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當孫悟空遇到唐三藏--修心七要新解>

十一、『』徧徹底善習』---要如何地徧徹底善習呢?

1、不偏不倚---不要有任何偏見。你如果想要走出牢獄,就要放下各種的偏見。偏見就像是牢獄似的將你困住、把你關著;你心中早已有所決定了,那你要如何知道真理呢?不要先預設立場,這樣你才是一個真實的尋求者、求法者。
換句話說,如果要親近善知識跟他學習,那你必須要放空,不可以有過去的偏見,就像是杯子一樣,你必須將杯子倒空洗乾淨之後,善知識的甘露法水才能倒下去。每一個法都必須要透過你親自的體驗,必須要經過你六根觸境去面對,不是憑空想像的。所以只經由看書閱讀,永遠也無法發現真理。有人一本《金剛經》誦了五十幾年,他為什麼沒有開悟?這很簡單,好像登山不能只靠地圖,要有嚮導才重要。

2、要多層面地去生活---閱讀經論不可以有偏見,認為只有佛經是最好的,其餘的都排斥,這樣是不對的。不論是南北大小乘,甚至於外道書,也要看它是在寫些什麼。一個求法的人,他要盡量地去探索、經驗生命中,各種酸、甜、苦、辣的滋味,這才會讓他的內在,非常的豐富。所以他要不停的去探索、尋求、學習。絕對不可以說,我學到這裡就已經足夠了。要像《易經》裡講的「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」。你如果真的是一位求法者,那你一定也會是這樣的。不要停留在滿足的學問裡,要「學然後知不足」。我們永遠要做一位學習者,因為學習就是生命。你如果沒有學習的動力,那就會失去生命了。換句話就是:生命就是一種學習,如果停止學習,那就是你的生命停止了。

不管在學什麼,要全心投入!只有你全心投入時,才會真正的感受其中奧秘。像打坐也是一樣,全心投入,坐久了自然會有滋味。但是起先,可能會很艱苦。就像游泳,不要只在附近的溪流游,就感到滿足了,去征服大海、大西洋、太平洋,這樣才是真正的有深度。我們的生命是很有深度的,不要讓自己活的很淺。要成為一位潛水員深入海洋,看海底有多漂亮,因為愈進入,就變的愈有深度。

阿底峽尊者說:「面對任何的事情,你都要全心的去面對!才能進入事情的最根處。因為事情的奧秘,都是在最根處。」體驗是一種秘密,為什麼是秘密?因為無法用講的。我的體驗講給你聽,不論我怎麼講,也無法完全的講出來。這是非常秘密的。就像是一朵花,真正那朵花的生命在哪裡?都在根部、蘊藏在土裡。土裡就是代表黑暗,陽光照射不到。花朵只是喜悅的表達而已,其奧妙則隱藏在土裡的黑暗中。

十二、『於怨敵恆修』---怨敵的說法有很多種:當然是我們最怨恨的人,也是敵人,但這是對外所講的。對內所講的,就是在講你自己的心,心的怨敵就是負面的那些情緒:你的悲傷、憤怒、貪婪、欲望。換句話說就是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嫉妒等,就是你的敵人。

「最大的敵人是誰?是你自己。」修行一定要先從負面的習性,開始著手,因為我們一般都活在負向的習性中。當你感到悲傷時,你的心一定要靜下來,好好的觀照,不要急於將悲傷的事甩掉、丟棄。或是故意讓自己很忙碌,忙到沒有時間可以去想悲傷的事。如此你將會錯過一個觀照的機會。好好的去觀照那個悲傷,接受它!讓它存在!正面的迎向它!體驗它!品味它!你如果真的體驗到悲傷的深度滋味,就可以了解,事實上悲傷也是本性的流露。這句話的意思就是:悲傷並不是外來的東西,只不過是借著外面的境界,來做一個助緣而已。你的本性中,如果沒有悲傷可以流露,不論見到任何的境,也是一樣都無動於衷,沒有感覺。

然後你會很驚訝!如果你能在悲傷的時候,靜下心來觀照,悲傷將會向你顯現出它的秘密,一旦顯現之後它就會消失。為什麼會消失呢?因為這是因緣所生法,有來就有去。因此當悲傷消失之後,喜樂就會出現了。

佛法都是在修心而已,那要怎麼修心呢?為什麼有很多人學佛,學了好幾十年,還無法進去呢?因為很少人在講心法。這種心法的東西,如果沒有去體驗,實在講不出來。所以你一定要先從負面的情緒下手,當你遇到負面情緒時,最要緊的就是:你的心要靜下來,好好的觀照。那要怎麼觀照?

