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當孫悟空遇到唐三藏--修心七要新解>

 

第五要 修持的成果

一、『諸法攝一要』---所有的法將它收攝起來,總歸一句話是說---自我是假的;如果時常跟隨著你的自我,那你的生命就是假的。如果真的沒有自我,那你的生命將會充滿真實的滋味。

有時候他人可能會很客氣的,讚美我們修持的很好、很慈悲、很發心,但是無法透視我們的心。所以你不要高興的太早,說不定哪天你做錯事,讓他們看到,他就會抱怨、嫌棄你。因此不要因他人的恭維、讚嘆而沾沾自喜,要小心的評估自己,才是最重要的,不要拿著一把尺去量別人。唯有這樣,我們才能時時保持覺知,我們的心裡才會很清明,無阻礙。不然的話,他人一句讚美,你就暈頭轉向,心就會無明了。如果他人的讚美,你不會「暈船」,他人的批評你不會生氣,那就代表你真的有修持菩提心的癥兆;有修行或沒有修行,就只看這而已,不是用嘴巴說的。很多人很會講道理、講他的經驗談,講他如何的去參訪善知識、去參加什麼講座很法喜。但是那些都沒有用,一試就知道,你是否真的有發菩提心、有修持菩提心。


什麼是菩提心有覺心、有覺知;菩提就是覺。無上的菩提心很尊貴,因為你的覺知是無上的,有錢也買不到的。


二、『二證取上首』---這是佛陀內在鍊金術的根本精義:要如何將廢鐵變成黃金的精髓。所以你要將它銘記在心,它將會轉化你,帶給你新的生命洞見,和新的人生、新的世界。它具有兩種意義:1.觀照,2.觀照觀照者。


1、觀照---就是叫你要觀照。別人在觀看你,而你只是個乞丐,這是成千上萬人的寫照。他們都是為別人而活,他們的外表看起來是在生活,但實際上他們並沒有真正的在生活。生就是你要有覺知,才叫做生,如果沒有覺知、失去覺知那就是死。死人就是因為沒有覺知,才叫做死人。如果是真正的在生活,那就要隨時保持覺知,所以為什麼說修行即生活。但實際上一般人,都沒有真正的在生活。為了賺錢、食、衣、住、行,買車、購屋,比較幾克拉的鑽戒,都是為了別人在生活;你要炫耀,是為了別人。他們總是在適應別人,因為只有別人微笑,才會快樂。如果看到別人的臉拉了下來,他們就會鬱卒,會很難過。


一般人都是為了別人,所以要不斷調整腳步,不斷的妥協再妥協,出賣自己的靈魂,連他自己正確的見解都拋棄了,只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同;事實上他是為了鞏固自我。什麼是﹁自我﹂?面子。是不是大家都很愛面子呢?好讓自己能夠被眾多人所接受,因為愈多人知道你,就愈有名氣、愈有面子和名聲。


你們是否曾經注意到每個詩人、文學家、科學家,等到他們得到諾貝爾獎之後,他的創造力就減弱了。為什麼呢?因為他已經達到了自我的目標,所以不用再花很多的時間和心思創作了。


珍。保羅。沙特她說的很對:「有另外一個人就是地獄」。幾世紀以來所有宗教人士、神職人員,都承認有天堂和地獄。有的會告訴教徒,天上有神明,每天二十四小時,都在注意你的一舉一動。在中國的社會叫做日遊神夜遊神,甚至有灶神,衪們會向玉皇大帝稟奏人間善惡,神明都把你看的很清楚。為什麼會這樣呢?只有一個目的而已,這一切無非是要你心中感到敬畏;讓你感到,不只是你日常生活祂在看,甚至於祂還看著你所做的夢、你所有的念頭。所以沒有一個人,可以是單獨存在的。


我們需要別人的注意,是因為我們的內在很空虛。你需要出名,用外面的名聲,來彌補你內在的空虛,這樣你才會覺得很充實。內心很充實的人,出不出名對他而言都無所謂。因為我們都無法做自己的主人,所以才需要別人的注意;好讓我們可以佯裝,處在自己的中心。但事實上,你並不是真正能夠獨立的個體,你是沒有辦法的。


