覺到這樂受、快樂不是永遠的,這種快樂享受一定會過去的。所以你如果沒有消化掉樂受,你就會產生貪愛。

 苦受也相同,對苦受你如果沒有將它消化,你就會產生排斥、討厭、對立,到最後就會和對方變成仇人,看到他就討厭。愛和恨這是一體兩面的,十二緣起只有寫「愛」而沒有寫「恨」;但是愛就包括恨,沒有愛,就沒有恨。愛得到,你就還想要再愛,而愛不到,你就會恨了。

 第九個、取。愛到了要怎麼辦呢?就抓的緊緊的,就是取。因為你怕它不見、怕失去,所以你就會取,取就是執著,就是俗語所說的:「愛到卡慘死(台語)」。

 第十個、有。有就是有續,你想要再繼續下去。你喜歡的,那你就繼續喜歡。討厭的,你就繼續討厭,這就叫做有、有續。這樣一直發展下去的話,接下來就會「生」了。

 第十一個、生。就是煩惱生出來了。因為你喜愛的,就繼續要愛;如果愛不到就會起煩惱。討厭的就繼續討厭,你就不要接受、不要看到;如果有一天,讓你在市場遇到,那你的煩惱還是會生出來。

 第十二個、老死。這只是一個代表的字而已。老了之後,骨頭就硬邦邦,僵化、動作遲鈍,臉皮又粗又厚。意思就是:你前面那些東西:愛、恨、喜歡、排斥、煩惱等,如果讓它再繼續的發展下去,日積月累就會像人活到老,愈來愈僵化、硬的不會柔軟。

 「」,就是代表很難改變。你如果到老的時候,生活習慣容易改變嗎?有很多人栽培兒女去美國,而且又有很好的工作,但是要接父母去國外享受,父母都不要。他寧可住簡陋的房子吃蕃薯,也不要到國外吃漢堡牛肉。這就是因為到老的時候,有很多的生活習慣,都很難改變了。

 「」:人死不能復生,一旦進入死,就沒有辦法了。俗話說:「四支釘子已經釘下去了。」已經永遠沒有辦法了。而老只很難改,不是完全都沒有機會。如果死就都沒有機會,因為死就固定了。

 你種種的想法、習慣都固定,沒有辦法改了,那你眼睛所看到的,耳朵所聽到的會清楚嗎?已經不清楚了,這就叫做「無明」。你看這圓圈是這樣繞轉的,永遠都在這裡繞來繞去,週而復始。這就叫做「十二因緣」。

 世間有很多的煩惱,要斷煩惱,要從哪裡開始斷呢?佛陀教我們要從「十二因緣」下手。從哪裡最容易呢?就是從我們的「六根觸境」;從這裡去改變我們的種種生活習慣,改變我們的看法。如果你真的改變,換另外一個角度,這樣你的感受就會不一樣了。

如果要從前面的「無明」下手去改,那一定是沒有辦法的,會找不到方向。忽然間無明火一起來,你會知道它是從哪裡來的嗎?有時候早上起來時,都沒有人得罪我們,也沒有人罵我們、兇我們,但是心情真的是有夠壞,還壞一整天,這就叫做無明。現在我用十二因緣來舉日常生活中的例子。佛法是很深,但是深經要淺說。而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、看到的最淺,因為每個人都需要生活。

 譬如說,一對年青夫妻,現在的時代,一定要雙餉薪才夠用,如光靠先生的一份薪水是不夠的,所以現在夫妻兩人,都在工作的比較多,而家庭有家事要做,洗衣、煮飯、拖地、倒垃圾、打掃,這誰要做呢?如有生小孩,那還有小孩的事情要處理。有一對年青的夫妻就是這樣:下班後誰要煮飯?誰煮都沒有關係,互相分擔。如果嫁給大男人主義的先生就糟糕了,下班後襪子隨手亂丟,泡茶,二郎腿一翹,電視一開,不然就是電話講個不停或是看報紙,只在那邊等吃飯。太太一下班就要去黃昏市場或是超市買菜,然後趕回家煮飯。因為每天去吃外面,吃久了也會膩,不得已只好自己煮。太太很忙,要忙這、還要忙那。煮完吃飽了,還要去洗衣服、拖地…。她就跟先生說:「拜託你,麻煩將水槽的碗洗一洗。」而先生吃飽了、還是坐在電視機前面都不動。太太一看,這麼久了怎麼還在那裡,越看越生氣。而男人心想:「你要我洗碗,我有聽到,反正睡覺前,再去洗就好了,為什麼你一講,我馬上就要去做?八點檔連續劇很好看,等我看完就會去洗了。」但太太一看到水槽這麼多的碗還沒洗,放在那裡長蟑螂。這就是兩個人的想法不一樣,一位是急性子的,而另一位是慢郎中。

 他太太看了就很不高興,該做的就要做,為什麼你非得要睡覺前才做呢?她越看越不順眼。要叫人是很麻煩的,還是自己做比較快。一想到還要自己洗更生氣,我也要上班,還要做家事,我也是很累,為什麼家事都要我一人做,地要我拖、衣服要我洗,還要煮飯,越想越煩,這「無明」就開始起來,內心就很不爽了。當在無明的時候,這呼吸就不一樣,呼吸就會又粗、又澀、又快。這不光是下班回家累而已,心還更累,然後她就開始在打妄想,都是因為你對我不好、不體貼。越想心就越躁動,無法安靜下來。