譬如說,聽到某人講一句話後很生氣,而回應出不善的口氣。你口氣變壞,對方有聽到,那你自己應該也會聽到。會感覺到,我今天的口氣,怎麼會這麼壞?當你感覺到時,就要去觀照那個不好的口氣,並且將它看清楚。你就會感覺到很好笑---只是一件小事,而我怎麼會氣成這樣呢?當你覺得很好笑時,就轉為柔軟下來了。什麼是憤怒?憤怒就是剛強;而慈悲就是柔軟,為什麼憤怒會轉為慈悲呢?可見憤怒和慈悲都是我們本性的流露,並不是完全都沒有關係。為什麼貪愛一開始都要佔有,但最後會轉為與人分享?這就是佛陀的內在煉金術,佛法的精髓。

大家要記住!你絕對不要在順境中修。等到順境來時,才想要修行,那你也無行可修了。為什麼?因為你已經沒有可以觀照的東西了,你已經沒有鏡子可以照了。境界就如同一面鏡子,順境就是順鏡,逆境就是逆鏡。你如果要觀照,一定要用逆鏡,才能照見分明。

如果你手中已經擁有千足的黃金,這黃金就是順境,那你還需要煉金術嗎?所以煉金術,一定要從一般的金屬下手,你就是金屬。要從廢鐵變成黃金,這個過程當然是艱苦的。但是這必需要內行人,才有辦法提煉,一定要真正的鍊金師傅。不然你將一塊鐵,交到一位外行人手裡,結果只是溶化掉而已。你就是廢鐵、你是地獄;為什麼你會是地獄?因為你常常在貪、瞋、癡。善知識就是鍊金師傅,他要將你轉化成為天堂;天堂和地獄是在同一個地方,那只是用心轉而已。

從負面開始,你將會發現到正面;因此你一定要從負面開始去觀照。我再做個比喻:就好像要挖鑿一口井,剛開始鑿井,你只看到泥巴、石頭和垃圾,然後愈鑿愈深,而當接近水源時,水就會噴出來了。但是當水剛出來時,水是非常混濁的,它會一直噴,噴到最後水會愈變愈清淨、純淨。這就是煉金術。

十三、『不依賴餘緣』---阿底峽尊者說:「當你特別針對某一個對象,靜下來觀照時,要忘掉其他的一切。」這就是佛陀在《遺教經》說的﹁置心一處,無事不辦﹂。譬如說:你在觀呼吸,那就用心觀這個呼吸就好,剩下的你要全部都放下,讓自己全然地進入它、品味它!讓它在你心中滲透吸收;要讓自己成為海綿。

要培養你的覺知意識,就要丟掉能觀與所觀的差別,拋棄客體與主體的二分性。什麼是能觀、所觀?能觀就是觀照者,所觀就是被觀照者;你要拋棄這種差別,才有辦法真正的培養你的覺知。一定要拋棄你的分別心、二分法、二分性,才能讓觀照者成為被觀照者,換句話說---觀照者就是被觀照。

如剛才所說,當你遇到悲傷時,要就好好的去觀照悲傷,觀照到最後就愈有深度。愈有體會,就愈有滋味,到最後悲傷消失,喜樂就出現了。當喜樂出現時,你還是要再觀照喜樂,再度與它融為一體並成為它。你千萬不要想:太好了!我正在喜樂。那個想法、那個心念如果再升起時,就代表你與喜樂之間,又再創造一種距離出來了。

