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家家有本難唸的經》

第三章 觀照自心遍在的覺者

觀自在菩薩」,每一部佛經開始都會寫「如是我聞,一時佛在……」,會說佛在什麼地方,講什麼經。但是《心經》直接就「觀自在菩薩‧行深般若波羅蜜多」;而經文結尾也只有「揭諦‧揭諦‧波羅揭諦‧波羅僧揭諦‧菩提薩婆訶這樣而已。

 聽經的目的,就是聽了以後,能夠照著佛經所教的方法去做,這樣聽經才有價值。《心經》就是在說:要如何去到彼岸的智慧。為什麼要去到彼岸呢?因為此岸是煩惱痛苦,《心經》就是在教你,要如何的離開煩惱痛苦的方法。因此《心經》是心要,最重要的經驗,永遠不變的真理。

 我們都用自己的習慣性做事,原本就有的智慧,都被知識所覆蓋住了,所以有很多事情的看法,都是用我們的常識、知識去判斷,而不是用智慧。知識都不是自己的,是你向別人借來的。譬如說吃什麼飲食會健康,就有很多健康專家,一個人說一套,講到最後不知道要聽誰的。有人說喝鮮奶才好,又有人說喝鮮奶不好。那要如何吃才算正確呢?知識為什麼會一人一套呢?很簡單,因為每個人的頭腦都不一樣,那他的見解,一定也會不一樣。

 《心經》是佛陀在印度王舍城靈鷲山說的。那時當然有很多的弟子比丘,音菩薩也在那裡面。舍利弗觀世音菩薩請教說:「我如果想要學甚深的般若波羅蜜多,要如何學?如何行呢?」舍利弗也是要求般若的,而且他所求所學是要甚深的,不是淺的。

 什麼是「甚深」呢?意思就是學了之後,不只是自己解脫煩惱,也想要有能力,可以去幫助別人解決煩惱痛苦。如果要解決自己的事情比較簡單,要解決眾人的煩惱,就要很深的智慧才有辦法。可見舍利弗也是發菩薩心,想要度眾生,所以才向觀世音菩薩,請教這「甚深的般若波羅蜜多」要如何學?如何行?

 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。目前《心經》最廣為流傳的,是唐玄奘大師翻譯的。他翻成觀自在菩薩,其實就是觀世音菩薩。為什麼他不翻譯成觀世音菩薩?世音菩薩與觀自在菩薩第一個字都是「」,觀不是用眼睛,觀是用心。

 觀自在的「觀」旁邊就是見;見是用心觀,而不是用眼睛。心要怎麼觀?用心觀的意思就是善用其心。要觀什麼?要觀自在。「」就是自心。「」是存在。就是要用心去觀照你自心有在嗎?日常生活中吃飯、穿衣、走路、睡覺、工作都好,你在嗎?自己都在嗎?「自己」不是講這個身體,而是心在那裡嗎?

 講話你如果不用心,沒有好好的去感覺你現在在說什麼,那你一定會說錯話。睡覺也是一樣,躺在床上,但是心不曉得跑到哪裡去了。這代表你都「不自在」,你根本都不在那裡。那你在觀什麼?

 我們在世間為什麼會產生煩惱?為什麼會情緒化?心情為什麼會鬱卒?為什麼會發脾氣?都是因為被境界拖著團團轉。看到對方臉色不好,還是聽到對方講不中聽的話,礙到你的耳膜;你聽了就鬱卒,甚至於痛苦煩惱。脾氣不好的,發作生氣,把一些碗盤甚至電視都摔壞了。為什麼會發作?因為你的心被對象的境界拉走了,你不在了;但是你都不知道自己的心已經被拉走了。

 人住在這世間,面對著大自然的冷、熱、風、雨種種變化,你是不是都要去學習適應,要去忍受、接受?有可能老天爺下雨,而你不接受嗎?不然你要怎麼辦呢?你有能力叫天不要下雨嗎?家裡的夫妻、兄弟姐妹、父母也都是一樣;他在生氣,那你怎麼辦?你也是要去接受。他講話很難聽,你也是要消化下去,不然怎麼辦?你有辦法叫他改嗎?你有辦法叫他不要講嗎?所以對方生氣罵很大聲,你就把他當成天在下雨、打雷,打的這麼大聲、這麼久。你不讓他大聲是不行的,叫他不要出氣,他馬上會鬱卒死;總是要有一個窗口讓他疏解。

 現在世間有很多精神病患,尤其是憂鬱症,那就是有苦沒得疏解,沒人聽他吐苦水。我們有苦,如果有一個知己可以講給他聽,講完之後,心就開了。否則一直鑽牛角尖,到最後容易自我毀滅,不是上吊就是去跳海。

 一個觀自在的人,時時刻刻都看到自己的存在,這種人他絕對不會去自殺的。所以我們要知道,世間本來就是無常的,沒有永遠的好,也沒有永遠的壞。昨晚下雨,到今天就好天氣了,一天的變化是很多的;人的脾氣就跟天氣一樣,那還需要看氣象報告?看你家人的臉色就知道了。

 話又說回來,為什麼我們看不到無常呢?無法真正了解到本來就是這樣?我們都希望對方改,老是覺得對方講這句話、做那件事是不應該的;它不應該對我這樣,不應該說我那樣,我們都緊緊抓取三個字-「不應該」。好像他都不對,只有我對;我們就是認定對方不應該,你才會生氣。你可以將它換個想法:「他本來就是這樣的」。是不是他本來就這樣?你的父母、孩子、夫妻、兄弟姐妹,是不是本來就是這樣的?