 然後她內心就開始分別:「我的工作就不是你的工作,我這麼忙,而你也不會幫忙做家事,你只做你喜歡做的事。」現在就開始分別了,分別什麼呢?分別你和我,分別你和我的「名色」。剛剛心裡在亂闖,這就是「」。「」就是分別。分別之後就進入「名色」,身心就會不穩定,就無法安住下來。名色之後再來就是「六入」,看他還在看電視,你的六根一「接觸」,「感受」就會越來越壞。我已經跟你說過好幾遍了,你還是這樣。這種的感受就是「苦受」,就越想越生氣了,生氣到最後,壞的全都倒出來。

 感受之後再來就是「愛」,什麼是愛呢?愛就是礙著了。「愛」與「礙」是同音。愛再來就是「」,取就是抓著境界不放,整個身心都緊繃。可以說她的身心很不安穩,但是又不得不依;因為她又不敢撕破臉,總是還要做夫妻,因此一方面生氣,而另一方面也會驚慌。她也怕先生反面無常起來,事情就一發不可收拾,那就麻煩了。所以生氣歸生氣,接下來就「」了、有續(台語)。就是說她又生氣又害怕,就一直一直的累積,累積到最後煩惱就「」出來了,如果每天都過這種生活,就是「老」、「」。有的夫妻吵架吵了一輩子,為什麼都不會離婚?因為又生氣又害怕,有的是考慮小孩而硬忍耐的,不要讓孩子當單親兒童。

 這就是「十二因緣」。隨時都要認識我們的當下,是在什麼樣的現狀,為什麼我們會起無明?並不是外面的境界改變了,你就不會無明,沒有那麼簡單的。不論外面的境界,讓我們看了多不順眼,都不值得讓我們起煩惱。不論對方怎麼不可意,都不值得我們生氣。

 修行是沒有捷徑的,這就好像小孩子在學走路,不知道要跌倒幾次才站的穩,所以不要害怕跌倒。煩惱是要用智慧來解決,而不是知識。萬事要看得破、放得下。

 我們的智慧與知識是沒有相對關係的,但是我們要學東西或讀書認識字,一定要靠知識去認識。知識這東西就是知道、認識,它只是讓你知道認識而已。這點你一定要清楚。因為知識就好像是地圖,你看到台灣地圖,但是台灣地圖並不是台灣。你看到月亮的相片,但是月亮的照片並不是月亮。你看到佛菩薩像,但那不是真的佛菩薩。所有的知識,你所認識的只是這張地圖而已,你不要開始迷信這張地圖。

 但是我們要指示一個方向、一個地方,當然是要靠地圖。一定要拿張地圖告訴你的目的地,是要你照著地圖所指示的路線去走,而不是要你整天抱著地圖看。佛經也是這樣的,不論哪一種宗教的經典都是一樣,基督教的《聖經》,回教的《可蘭經》,《老子道德經》、《佛經》都是一樣的。你不要整天抱著一本經,每天在那邊誦。不要以為每天誦經、祈禱就會得到保佑,這樣的話就太迷信了。有病,你必須要去看醫生,讓他把脈診查開藥,吃了藥,病才會好。你只拿一張名醫的相片放在桌上,一直拜、一直求,讓你的病好起來,這有可能嗎?這是不可能的事情。世間有很多人都是在做迷信的事情,而自己都不知道,還自以為心裡很安慰有個依靠。

 《心經》所講的就是「空無」的道理,要讓你知道什麼是真理?什麼是迷信?如果你不知道空無的道理,那你就沒有智慧。因為你的頭腦都被知識塞得滿滿的,智慧就沒有通道可以發揮了。小孩子很聰明,一般正常的小孩子,在還未讀書時就很聰明,反應都很快。但是活的越老,反應就會越遲鈍,不光是手腳反應遲鈍,連頭腦反應也遲鈍了。因為從你年青到老,你聽多少?看多少了?學的很多,學到整個頭腦都塞爆了。這怎麼可能反應?要反應也需要有空間。

 《心經》教你的,是要你放棄知識,不是要你當白癡,什麼都不知道;放棄知識的意思就是,要放棄以前所認識的。不可以一直執著在以前所看到、聽到、所懂得的,你不可以固定一層不變。

 放棄知識,不是要你放棄工作、放棄社會,也不是叫你一定要出家。什麼才是真正的出家?其實出家並不是像宗教的儀式,要剃頭住寺廟,穿不一樣的衣服,要做早晚課、要誦經。其實出家是叫你要出離-出離「愚笨的枷鎖」。

 《心經》教你的就是要你放棄知識,因為知識佔據你的「空」,你如果沒有將它清乾淨,你原有本來的智慧就無法顯現。人為什麼都會執著很多的知識?執著很多所知道的?最主要的就是:我們的內心都有一個恐懼驚慌。當遇到事情就想要去寺廟上香、買東西拜拜,去教堂祈禱;或是參加法會消災,看能不能有好運氣,配合一些宗教的儀式,向神明、佛菩薩來祈求。佛教最流行的就是求大悲水,竟然有人任何的經典都不用讀,整天只念大悲咒加持大悲水,大家就趨之若鶩,奉若神明般的膜拜。

 但是我可沒有聽過,有什麼人去求大悲水,本來沒智慧而變成很有智慧的。你愈執著神通感應的事,你的智慧愈沒有辦法顯現;因為那是顯現智慧的最大障礙、修行解脫的最大絆腳石。

~第七章竟~

繼續閱讀:(按以下章名)

第八章 無依無靠就無煩惱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心經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開藏老和尚 的頭像
    開藏老和尚

    法遍書齋

    開藏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