沒有一個我正在喜樂。我們下手修行時,就無我了。而很多人以為,要將它變成無我;其實無我,並不是從我變到無我的。不是有一個我,要將它修到變成無我;這樣你永遠也修不成的。你如果真的決心要修行,第一步:你就要用無我,去面對一切的境界。因為你如果用「我」去面對一切的境界,那一定會有分別,有分別心出來,就會有比較。而有比較就會有計較,有計較,那利害關係就會出來,而是非也就跟著來了。打坐也一樣,你千萬不要想:我在打坐、我在觀呼吸。不是你在呼吸,不是你有本事能呼吸,是世間在呼吸。如世間無法呼吸,那你能呼吸嗎?這個大自然天地之間,如果沒有在呼吸,那你有辦法呼吸嗎?所以是世間在呼吸,你只不過是世間的一個通道。借助你的鼻孔進去,再出來這樣而已。所以你不要常常說:我在呼吸。

十四、『今當修主要』---主要就是最重要的。阿底峽尊者,他告誡我們「生命非常的短暫,所以請不要在意不重要的事情。」
何謂重要?不重要呢?死亡帶得走的就是不重要。換句話:死亡帶不走的,就是重要的。再講清楚就是:來自於外在的東西,身外之物,通通都會被死亡所帶走;只有湧自內在、內心的覺知、智慧是死亡帶不走的。另外,慈悲和愛是覺知的影子,也是死亡無法帶走的。

所以不論你如何的努力、打拼、擁有世間的一切,即使做國王、皇帝、總統,這些都是外在的東西,直到你死亡時,都會不見。所以只有覺知所成就的智慧,才是你真實的財富,其餘的則是借用之物。你如果要修,就要修最重要的---你必需要有相當的覺悟:除了培養覺知,並沒有任何事情是重要的。培養覺知的方法有很多,而最簡單、最方便的就是---觀呼吸。

十五、『不應顛倒』---我們必須捨棄一些錯誤的心態:
1、錯誤的忍耐---什麼是錯誤的忍耐?我們有辦法忍受為了父母、妻女去辛勞賺錢,奔波忙碌,這種日曬、風吹、雨打的艱辛,你都可以忍耐;可是你卻無法忍受修行的艱苦。

2、錯誤的欲求---你燒香拜佛,都是要祈求財富、享受快樂、事業成功……。可是你都沒想要修行。

3、錯誤的生活體驗---你都不想經過聞、思、修,來領受佛法的甘露滋味,不想聽聞正法、不想好好地坐下來,觀照你的心。可是你卻在耽著世間各種樂趣的事情,這就是世間會有很多比賽的原因。你看全世界經常有棒球、籃球、足球…比賽,一天到晚他們都在追求什麼呢?都是在追求這世間種種樂趣的事情。

4、錯誤的慈悲---一般人很容易犯到的就是:你都會同情可憐人、同情修苦行的人,可是你都不願意去同情做奸犯科的壞人。其實佛陀他在《大般涅槃經》裡有講過:如果你護持一位破戒比丘,能夠用恭敬心來供養他,勝過供養一位持戒精嚴,你認為他修的很好的修行人。為什麼呢?因為這個心是很難發的,你會發不出來。你必須要有平等心而沒有分別心。不會分別這位持戒精嚴,而那位破戒散漫。

5、錯誤的教導---對於來親近我的人、依止我的人,我沒有鼓勵他親近佛法、好好的學佛,卻教投機賺錢的方法、增長世間的財富。有的師父說:來!我告訴你樂透的明牌,保證簽哪一支一定贏,這樣錯誤的教導就糟糕了。
6、錯誤的隨喜---什麼是錯誤的隨喜?對怨敵幸災樂禍,欲見其失敗為快。看到你怨恨的人,出車禍、生意失敗、被騙、被倒會了,你就會說:好!很好,這是他罪有應得。

還有一種就是喜歡隨喜熱鬧的場面,法會、活動你都一定到;而如果有師父在講出世法,你就都不要去。為什麼?因為你會害怕,每次都是講無我、講出世法,而你需要的並不是那種。你對出世的喜樂,都無隨喜心,只喜歡隨喜舉辦消災、消業障、增加福報的法會。

