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當孫悟空遇到唐三藏--修心七要新解> 

第六要 明修心的戒律(上)


第六要是講修心的戒律,也就是『修心不違戒』。當我們一開始修習菩提心時,就要訓練你覺知的心、明覺的心。你要持守戒律,同時不要誤解教義、佛法。譬如說:你為了要消除我執而做出自毀戒律,或無意義的行為,這樣叫做---明知故犯。所以我們學佛,有很多人會犯到這個毛病,為了表現我學的很自在,而什麼都沒有關係。其實這並不是真的自在,那叫做麻木不仁


一、『恆學三種義』---你要時時學這三種義:1、規律的觀照。2、不攀緣怪誕。3、不為己過爭辯。


1、「規律的觀照」---要有規律性的做觀照。要創造靜心的覺知是很困難的,不是用嘴巴講講而已。但要失去覺知,卻是非常的迅速。我們的覺知,就好像是成長中的玫瑰,只要勁風一吹,玫瑰花就會掉落四地了。因此我們要栽種到會開花,那是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和心血的。


我們每個人的過去,都充滿著石頭;這是講我們的心地像石頭地,而要在上面栽玫瑰,並且讓它開花,這是很困難的。為什麼?因這是瘠地,是地的問題。更何況要培養我們的覺知。所以該怎麼辦呢?要換土。你過去的心地都是石頭,那就要換你的心地,改變你的看法、觀念、你的見解。以前的想法、習慣性都要改變,你必須非常地注意和小心,因為任何一個有覺知的人,他每跨出一步,都是很謹慎小心,而不像一般人這麼粗心大意。


所以要訓練你的覺知,一定要有規律的安排,並不是今天有空,就禪修靜坐一、兩個鐘頭,然後工作一忙碌又忘掉了,這樣永遠無法成就的。一定要像吃飯、睡覺這樣的規律,如此才有可能打開你覺知的大門。每天都要坐分鐘,心靜下來,完全的放下,勝過你一星期挪出一天假日,來禪坐一個下午。為什麼?因為你每天都坐分鐘,這樣是有規律的;等你有空才禪修靜坐半天,這樣是沒有規律的。第一步你必須是要有規律的,而坐多久這並不是重點,最重要的是要培養你的習慣性、好的習慣。


2、「不攀緣怪誕」---其實我們並不是沒有時間,而是有很多時間都浪費在不必要的事。有時候電話一拿起來,就講了半個鐘頭,而叫你每天禪修靜坐分鐘,你都說沒時間。報紙一攤開來,一看就是一個鐘頭,泡茶聊天一個下午就過去了。我們不要浪費時間,在那些不必要的瑣事上,更不應該游手好閒。有些人他一天到晚,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?該做什麼?什麼是重要的?什麼是不重要的?你看電視報導,有賭博賭到腦中風,這是因為他覺得很無聊,只好賭博來打發時間、消耗時間。他並沒有看到,原來時間就是生命,事實上他是在慢性自殺,在殺害自己的生命;因為時間一過去,就永遠不會回頭了。你今年歲會再回頭嗎?明年歲、後年歲,只會一直往上增加而已。


一個真的想要學佛的人,一定要排除一些零零碎碎的瑣事,好讓你的精神,可以集中到重要的事情上。會感到無聊,是因為他不會惜福;看那些做工的人,整身都是灰頭土臉,你去問他會不會感到無聊?只知道太陽出來就工作,而太陽下山就回家。他們覺得沒作到什麼,一天就又這樣過了,工作永遠都作不完。所以會感到很無聊,是因為你很有福報,你如果要將福報消耗掉那也是沒辦法。你在做這些無聊、無意義的事情,已經多久了,你知道嗎?你有得到什麼嗎?難到你這輩子還要繼續同樣的生活方式嗎?夠了、夠了吧!佛陀說的:「應如是住」,就是應該要停止了。好好仔細的向內看,不要一直向外看,你愈向外看,心就會愈來愈亂。心靜下來,閉上眼睛,好好觀照一下。觀照到底什麼是重要的事情、什麼是重要的資訊?你如果可以看清楚,將可以節省很多的時間和精神。