什麼是真正的孤獨?修行人是孤獨的。如果你真的想要修行,我告訴你,其實修行的路,走到最後你會孤獨的。因為你想的會和別人不一樣,講的別人會聽不懂,到最後你就會千山我獨行。這種感覺真的會愈來愈強烈,所以真正獨立的個體,是一個知道自己是誰的人,是真正歸於中心的人。


但是社會都是在講人格。我的人格如何、我的個性如何?人格個性必須要乞求別人給你肯定,所以你要追求人格,一定要由別人來成全你,走孤獨修行的路就不需要了。你內在的最深處清楚就好了,別人的褒獎、讚嘆、侮辱、惡罵、吐口水都毫無關係,不增不減。獨立的個體,是你內在最深處的成長,這份成長你不須要去乞求別人,也沒有人可以給你,因它是你個體性的開展。


所以要孤獨不簡單,因為世間人都是不甘寂寞,心靜不下來。你覺得很空虛,就會去抓一些外面的,來填補內心的空虛。如果你一個人單獨在一個大叢林、大森林裡面,就不需要,也不在乎所謂的人格個性了,到時你會有自己的獨立個體性。人格是別人給你的認同才叫做人格,如果你一個人獨自在喜馬拉雅山,你是誰呢?這已經都不重要了。


換句話說,如果真的是一位修行人,有辦法過著孤獨的生活。他人的稱讚、毀謗、出名或不出名、有信徒或沒信徒,這些都毫無關係、無傷大雅。因為你已經超越了,你既不是這個也不是那個,你什麼都不是,你只是你。你是一個存在的現象、你是宇宙間的一粒灰塵、恆河沙中的一顆沙而已。你不需要別人來創造你,因為修行是完完全全的靠自己,這才是真正如實的人生;不然的話,就是戴著假面具的虛偽人生。


佛陀離開皇宮十二年,他都在叢林裡流浪,因為他要四處去尋找善知識,找這個不究竟,找那個也不究竟,學到四禪八定,非想非非想天覺得還是不究竟。最後他去坐在菩提樹下,觀照才開悟。開悟之後他當然要回到故鄉講法,度釋迦族的人。他回到皇宮去看他太太,結果他的太太很生氣的說:﹁你這個冤家,把我拋棄而且還用偷跑的。﹂他太太非常生氣地問他一個問題,這個問題非常的重要、意義非凡。
他太太問他說:「請你具體真實的告訴我,你出去後,在這森林中修行,所達到的一切成果,難到在皇宮裡就不可能達成嗎?難到你一定要出去嗎?你如果要修行,父皇也說要蓋個宮殿,讓你好好的修行,而你為什麼要偷跑出去?難到佛、菩薩只存在大森林裡,而不在繁忙的世間、不在皇宮嗎?」他太太問這個問題真的很有藝術。


事實上佛陀並沒有真正的逃離皇宮,但是歷史寫的、一般人所看的是他的身體翻牆,騎著白馬離開皇宮。我們都是認像而已,其實佛陀認為自己並沒有真正的離開皇宮。他只是努力要丟下、棄絕他的人格特性。什麼是他的人格特性?「王子」,萬人欽仰的悉達多太子。佛陀真正要棄絕的是人格特性,是那些虛假不真實的,因為那些都是別人給他的。所以佛陀就回答他太太說:「是的,我承認真理也是存在這裡,而真理也存在大森林裡面。為什麼呢?因為佛無所不在,到處都有佛。但是我如果在皇宮中,將會比較困難去見到佛、找到佛。為什麼?因為在我的四周圍,有重重的人群阿諛奉承我、伺候我、膜拜我、稱讚我。沒有一個人敢向我大聲、對立,甚至於父王都很疼我。我已經迷失在種種的人格特性中,王子、為人夫、為人父。其實,我並沒有真正的離開過皇宮,只是拋下我的人格特性,好讓別人不能要求我應該扮演的角色。然後才可以尋找『我是誰?』,因此我需要出去的目的,就是要找我自己,到底我是誰?這個問題,我只是想直接與自己相遇在一起,並不期待別人給我任何的意見。」