十六、『不應間輟』---就是不要中斷、不間斷。為什麼?因為在修行的過程中,要對佛法產生堅定的信心,真的很困難。所以有人念佛念了一輩子,還是無法西方的原因就是:他的信心有退轉。他無法對阿彌陀佛,對自己念佛可以去西方,產生堅定的信心。只是偶爾的修持,並無法對修行產生任何的效果。
我們必須全心全意地投入修行。好好的用心念佛三年,保證會讓你有感覺的。但是你一定要不間斷、不夾雜、不懷疑。

十七、『應堅決修』---要有決心修行,不是只聽聽而已。如果真的有決心要跟隨善知識,一定要斷一切的攀緣。尤其是修心法門,要專一精修。有一絲念頭在移動,就要觀照它。突然間,你就會看見念頭在那裡,而你在這裡。既然你看見念頭,表示你跟念頭是分開的。你如果沒有觀照,就會認同你的念頭想法;你一旦認同了,將會變成它,而你就會和念頭黏在一起了。換句話說,就是你被念頭拖著走了,之後會隨著念頭去採取行動。那你的心和整個頭腦裡,就只有這個念頭,它一直在叫你趕快這樣做、那樣做。所以有很多人會自殺的原因就是:真的有一個想法念頭,在他的耳邊一直叫他要跳下樓。如果將它看清楚的話,那你就不會被念頭轉了。實際上念頭並非是你,它會佔據你,是因為你忘了要如何觀照,所以堅決地修習觀照吧!

十八、『觀擇令脫』---要怎麼觀照?要怎麼選擇?脫就是解脫。觀照你那個最重的煩惱,直到它不生為止。為什麼一般人會不自由?因為你有煩惱,只要你有煩惱,就不會有自由。講到自由,一般人要追求的自由有三種型式:
1、抗拒過去的自由---這是一種反應。因為我們都會隨著過去所學的、所看的、所想的在做事情。它是過去的取向,這時你就會有煩惱。這裡的自由是反抗你過去的自由。你一直想要反抗過去、你想要結束過去;你愈想早一點結束,代表你太在意過去。就會受制於過去而被過去束縛住。你要脫離過去的束縛,一定要先學習---如何隨順過去的方法。

2、追求未來的自由---它比較像詩、夢幻般,很多人雖然嘗試要有這樣的自由,但是它是不可能的。因為它的取向就是著力於未來,所以你追求於未來,就無法活在現在。但事實上,你卻必須活在現在。你看見很多美麗的夢境,可是那些夢境都不會實現,這是烏托邦世界、理想世界。這種的未來是一張美麗的圖畫,畫的很漂亮而已。你如果無法活在現在,那你的未來就無法實現。因為未來就是現在往前推的,如果沒有現在哪有未來呢?

3、活在當下的自由---我們應該要追求純粹的自由。什麼是純粹的自由?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、只是活在當下。你能夠活在當下,不帶有任何意識型態和夢幻,一片刻又一片刻地生活下去,全心投入在當下,根本就沒有時間和精神,去想到過去或未來。這才是我們真正的人生。

換句話說,完完全全活在當下這一刻,也就是你時時保持覺知。當覺知發生後,你將會看見自己內在長出雙翼,一個是慈悲而另一個是純粹的自由。它們兩個會開始一起成長,這將會讓你達到圓滿,而不會懷有怨恨或感到後悔。那你的生命就會圓滿。因為你曾經活過、自由過、真愛過。就像是蓮花已經完全的綻放了,這是大圓滿法。當我們不再有怨恨與後悔時,生命就圓滿了。


要如何才能發現大圓滿法呢?要如何追求到純粹的自由呢?要如何發現你內在的生命核心---覺知?阿底峽尊者建議二件事情,有助於我們開展覺知的方法:
第一是尋---就是覺,也就是檢視。
第二是伺---就是觀,探討究竟,也就是要看清楚。