但人們卻讓自己因瑣碎事而忙碌不堪,其實他們並不笨。真的在追求真理的人,一定要很小心、很謹慎。多留心自己,每天在做什麼?過什麼樣的日子?都要清清楚楚;這就是四念處的身念處。你的腦袋從早到晚,都在想什麼?你是怎樣對待自己的生命?此句話的意思是你怎樣打發時間?如果不會好好運用時間,做些有意義的事,就是在虐待自己的生命。因為你要成長,就要有覺知的意識,要培養有覺知的意識,是需要很多的能量、需要充電的。


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,如果你的精神、時間,都浪費在無關緊要的瑣事上,那你將永遠無法與佛同在。基督教祈禱完就會說:阿門阿門是什麼意思?就是與主同在。《聖經》與《佛經》是相同,與主同在與佛同在都是一樣的;你如果有覺知,那你就是與佛同在。還有不要為了名聞利養、攝受眾生而顯異惑眾、詐現神通,或做一些荒誕不經、奇奇怪怪的行徑。


3、「不為己過爭辯」---這句話我們很容易違犯,我們的頭腦總是傾向於對所發生的事物,找一些合理化的藉口。如果你不小心偶爾的犯錯,你的頭腦就會原諒自己說:「今天我之所以會如此,都是有原因的,這責任不在於我,都是某某人害我的;不然就說是這個社會造成的,都是情境使然的。」要避免為自己的錯誤,做合理化的解釋,不要再找藉口,原諒自己的錯誤。因為你如果常常養成這種壞習慣,就是在保護、姑息自己的錯誤,然後你的錯誤絕對會再重犯。

每當你在合理化、找藉口,為自己的錯誤找檯階下時,事實上你都心知肚明,你騙得了別人,但騙不了自己的。與其合理化地說,錯不在我,倒不如將這些力量,轉而提昇覺知、培養覺知,好好把自己看清楚一點。


二、﹃轉欲住本位﹄---把你習慣的傾向,從頭腦移到心,這是首先要改變的。你有什麼壞習慣呢?我們都習慣用我們的妄想。因為你如果沒有見到法,你就沒有覺知。那你的觀念、看法就是妄想的、顛倒的。所以你要改變這個壞習慣,而回到你的本位---心。這要如何改變?阿底峽尊者教導三種蛻變的方法:


1、「少思想,多感覺」---而我們卻相反,都是想太多了。只要看到別人的一個行為,還是人家罵你,就會開始想一大堆。為什麼他會這樣說我?為什麼他會對我這樣?……,你就會一直想、一直想而不用心感覺。如果用心去感覺,就會看到你的心了。一般人就是用想的,所以才不會看到自己的心。


感覺就是我們的直覺,思考是個非常具有欺騙性的過程,想法大部分都是妄想比較多,都是不真實、欺騙性的。我們有很多的想法,讓你覺得自己在做一些偉大的事業,但其實你是在築一座風中的沙雕城堡,只要風一吹,整個就會散掉了。意思就是說,我們的想法,都是不實在的。而感覺比較具體,也比較實在,因為感覺是用心


你如果常常用自己的感覺,它就會轉化;慢慢的你就會被轉化,轉化過去的習性。你問愛人說:「你愛不愛我?你是愛我到什麼程度?你是怎麼愛我的?」反正這都是用想的,即使它說出來也是用想的,這些都是沒有用的。你要去感覺到對方給你的愛,如果你真的感受到對方的愛,一定會讓你蛻變的。


2、「從心到本性」---因為我們的心是無常的,今天的心與明天的心不一樣,你現在的心與等一下的心,可能也不一樣。因為你的內心深處,還有一些更深的層面,是你的感覺接觸不到的。一般的心理學家也曾講過,為什麼人會有感覺?就是你有意識、有意識的活動,但是在你的意識裡面,還有更深的一層是潛意識;而這潛意識是你感覺不到、接觸不到的。


心理學家只講到潛意識而已,但我們的本性並不是潛意識,因為潛意識也是識,既然是識,那也是五蘊。所以本性就是你的本質,現在如要慎重的解釋就是---你的本性是最中心的,而外圍一層就是感覺,感覺的外圍一層是你的想法。你畫三個圈圈,最裡面的那個圈圈,是你的本性;第二個圈圈,是你的感覺,因為感覺是用心的;最外面的那個圈圈,就是你的想法、你的思考。


