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01-當孫悟空遇到唐三藏.jpg   

再版序

※閱讀請點以下章節名

前言

第一要 明所依加行(先學諸加行)

第二要 正修菩提心

第三要 取惡緣為菩提道

第四要 終身的修持

第五要 修持的成果(上)(下)

第六要 修心的戒律(上)(下)

第七要 修心學處(上)(下)

結語

 

話說《西遊記‧第八回》如來授與觀音大士一「緊箍兒」及<金緊禁咒>云:「他若不伏使喚,可將此箍兒與他戴在頭上,自然見肉生根。各依所用的咒語念一念,眼脹頭痛,腦門皆裂,管教他入我門來。」

又《第十四回。心猿歸正。六賊無勅》老孫一生受不得人氣,按不住心頭火發,實性發兇頑,不受師教,遂違前誓-欲保三藏西天取經;後觀音大士示現老母,親授唐三藏此「緊箍兒」並<定心真言>調伏後,方一心一意,不作他想地走上西天取經之路。


記得十多歲時看《西遊記》,只當章回小說看;今以稍懂佛法皮毛的角度來審視它,則從上之引文便可推敲-作者將修行之道,寄寓於諸人物情節。而今《當孫悟空遇到唐三藏》作者,亦為「吸睛「效果,引讀者入勝,故將咱們未經調化的散亂狂野心(佛法唯識中之第六意識)-「心猿」意馬,就擬人化地以孫悟空喻之,上天下海一個筋斗雲,便翻飛十萬八千里(一打妄想,何止十萬八千里);然當孫悟空一戴上「緊箍兒」,並經如來展轉傳授唐三藏之<定心真言>的加持下,為了自己的法身慧命,也識好歹地乖乖就範。如此說來,凡夫俗子恁誰不是孫悟空?但能否如《西遊記》中,孫悟空之福德因緣,得諸善知識的折伏、攝受。便要端看自己是否願意進入「唐三藏的世界」-能傳之人,即自阿底峽尊者口傳,到切喀瓦格西造論,乃至開藏法師釋義等,皆唐三藏是也;所傳之〈緊箍咒〉即今《修心七要》之文,而〈定心真言〉即《修心七要》之義,文義俱能受持,則唐三藏自能降伏行者,正所謂「把手牽他行不得;唯有自肯始相應」也。


此《修心七要》,實即《金剛經》中,佛切實開示「降伏其心」之修心口訣,簡要地將大乘佛法的見地(勝義菩提心)及實際應用法(世俗菩提心)。若行者能受持其文義,便能有效地淨化我執,進一步柔軟剛強而有慈悲心之力用;以其能於上座時的觀修,並延伸於下座歷緣對境時,保持「當下的覺知」-悲、智之展現。再者,此《修心七要》之釋義流通版本,歷來多由藏傳喇嘛講授,然因生活、文化背景等之差異,再經中文之翻譯,則往往不得貼切的經驗傳達。今《當孫悟空遇到唐三藏》一書作者開藏法師,乃漢傳出家法師,於解則通達性相;於行則融通南、北、藏傳之差別而實修之,故於中的經驗傳達,或許會有助於漢傳修學行者,能更契入《修心七要》之文義。


《易經。繫辭》孔子曰:「書不盡言,言不書意。」況此《修心七要》乃佛法菁華濃縮本,若非有決心於勝義、世俗菩提心的修持,並對大小乘教法有相當基礎者,則可能會流於文字的理解,而難以受持於胸懷;以此教法之殊勝,乃強調「覺知當下」,而非傳統佛法之「對治」。故若對已先入為主地認為「佛法應當是如何面貌」者,要接受此由「緣起性空」開演之教法,實在也是一種信心的考驗(因為「唐三藏」會破壞你對佛法的世間思惟);若不然,則當如書中所示:要先親近信任之善知識。


佛法說「契理契機」,實在「契理」容易,「契機」則難,當中也端看緣份如何。若有緣「遇到」,卻當面錯過,則如俗云「有緣無份」,故絲毫勉強不得;但無論如何,要在受囑寫序之末,祝福讀者您能於此生和「唐三藏」結下菩提勝緣,相信盡未來際的某月,會有機緣自五行山下之巨石(喻自陷於五取蘊),脫困而出(照見五蘊皆空)。


揭出帖兒

 

時序二 0一0年十一月廿一曰亥時另個老孫擱筆于苦空齋無常燈下
(剛八時卅一分,靜坐時,適發生六點一級全台有感地震)



註:本書西元二O一一年二月出版
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修心七要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開藏老和尚 的頭像
    開藏老和尚

    法遍書齋

    開藏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