1、尋---絕不可讓你的念頭,沒有經過詳細的檢視,就讓它過去了。要非常的警覺,任何浮現在你腦海的每一個念頭。它們就像是十字路口,非常繁忙而來來往往的車輛。你要小心觀看,不可讓任何一個念頭,在你沒有覺知的狀況下通過。

你就像是在十字路口指揮交通的警察,來往的每一輛車,都要看的很清楚。如果持續這樣的訓練,就可以讓你的覺知力愈來愈敏銳,愈來愈有觀察力。

2、伺---就是看清楚它的根源在哪裡?為什麼同樣的事情,一直發生呢?為什麼你一次又一的生氣?為什麼你遇到這樣的事、看到這個人,都會生氣呢?所以你要去探察究竟。這將會讓你看見---憤怒來了又去、去了又來。探究將會讓你看見憤怒、生氣的根源是從哪裡來的。

先檢視(尋),然後再探究(伺)。覺知的品質,將會在你的身上誕生。而一旦你有了覺知,你就能斬斷一切疾病的根源。一旦覺知誕生,慢慢地,你就會離開過去和未來,變得愈來愈接近現在這一刻。你會感覺到每一個片刻都在過去,一的過去。因此你所有的感覺,會變得非常清淨、非常敏感、非常有覺知的在生活。以至於你的整個生命,產生一種更新層面的強度。這世界對你而言雖然仍是一樣,但卻也不再是一樣了。樹木看起來更翠綠、花朵更芬芳、人們更可愛,這才是真正的法喜充滿。

真正的法喜充滿時,海邊的一顆小石頭,你看起來就像顆鑽石般的寶貴。這是達到了另一種看待生命的境界,如果你達到了這個境界,那你所看到的一切,都會令你陶醉。為什麼有很多的開悟者,他所看到的世間都是很莊嚴的,但我們卻看不見?凡夫認為西方極樂世界才美麗,而娑婆世界是醜惡。但是佛陀看娑婆世界,是很美麗莊嚴的。這就是心的問題,如果你的心像佛陀一樣時,此時此地都是淨土。

十九、『不應自恃』---如果你有一天達到了此境界,看見這個世界充滿令人陶醉的景象,感覺到這世間真的很莊嚴時,不要自誇你看到什麼、感應到什麼?如果這樣,那你將會開始覺得自己很傑出、很超然。雖然事實上,讓你看到了阿彌陀佛,但是阿底峽尊者告訴我們:請你不要自恃、自誇。你如果開始自恃、自誇,那這些事實,將會消失。因為此時你的自我,已經悄悄地又再進入了你。以至於你檢視不出它,也探究不出它。
一個沒有覺知的人,可以不小心,因為他沒有什麼好失去的;但是一位修行者,他不能不小心,只要走錯一步,就會掉下去而且會掉的非常悽慘。要再回到同樣的高度,可能需要花上好幾年,甚至於要花上好幾輩子的時間。如果你從某個特定的點上掉落,將會趨向於再次地,從同一個地方掉落---它變成了你的一個習慣。因此在你掉落的習慣尚未成形時---就要保持覺知。

一般人看不到、感覺不到的,就叫做靈性的經驗。這都是感覺的世界,請你不要隨便與人談論它。如果你真的很想談,可以去找你的師父,分享你的體驗和感應,這樣就不會有危險;因為師父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的。不管多麼美好,都只是經驗,真正的重點,不在於你所經驗到的事,而是在於經驗到的那個人。師父總是把重點放在觀照本身,而非強調客體的經驗。

師父是很會扯後腿的藝術家,因此當你下一次再有任何的經驗發生時,你甚至於會害怕去找師父談,怕被他敲頭。這些靈性的經驗就像是種子,種子必須被隱藏在土壤中,它不能夠一而再,再而三地被翻到地面上來。所以弟子必須學會保守秘密的藝術,與師父在一起時要能保守秘密,這是很重要的事。

但是我們的頭腦,很自然地會趨向於展現自己,尤其當你擁有某些特別的能力---例如可以解讀他人的念頭。很自然地會想要展現給他人知道;但是解讀別人的念頭,是一種侵犯別人隱私的行為,這是佛陀所禁止的。目犍連尊者有一次運用神通,知道別人的念頭在想什麼,所以佛陀就呵叱他:「你下次不可以再這樣,神通不是要讓你去看別人的隱私、去看別人有沒有犯戒。」