現在再來比喻什麼是感覺?感覺就像是你在看黃昏的落日,天空的雲彩,反射出落日的餘暉一樣。五彩色的光暉,為什麼會有五彩色?因為有雲的關係,才會有五彩色,如果沒有雲,它就不會有五彩色了。這個雲本身雖然不是太陽,但是它可以反射出太陽的光線出來。所以我們的感覺像是這個雲,雲就是我們的感覺。


而這個感覺比較接近本性,就像是這個雲彩較接近太陽。我們的內心,反應出某些的實相,會從我們的感覺去反應出來。但是你不能黏著在你的感覺上,因為你的感覺不一定是標準的。到最後你也是要超越你的感覺,回歸到你的本性、你的本來面目。什麼是我們的﹁本性﹂呢?真的很難講,這需要你親身去體驗;這個既非想法,也非感覺。因為我們的本性是很純真的,它只是---、很純然的這樣而已。就像是佛經,它開頭一定都是這句---如是我聞如是

我們的想法、思考是非常的自私,以自我為中心的。因為每個人的想法都是為了自己,在什麼樣的情形下,可看的最明顯?好朋友、親兄弟,甚至於父子、夫妻。當遇到性命交關,利害關係時,就會顯現出來,親兄弟明算帳時就會計較了。而感覺比較會為他人、他事著想。

為什麼叫感覺?就像你看到人,感覺他很可憐,就想要幫助他,這就是感覺;所以感覺比你的想法實在些。感覺並不是完全自私的,有時候會想要幫助他人,為他人好、為他人設想。


什麼是本性?它既非自私,也不是為他人好。有人說佛陀他到底是貢高我慢,還是很謙虛呢?你說呢?佛陀他不是貢高我慢,也不是謙虛。謙虛也是假的,為什麼你要謙虛?謙虛的目的,就是要讓人稱揚、讚嘆。為什麼你會貢高?貢高也是為了要讓人稱揚、讚嘆,說你很厲害。


我們常聽到明心見性、本來面目、本性,都會捉摸揣摩;其實本性是沒有自我的狀態,它非自私,也非利他,它是自發性的,它只是剎那、剎那間,都保持當下直接的反應,它只是一個片刻接著一個片刻,當下直接的反應,是什麼就是什麼,這樣而已。


3、「回歸無我」---就是從你的本性回歸到無我。從本性回歸到無我,那你就開悟了。什麼是開悟的狀態?﹁開悟﹂就是我消失了、我不在了,也就是沒有一個我。這個時候就只有覺知,沒有我在覺知,只有開悟而沒有我在開悟。這就是四聖諦的第三個---滅諦滅諦就是代表既不是這個,也不是那個。既非存在,也非不存在,這就是最終的狀態,這個就是涅槃。換句話說:就是完全超越對立、超越二分法;因為我們說的貢高、謙虛是對立的。自私、利他這也是對立的。存在或不存在、這個或是那個,都是對立的。


三、『不應說殘支』---什麼是殘支呢?殘就是殘廢,而支就是四肢。殘廢的人就是有缺陷,我們不能取笑殘廢的人。一般人的頭腦,傾向於喜歡說別人的是非,說是非讓自我的感覺很好。因此當人們在談論別人是非時,他不只是談論而已,還會將它渲染擴大。你看那些吃飽閒閒的人,在那邊泡茶聊天,聽起來都是講是非比較多。為什麼?他感覺這樣很樂趣。因為當閒言閒語、是非口耳相傳之後,內容就更豐富了。所以這個是非、謠言,真的很可怕。在早上,它本來只像是一粒綠豆而已,可是到晚上,已經被傳到像一座高山那樣大了。這就是人的頭腦,在這方面非常有創造力、想像力。


人們為什麼那麼有興趣說別人的閒話,或是挖別人的隱私和缺點呢?原因在於它讓人們感覺不錯,一切只是為了感覺,這就是他們的動機。雖然他們有可能編出很多的理由,來為自己辯解,但是他們心中最根本的想法是:「如果可以看到別人的缺點、挖到別人的隱私,這樣的話是很有趣的。」


阿底峽尊者說:「別人的過失,不要說用講的,連用頭腦去想都不要。」為什麼呢?那根本不干你的事,與你無關。因為你講他人的是非,就等於是在干擾他人的生活。但是這個世間真的很奇怪,有很多自視清高的道德家,他們專門注意有哪些人行為不端正,有什麼不道德、有什麼缺點。他們浪費一輩子的生命,像一隻警犬,這裡聞一聞,那裡嗅一嗅。