為什麼會這樣呢?因為如果他在皇宮,別人給他的意見,都是世間的思惟。一般人總是喜歡別人給予他意見。什麼意見呢?當人說你好美,看起來很年輕,你聽了就好高興。所以我們的人格特性,是要展示給別人看的樣品。它可以矇住別人,但是卻騙不了自己,而且也不會維持太久的。


你看建設公司要賣房子,它的樣品屋都很漂亮。為什麼要裝潢的很漂亮?因為它可以瞞騙顧客的眼光。當交屋搬進去時,才發現怎麼與樣品屋不一樣。事實上建商沒有騙你,他帶你去看樣品屋沒錯呀!如不會走樣的,哪叫樣品屋呢?不會走樣的,那就是實實在在的房子了。所以那是我們自己不了解,自己沒有看清楚的,怎能怪別人騙我們呢?人要放下閃亮的人格特性是很困難的。所以為什麼有很多出名的影歌星,他們會去自殺呢?在他最美麗、最年輕的時候自殺。因為在他最閃亮的時候,要他在螢光幕上消失,過著孤獨的生活,他無法承受而寧願死。因為他天天過著萬人的喝采,在機場有很多人獻花,要求簽名,受到眾人擁戴,他過著閃光燈的生活,記者的追逐。出名以後要回復到平凡的生活,沒有辦法。


但是,如果你真的能夠放下,剛開始可能會比較不習慣,但慢慢地,你就能夠享受著孤獨的生活,真正的過你自己,而不用依賴別人的掌聲。當你能夠享受獨立個體的生活,你就自由了;如果你真的放得下,那你就釋放掉對他人的依賴。如果你希望獲得別人的注意,相對的,你也必須付出束縛、不自由的代價。你愈要別人來注意你,你就愈是變成一種東西或是商品。你在銷售自己,希望別人來購買。


我們為什麼會渴望別人的注意呢?那麼在意別人的觀點、在意別人怎麼說你呢?這就像《金剛經》講的「人相」。「人相」就是:你都在意別人的眼光、在意別人講你,在意別人在你的背後指指點點。你為的是什麼?你需要別人來創造你的人格特性。塑造我是人家的先生、太太、父親、母親、老師……等等的人格特性給別人看。你塑造出愈多的人格特性,也就帶愈多的假面具。你要認識自己的機會就會愈少了,因為你執著那些外在的假名稱謂:我是先生、我是老婆、我是老師、我是醫生……。


我們都是顧慮到這個面子跟人格,如果今日你為人的父、母、子女、老師,有人罵你說:「你是在做什麼?你這樣哪像為人妻女或丈夫、老師呢?」你就會不高興,因為受了莫大的侮辱,你的人格、面子被撕破。你如果愈維護你的假面具,或是假面具戴著愈多,那你要認識自己---我是誰,的機會就愈來愈少了。事實上你會永遠卡死在《金剛經》所說的「我相」跟「人相」之下,而自己都不知道。你會永遠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誰?


你與其只希望別人的注意,不如乾脆轉為開始注意自己,才是你自己生命的觀照焦點。你開始觀看自己的動作行為、感受、念頭、欲望、動機,甚至於看清楚你夢裡的境。作什麼樣的夢,要看的很清楚,看你的心中有沒有貪婪和嫉妒?在你裡面創造出一個平靜,隨時觀照一切的中心。你隨時都要觀照一切,當你氣憤時,觀照它;觀照什麼呢?觀照那個生氣、憤怒。你如果可以觀照到你的氣憤;奇蹟似的,你的生氣和憤怒就會自然消失。為什麼我們會氣到抓狂,氣到罵人、摔電視、打破窗戶……種種的毀壞?因為我們沒有看見自己的生氣、憤怒,而只看到別人的錯。如果有看到自己的生氣,生氣自然就會消失、無所遁形。