 大聲公的人,講起話來好像吵架一樣,有時候我們誤以為是在吵架,但仔細一聽並沒有吵架,只是講話較大聲而已。他本來就這樣,從我認識他到現在,他講話原本就是這樣子,那種口氣、語氣,你有辦法將他改變嗎?你要接受。你不能用你的期待、你的標準、你的希望,用你的看法去改變別人,這是不可能的。

 為什麼人的心,都被境界中的色、聲……種種拖走?好像有一種力量將我們拉走。本來不想生氣,知道生氣很麻煩,又傷身體;可是聽到他講那句話,實在是從鼻孔出來的,不回應就很難過。好像有一股很大的力量,要將你拉過去,雖然你不想過去,但還是被拉過去了。不想講出去,不想回罵過去的,還是受不了,這就是「業力」。

 業力就是業障,這種業力會障礙你,所以叫做業障。現在有很多的迷信,什麼都是牽扯到業障重,住院說是業障重,遇到不好的事也說業障重,那要怎麼辦?說要拜《梁皇寶懺》、《三昧水懺》,參加法會消業障。你相信這樣可以消業障嗎?你以為業障是從外面來的嗎?我告訴你,這都不是外面的東西。

 什麼叫做業?業是你自己的,不是外面的;業就是你自己做來的,所以叫做業。業就是行,行就是你的行為;身體的手、腳有行為,這張嘴也有行為,心也是有行為的。尤其嘴巴可以講好話、壞話,有辦法將死人說成活人,而將活人說成死人,都是這張嘴。這不是笑話,自古以來有很多人,都是靠這張嘴做宰相的;如蘇秦張儀都是靠這張嘴巴。孟嘗君食客三千,也都是養一大群嘴巴的。「一言可以興邦,一言可以喪邦。」一句話就可以將你的國家推翻了,不用原子彈那麼麻煩。

 修行什麼最難修?這張嘴最難修。還有什麼?心。修行就是在修心;心看不到,當然難修。手腳也是很難修的;左鄰右舍或是大樓公寓,樓上的走路卡卡卡,關個門也是踫踫踫,這就是手腳的行為。走路爬樓梯,人未到,聲音就先到了,你有辦法叫他改嗎?這就是我們身體的行為。

 消業障請誰消呢?除非你自己消,不然我告訴你,你去拜天公,去求觀世音菩薩,都沒有辦法幫你消的,這叫做「各人造業各人收」。有一個故事叫《白蛇傳》,黑蛇放毒而白蛇收毒。這個故事我們都以為是迷信,但它不是迷信。黑蛇在哪裡?白蛇在哪裡?都是你自己;好的也是一句話,壞的也是一句話。壞的一句話就是黑蛇有毒的;黑就是惡的、壞的。白就是善的、好的。中國有很多都是用故事來比喻我們的心。而你真的以為有一隻白蛇修了好幾千年,變成一位美麗姑娘嫁給許仙?你被騙了。

 修行只是在修心而已,吃素也是在吃那一點心。你的心如果沒有吃素,只有這張嘴吃素也是會造業。心如果沒有吃素,貪心還是依然存在的。上星期貼在白板上,其中有一篇:<不管怎麼樣你總是要>。那篇是天主德雷莎修女的法語,她印度落後地方,專門與那些痲瘋病人在一起,到最後自己也染上了痲瘋病,差點死掉。德雷莎修女有吃素嗎?我告訴你,她絕對是沒有吃素的,因為她是天主教的修女。修行有吃素,只有中國的出家人而已,日本的出家人也沒有吃素,西藏泰國斯里蘭卡的出家人也沒有。所以吃素並不能代表就沒有貪、瞋、癡,不能代表你就是有慈悲。只能說是你要培養慈悲,很多方法其中的一種。

 到底要吃素?還是吃魚、吃肉才好?這就要個人去衡量自己的身體、環境、工作……等種種因緣條件,而不是聽人家說吃素有多好,有什麼功德你就吃,不是這樣的。或是認為我吃素,下輩子就不會做畜生被人家殺。如果依照醫學證明與環保來講,現在減碳救地球都是鼓勵大家要吃素。西洋人的素食與宗教是沒有關係的,英國的素食館並不比台灣少,但是他們不是信佛教,也不是為了害怕下輩子遭受惡報而吃素的。

 「觀自在菩薩」,什麼是「菩薩」?菩薩是簡稱,其實菩薩原文稱做「菩提薩埵」。因為中國人喜歡越短越好,像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就用《心經》二個字。《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》,我們都講《金剛經》。

 什麼叫做「菩提」?菩提就是覺,覺就是我們的佛性。「薩埵」就是有情;有情就是眾生。也就是說觀世音菩薩是一位已經成等正覺,已經覺悟的有情。他不但自己有自覺,而且還有辦法幫忙別人覺悟,他是自覺又覺他;真正的菩薩是自覺、覺他的。這就像中國儒家所說的「己利利人,己達達人。」可以幫助很多眾生,離開煩惱痛苦,這才是真正的菩薩。

 普通我們去到寺廟道場時,師父都會叫你:「某某菩薩!」這只是在稱呼讚嘆你而已;像我們這種菩薩叫做泥菩薩,泥土做的菩薩,只要一沾到水,就會溶化掉了。它的意思就是:只要境界、煩惱一來,自己就沒有辦法,就會一片混亂解不開,那要怎樣幫助別人去解開煩惱痛苦呢?

 為什麼唐玄奘當時沒有翻譯成「觀世音菩薩」?觀世音菩薩是在觀世間的音聲,聞聲救苦;哪個地方有人喊救命!他就去解救。所以觀世音菩薩的名稱,是專門度眾生的。而「觀自在」?這是從「自覺自度」開始做起的。

 

繼續閱讀:(按以下章名)

第四章 時時觀行深度的完美智慧 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心經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開藏老和尚 的頭像
    開藏老和尚

    法遍書齋

    開藏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