請大家要記住:「不僅不要談論別人的是非和缺點,也不要太在意自己的缺點。」因為你如果太在意自己的缺點,那你就會產生自卑感。太在意自己過去所做錯的事,這樣你就會一直懊悔、後悔不已。也不要隨便向人透露自己的隱私或缺點,因為今天是朋友,明天可能是仇人。而當他生起瞋恨心時,你過去所跟他講的,他就會把它渲染擴大。這要謹記在心!事情就是這樣。


所以阿底峽尊者說:「你對事情要完全的覺知,意識到它就好了。如果你能夠保持這份,對事情完全的覺知,那覺知之火,就會燒掉一切,這樣你將不需要其他的良藥處方了。」佛法最重要的,是用轉化的。用你的覺知來轉化,換句話就是用你的智慧。當我們還沒有智慧之前,就要親近善知識學習;因為沒有智慧,怎麼可能轉的過來呢!有時候才一點小事情而已,你就想不通了,不論怎麼轉,就是轉不過來。但是經過善知識點你一下,就清醒了。但是眾生的根器愈來愈差,所以高僧大德,教很多方便法門。為什麼說是方便法門呢?因為它並不是真正可以幫你徹底解決煩惱。就像是石頭壓草,這只是暫時有效而已。要根本治療,就要你的智慧真正轉過來,這樣才有效。


四、『全莫思他過』---百分之九十九的人,腦子裡都是在想別人的過錯。所以阿底峽尊者要我們馬上停止,你如果有這樣的習慣性,馬上停止吧!一般人最大的錯誤就是:「老是記住別人的過錯。」甚至於夫妻之間也是這樣,一天到晚都是一直翻舊帳。一年前,對我怎麼樣……?不要一直算那些舊帳,因為我們的生命是短暫的,每天都從你的指縫,隨著時間一分一秒溜過去了。如果老是想著別人的過錯,這樣就會變得愈來愈消極;愈來愈消極,那就代表愈來愈接近死亡。


五、『先淨重煩惱』---你一定要先淨除較重的煩惱,因為我們的煩惱有大煩惱、小煩惱一大堆,所以我們要先對重煩惱下手。戈齊福經常對他的弟子說:「第一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事:找出你無意識心靈層面,會讓你意識消沉、墮落最重要的原因和癥結。」這就是最重的煩惱,你要把它找出來。這些原因和癥結,每個人都不一樣。


有些人他很會生氣,則是被憤怒所纏擾;還有些人則是受貪欲心念所佔據。因此你必須去觀看自己的心念執著在哪裡?首先你必須將癥結點找出來,找出來之後,你要不斷的警覺它。提醒你的警覺,自然地你的警覺,就會像一把火,將你的煩惱焚燒掉。為什麼你的煩惱會繼續呢?因為你缺乏覺知的能力,這個煩惱才會繼續的打擾你。


最主要的就是,你能夠真正去看到:「這是我最大的陷阱。這是我一再又跌倒的地方,是我無知的根源。」只要你投注所有的意識去覺知,去看清楚它就好了。不用費那麼大的力氣,去反其道而行。只要創造意識的火燄,它就會被燃燒掉。佛陀真正教我們的是---觀照。譬如你有貪欲、瞋恨心起來時,不是教你要排斥、壓抑。而是教你要保持覺知,好好的去觀照。


為什麼你的貪、瞋、癡會一直起來呢?原因就是你沒有將它看清楚,你不知道當下正在貪愛、瞋恨。如果真正去觀照到貪、瞋時,你的貪、瞋自然而然就會消失。突然間一切都會止息,歸於寂靜了。


六、『斷一切果求』---自我總是會想到結果,一般人都是在比結果。對於結果最有興趣,而對過程不感興趣,這就是眾生的習性。所以一般人他只會問:﹁師父,您教我修的法,到底對我有什麼好處呢?﹂如果不用付出,就可以獲得好處,那一定是每個人拼了命都想學的。因為人都喜歡走捷徑,看有什麼方法是最快的,可以速成的。因此知識會令人變得投機,它不會讓人變得更有智慧。知識甚至於會讓你愈機巧,愈伶俐,讓你都不需要流半點汗,就可以擁有一切。不用付出任何的代價,就可以擁有你要的。保持覺知的意識,只會發生在非結果取向的人身上,因為一般的眾生,都只看結果而已。你如果不是只重結果,而是真正注重從頭到尾過程的人,才有辦法可以用心去觀察清楚。