真正的覺者是可以觀照到自己,對自己了解;不是來自別人的觀點、不是來自別人的認同,他是真正的了解自己。依照自己的天性過生活,他不是依照別人對他的評價而活。換句話:他不是為別人而活,他有自己對生活的認同,並且有勇氣活出自己的洞見,也就是活出自己來。世間人都是懦弱者,他沒有勇氣去活出自己,他是為別人而活的。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這樣,都是為了別人而活。


覺者為什麼可以活出他自己呢?他的特點就是叛逆,他的叛逆是生命的趣味,他是逆向操作。覺者他不需要依賴別人,他知道自由是什麼,他還知道自由的喜悅、法喜。你如果要做一位虛名的「聖人」,你後面一定有很多的信徒跟隨,總是會有一大群的追隨者。你如果要做一位覺者,那你就要有所覺悟,可能只有真正有緣的人跟隨你而已,因為只有很少很少的人,才能了解你。


一位開悟的覺者,他的想法都是超越世間的,所以他被人們誤會是正常的。而如果是「聖人」,他一定很受人尊重,因為「聖人」就是很有人格、道德的。而開悟的覺者他常常被人們誤會、陷害、吐口水、譴責、毀謗,就好像耶穌遭人釘死在十字架上。為什麼會這樣呢?因為耶穌講的話太驚人了,與一般人所想的都不一樣,他們認為耶穌是具有搧動性的。這種人不能讓他存在於這個社會,而應該將他處死,所以耶穌最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。


而一般我們所講人格道德很好的「聖人」,他一定會受到眾人的愛戴,因為「聖人」有人格跟道德。他都有遵照社會的規範,遵照大家的期待和希望。但是一位開悟的覺者,只有時時保持他的覺知而已,他並不在意有什麼道德,也不一定有高尚的人格。在他的意識裡,都沒有任何的目的、動機,也沒有未來。不會去想:「我如果好好的修行,等我成就的時候,就會受到很多人的尊敬。」他覺得人要時時活在當下,才是最快樂的事情。為什麼人會有痛苦呢?你如果一天會有一個小時痛苦的話,表示那一個小時沒有活在當下。你不是活在過去,就是活在未來,所以才會有痛苦。


跟隨一位「聖人」,那你就是跟隨一個模仿者。如果跟隨一位真正的覺者,那你就與真理黏在一起。你如果跟隨一位「聖人」,頂多就只是跟隨著一位老師、師傅。他會傳授你很多的知識學問,教你如何的做人、與人結善緣、如何的度眾生。但是你如果跟隨一位真正開悟的覺者,才是真正的跟隨善知識。


真正的師父會叫醒你的覺性,他會教你該如何去觀照生命;換句話就是教你四念處。因為我們的生命包括身、受、心、法,也就是觀照你的五蘊身心。你如果跟著一位「聖人」,可能會獲得許多外在的名聲、利益等等。但是如果跟隨一位覺者,這些都沒有。表面上看似損失,但慢慢的你會發現到,在你內在的生命、內在的世界會很充裕。


佛陀在《法寶經》說:「比丘們,我們修行的目的,不是要獲取財物的供養、他人的讚揚,五體投地的信服、追隨出家修行。也不是要讓人們認為你修的很好,有超異能力,也不是要壯大自己而來打擊別人。也不是要讓人讚嘆持戒很精嚴、禪定功夫很好,也不是要智慧十足圓滿,因為這些都是屬於外在的。」所以佛陀說「諸位比丘,其實我們修行的目的,是要解除苦惱;所謂解除一切的苦惱,就是當每件事情發生時,你的內心不會動搖、不會散亂,此即是解除一切的苦惱。」當你面對種種的境界,不論是逆境或是順境的人事物,你的心不會起情緒化、不會衝動,這樣你就可以減少很多的後患。


2、觀照觀照者---首先觀照思想的念頭。你首先要觀照你思想的念頭;換句話就是你的念頭是從哪裡來的。這在禪宗時常用,尤其是參加禪七。一般禪七都會跑香,跑香時會突然間打板「停!」,大家都會安靜無聲,禪師就會來到你的面前,將禪板放在你的肩膀上,問「念佛是誰?」,不論你回應哪句話,他都會喀!喀!給你棒喝、打下去。