如果你要進入禪修的世界,這些事情就會開始陸續發生,最後你可能會有某方面的感覺。請避免使用它們、不要展現也不要談論。因為你如果談論,那人們就會要求證明給他看,而如果開始展現給他們看,那你很快就會失去能量。因此最好一開始,就不要自恃。

二十、『不應暴戾』---你或許不會自誇,但別人會自誇,因此你的嫉妒心將會產生出來,然後你就採取不好的手段,想要打擊對方,容不下對方比你更行。另一個需要了解的重點是:當你展現超能力後,不久它就會失去原本的能力,於是嚴重的問題發生了:過去有那麼多人尊敬、崇拜你,期待你展現奇蹟,但你卻沒有能力了。現在該怎麼辦呢?騎虎難下啊!所以它必需轉向邪術、必需學習一些技巧,來維持他的聲譽。所以千萬不要暴戾---不要衝動、不要沉不住氣、更不能嫉妒,應該讓步,要調伏我執我慢。

二十一、『不輕喜怒』---我們不需要比別人還要超越,也不要無緣無故惹怒他人。阿底峽尊者告訴我們:不要自找麻煩。你的存在,已經為你創造出許多麻煩了。如果你還要表現的比別人還神聖、還要超越,那只會製造更多對立。你是在自找麻煩;所以請儘量地避免惹怒他人。一個具有靈性特質的人,就足以為他自己製造出麻煩;因為你的存在是如此的光,就算你逃到喜馬拉雅山去,這些尋求真理的人,還是會把你找出來的。因為這些人是真正在尋找真理,他們非常敏感,你根本不用自誇也不用展現,到最後你仍是會被知道的。

二十二、『莫著聲譽』---當你愈接近佛陀知見時,很自然地會認為人們會恭敬你,感謝您,因為你帶給人們佛陀這個最珍貴的禮物。請千萬不要有這種期待。相反地,你帶給人們的禮物愈大,而他們的憤怒也就會愈強烈。
所以阿底峽尊者很清楚地忠告他的弟子:「莫著聲譽。」不要只喜歡名聲和稱讚。人們愈是稱讚你,相對地對你的嫉妒,也就會愈大了。到最後你可能會像耶穌一樣,被釘死在十字架上。你可以希望一切都能很完美,但心中仍要期盼那最壞的可能會發生---因此他們不殺你,你反而要感激他。

佛陀有一位弟子富樓那尊者,他想要去印度西方傳法音。佛陀說:「你要去可以,但你要去之前,要先回答我三個問題:
『第一,你是否知道那地方的人,非常暴戾、惡劣,如果他們侮辱你,那你要如何回應呢?』」
富樓那回答:「如果他們侮辱我,那我一定會很由衷地感激,感激他們只有侮辱我、罵我而沒有打我。」
佛陀又問:「如果他們打你,那你又會如何呢?」

富樓那回答:「我還是一樣會感激他們,感激他們並沒有將我殺死,而只是打我而已。」

佛陀又再問:「如果他們要將你殺死了,那你又會如何呢?」
富樓那回答:「我更感激他們將我殺死,那這樣正好解脫了。因為在這個生命裡,我曾經犯下一些錯誤,現在我再也不可能有機會犯錯了。他們把我從束縛中釋放出來,我將會永遠地心存感激,把他們放在心中。」

佛陀說:「現在你可以去了,你可以去任何的地方;因為不論你去到哪裡,都不會和他人對立,你都會散發出能量與人們分享我的愛和慈悲,你將能夠讓人們保持清醒和覺知。你已經可以去西方度眾生了。」
你如果是執著在聲譽裡,你承受得起被別人罵嗎?經得起被別人打嗎?這是不可能的。你一定會和他人對立,並採取更惡劣的手段反應。 (第七要竟。待結語)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修心七要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開藏老和尚 的頭像
    開藏老和尚

    法遍書齋

    開藏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