有一則古老的故事是這樣的:有一個人他對自我瞭解和自我實現,有非常高昂的興趣,因為他自己有滿腹的目標和希望。所以他一心一意要尋找一位師父,可是他一個又換過一個,卻都找不到可以符合他理想,可以幫助他自我實現、成就的師父。幾年之後,找的精疲力倦、很氣餒了。他跌在地上說:我放棄了!整個人都癱瘓了。而當他放棄的那個時候,陽光照射著他,微風徐徐吹來,他突然覺得今天的陽光怎麼充滿著光明,而今天的風怎麼這麼的清涼。他第一次感受到很大的喜樂,突然間整個人都充滿著光明,而所有的念頭都消失了。在這個情形下,他根本都沒有做什麼事情,他只是放棄,真的是完全都放下。放下一切的欲求、放下一切所想要追求的目標。就在那一剎那,他已經不再是以前的那個人了,他完全的改變成為另外一個人了。


我們學佛是在學什麼呢?放下而已。孟子說過:「學問之道無他,求其放心而已矣。」你如果可以放下的話---萬物皆備於我。你就不需要去任何的地方,你的心就會充滿著祝福。


打坐也是這樣,不用去追求感應、不要去追求看到什麼。當你的心很安靜時,你的心地自然就會光明了。一般看不到心光的原因,是因為我們的心都靜不下來,都在動盪、散亂、打妄想。所以當你打坐看到光,並沒有什麼稀奇,這只是一種很自然的反應而已,不需要高興,也不用驚嚇,要無所求---斷一切果求。
--第六要(上)竟。(下)待續--

 


 

文章標籤

開藏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E01-金剛法林+法螺 (2).jpg   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

金剛法林印經會緣起
 

開藏老和尚,一生默默修行,不求聞達四方,罔顧名利,精通三藏。 早年得自其師密傳心法,故演說佛法,滔滔不絕,妙語如珠,悲天憫 人,啟迪後進,不遺餘力。
 

其可敬者,若有人真心求法,即使寥剩一人,亦升座講課,從不中斷 。本會為使老和尚的心法,能常久駐世,故將其平日開示精華,謄為文字,編印成書以接引有緣。不啻末法時期,為有心修行求解脫者留 置一座明燈。
 

更希望您能發心共襄盛舉,讓正法得以源遠流通於世。如蒙相應,請 利用下列帳號劃撥善款助印,無限感恩!

郵局劃撥帳號:31622490 戶名:卓玉芳(釋道涵) 

電子信箱:wisebook101@gmail.com洽詢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開藏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<當孫悟空遇到唐三藏--修心七要新解>

 第六要 明修心的戒律 (下)

 

七、『棄捨毒食』---阿底峽尊者叫我們要棄捨毒食,有毒的東西不要吃。這不只是指有毒的東西而已,食物代表從外在所攝取的東西,外在有毒的東西就是一種食物。而另一種食物,就是你內在的東西---你頭腦裡裝了很多的東西,過去的記憶、想法、慾望、嫉妒、怨恨、……等,這也是一種食物。有些是有毒的食物,會影響你的頭腦,甚至產生某種特定的念頭和渴望。


再來請看看你自己,允許什麼東西進入你的頭腦。人們幾乎完全沒有意識到---他們閱讀八卦書報雜誌、看荒謬的電視節目。但是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喜歡看?因為那些可以滿足頭腦裡的慾望。一般人都是在做一些無聊的事情或講閒話,不然就是互相的吐苦水、倒垃圾給對方。所有的一切都是垃圾,只是你自己不知道而已,還將它繼續珍藏起來,反而愈收愈多,囤積如山。


1、首先儘量少說話。我看很多人,早上爬山時,三五成群從山下講到山上,又從山上講到山下。這哪是在爬山呢?當你在走路時,要用心的走路。說話也是要用心的講話;你如果用心講話,話是不多的。打坐第一禁忌就是講話,所以舉辦禪七為什麼要禁語?如果話很多,你要就沒辦法,更不要說有後面的了。沒有法喜,那你的心就沒有辦法靜下來,最後當然就無法一心了。為什麼你打坐都沒有進步?原因就是平常太多話了。