它的目的並不是要你的答案。所有的問題都是沒有答案的,因為答案都是假的,真正的問題都是沒有答案的。要觀照你的念頭是怎麼來的?從哪裡來的?也就是你想法的起源。就像打坐時常會妄念一直湧上來,你要怎麼辦呢?看著它就好,不要評判它、不要排斥它。遇到好的念頭來也不要高興,你只要靜靜的觀看著它,做一位旁觀者。你只要靜靜的看就好,然後覺知的狀態就會慢慢的出現。


其次則是觀照「觀照者」--你要觀照那個觀照的本身」,這將會創造出三摩地的喜樂。你如果無法觀照到觀照者,那要進入三摩地就沒有辦法了;最多只是覺得打坐較輕鬆、心比較清靜而已,要開智慧是不可能的。


我們要有智慧,才能解決問題。什麼是三摩地三摩地就是止,也就是定。可以去享受到那個定的喜樂。真正的入定、正定就是三摩地。這雖然是困難的,但是你必須先做個旁觀者,去觀照所有的念頭,將它看清楚,但不要去分類、不要去分別好壞、不要排斥、不要高興。


當你持續觀照,念頭會愈來愈少,最後你的念頭可能就會消失。但是在一般都被誤解說:我都沒有妄念了;認為已經達成,認為自己禪修的功夫已經成就了。當念頭消失時,不要自認為已經達到入定了。你還必須再往前一步繼續的觀照,觀照這個觀照者。


你可以觀照到「誰是觀照者?」,最後會剩下誰?最後會剩下觀照而已,沒有觀照者了。然後突然間會意識到本身,覺知。你就真正的達到沒有一個觀照者,沒有一個被觀照的,也沒有觀照的事情,這才是真正的寂靜,這種靜叫做三摩地


如果你觀照整個過程,會只剩下觀照,沒有我在觀照、也沒有一個人在被我觀照。你在經行也是只剩下走路,並沒有什麼人在走路,那個我就不見了。到最後你看到觀照本身,因為我們觀照到最後,妄念都不見時,就不需要旁觀者,也就是不需要那個觀照者了。


觀照者的目的,就是要觀照念頭。就像牧童牽牛去吃草,現在已經沒有牛了,我還雇用牧童做什麼。到最後剩下只有觀照而沒有觀照者;但是這個觀照並不是一個人,這個觀照只是觀照。到最後就是沒有人我,沒有任何的對象,只剩下


但是也是一個我,所以你也不能粘著在這個觀照。藉由觀照念頭,念頭會消失;藉由觀照整個觀照的過程,觀照會擴張,最後變成與宇宙同體,講到這裡都是要親身體驗。你在觀照時,會一直膨脹,膨脹到與天地都融合在一起。剛開始你可能會感覺還有一個身體,而當身體一直大、一直大而大到與天地都一樣沒有分別;當都沒有分別時,那個身體就不見了,就看不到你的身體了。你如果還有看到,那就代表還有一個界限、一個範圍。


老子說:大象無形。真正的大,是沒有形體的。大音無聲。真正的大音,是沒有聲的。那為什麼會有聲音?喉嚨聲帶接觸空氣,震動而產生出聲音。而真正的大音是無聲的,超高頻就是「大音無聲」,這是我們所聽不到的,因為這已經超出我們聽覺的範圍了。


第一個步驟的觀照,是為了要去除念頭的方法。第二個步驟的觀照,是要幫你深根於最終的受想滅盡定,也就是要幫助你真正的進入正定。什麼是正定?真正的無意識狀態。你的感受、想法都滅盡了,就是阿羅漢的受想滅盡定。這種不是用講的,一定要自己親身去體驗。如同我在吃東西很好吃,而我告訴你這東西好吃;不論我怎麼比喻、形容,講到讓你聽了口水直流,還不如你自己親身吃一口。

--第五要(上)竟。第五要(下)待續---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修心七要
    全站熱搜

    開藏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