我們要儘量少說話,並且只聽重要的話,也就是簡潔地聽話和說話。人家講話,也是要用心的去聽,當你用心去聽的時候,就知道什麼是重要,什麼是不重要的話了。如果你可以少說、少聽,慢慢地就可以尋伺,這是要準備進入禪定很重要的土壤。留給你的頭腦,有一片清淨空白的時刻吧!不要時常將頭腦塞滿滿的。

、選擇沒有攻擊性,和暴戾性的食物。科學家實驗證明,當動物在被殺害時,會因為恐懼、憤怒、死亡逼近,釋放出各種的毒素出來。任何東西若在身體層面變得有毒素,就要避免用之。


以上所講的毒,都還好改,還可以解毒。宗教文化毒就比較難解了,這種毒是慢性的中毒。有些人已經中毒了二、三十年甚至於四、五十年了。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慢性中毒,一旦被它侵蝕之後,你就變成了宗教癮君子。你要去除乾淨,可不是那麼容易。


如果吃東西中毒,去外科醫生那裡洗腸子就會好;不然的話,慢慢的換體質,三個月也可以慢慢新陳代謝掉。但是宗教文化毒,是屬於心裡的問題,這就沒有那麼簡單了。你看有許多人,他們從不吃任何葷的食物,但是他們的頭腦受到毒害污染的程度,卻是任何人所不及的,因為他們囤積太多的宗教文化毒了。


什麼是真正的自由呢?真正的自由就是你要放下,放下你的知識(所有一切意識行態下的理論)。真正有智慧的人,不需要任何知識的支援,他都是用自己的警覺性、覺知在面對當下的境界。為什麼真正有智慧的人,他都不用知識呢?

因為知識都是過去的,過去是所學累積而來。但是我們的生命,是日日新又日新。新鮮的生命卻要用過去的知識,這樣無法使你的生命光輝燦爛。過去就像是灰塵一樣,講難聽點就是垃圾,你撒垃圾在你的生命中。而生命是新鮮的,你背負愈多垃圾,愈是無法處在當下,做自然的反應。


我們要保持覺知,生命才會是新鮮的;但是你如果真的保持覺知,在你的生活中,會是充滿著危險的。為什麼呢?因為眾人皆醉我獨醒,那些醉人會攻擊你。有聽過一個故事嗎?有一隻天上的白天鵝,飛下來到一群番鴨之中,結果被那群番鴨啄死了,為什麼呢?因為你和我們不一樣,為什麼我們的羽毛花花黑黑的,而你的羽毛是白色的?所以你如果要保持有覺知的生活,講起來是很危險的。尤其是在現代的社會環境中,要保持清醒是很困難的,因為有很多人無法忍受你,如果沒有功力,那你就會被拖下去。


假如你真的有定力,可以保持清醒,當你愈能夠保持清醒,那別人愈無法忍受你。因為你對他們而言是一種很大的威脅、很大的冒犯。因此耶穌才會被釘在十字架上。希臘蘇格拉底是西方的孔子,他也是被人下毒而死的。他們兩個人是曾經出現在這個世間,最有智慧的人之一,為什麼眾人看到他們會感覺被冒犯呢?

因為他們的眼睛就像是一面鏡子,當你看著他們的眼睛時,就好像是在照一面鏡子;看到的是自己如此的醜陋,甚至於醜陋到無法面對鏡子的事實。因此最快、最簡單的方法,就是摧毀鏡子。他們並不會選擇離開鏡子,因為他們人多,而清醒的覺者只有一個而已。所以眾人就會摧毀鏡子,將它打破。你們知道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,臨死前是誰吐他口水?是那些他認識的朋友,甚至是他的信徒對他吐口水的。為什麼那些認識的朋友和信徒,會對他吐口水?那代表要向猶太官方表明說,我們不相信這個人,這個人與我們沒有任何的關係。所以耶穌是被他的信徒背叛的。如此一來,他們就可以再繼續活在自己的舊夢之中。夢想自己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人,最有品格、最有道德的人。


3、還有一種的毒素更難解,比宗教文化毒還要難解,是什麼毒素呢?那就是自我、我相。我們的自我,都會一直的膨脹起來,你的﹁我﹂都需要不斷的被注意。我相的食物是什麼?我相的食物就是人相。因為他都需要別人的注意,他也在意別人怎麼看他、怎麼說他。不只是政客需要別人的注意,一般人都是需要別人的注意。為什麼有很多的宗教師,不願意到人很少的地方說法呢?因為太少人注意到他了,算一算不敷成本。而且會場太冷清,面子也掛不住。自我的毒素最毒,真的很難解。宗教文化毒還可以慢慢的改,經過一年、二年、三年這樣慢慢的改。但這自我的毒素,有時候需要好幾劫、好幾百世都還無法解的。


阿底峽尊者告訴我們,棄捨毒食。第一要清除貯積在身體裡面的毒物。第二卸下頭腦裡面的垃圾。第三是要你放下自我的念頭。當你的心不再想:已經達到無我的階段時,那就是自由了。如果你的心還會想到---我已經達到無我、我修到無我了;那不但不是真的無我,反而那個我更大。所以真正的自由就是解脫,這時你真正的已經到家了,現在哪裡也都不用去了。當這三種毒物都清除乾淨,那你裡面就變成了,這時你才能真正的充實、才可以真正的法喜充滿。


八、『莫學直報』---做人不要學那種以牙還牙、以怨報怨。你對我好,我就對你好。你罵我一句,我也回罵你一句。我們不要學這樣子,我們要有度量、有包容。


這句偈別解叫---始終如一,什麼是始終如一?它意味著你沿襲過去的習慣在生活,然而這樣的生活,根本就不是生活,它已經死掉了,只是個重複的現象而已。始終如一,代表你已經決定不再過新的生活,你不允許生命中,有任何新的狀況出現。你已經將門緊緊的關上,照不到陽光、聞不到花香、月亮圓了又缺,但你仍然是固執不變。你不再是流動的河水,你只是一塘死水。


始終如一的人,是個邏輯性的人,他的生活是單一層面的。什麼是邏輯呢?就是遵照形式、法則。好像數學一加一等於二。一個邏輯性的人,是世界上最貧乏的人。因為生命不只是邏輯,生命還有真愛,而真愛是不合乎邏輯的。因為生命是很矛盾的現象,你此刻很喜悅,但下一刻可能會變得很悲傷;悲傷也是有它的深度、美妙、品味的;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悲傷,那他是很貧乏的。他的喜悅也是很膚淺的,因為喜悅的深度,來自經歷悲傷的體悟。不知道苦,就不知道什麼是樂了。


阿底峽尊者教我們這些東西,都是非常有價值的,去經歷生命中,各種不同的情緒和感覺。它們都是你的一部分,都會幫助你更加的成長。不要把自己侷限在一個小小的地方,不論那個地方是多麼地舒服和溫暖,你都不要停留在那裡。要做個冒險的人,不斷地去尋求,探求生命的各種面向和各種可能;全心全意投入生活的人是彩虹,他會活出所有色彩的向度、創造多彩多姿的人生。


生命是很短暫的,要儘可能豐富你的人生。不要始終如一、墨守成規。一個始終如一的人,很容易知道他明天要做什麼,他好像一部機器,並不是一個真正活生生的人。一個真正的人,他是無法將自己定型於某種特性中,因為定型,意味著要付出失去生命的代價;如果你放棄生命,就會被貼上屬於某種特性的標誌。如果你不放棄生命,你將會有很多不同的特性,因為生命是每一片刻,都不斷地在更新。只有平庸、凡俗的人,才會在意社會的尊敬,和別人的眼光。一個真正的人,只在乎一件事:不管我是否活出我要的生活,不管我是否遵照自己的洞見在生活,這就是我的生命,我對我自己負責任。


人類最大的責任和義務不是家庭、社會、國家、宗教信仰;而是他自己本身。這也意味著:你是自己生命之光,跟隨著這光明前行,不管生命導引你至何處,你就跟到何處。世上只有很少數的人,會追隨真正的覺者為師父,只有真正清醒的人能夠感受到覺者。覺者沒有任何固定的特性,他會用各式各樣的方法,來摧毀你的自我。慢慢地,你會變成像他一樣地自由自在。


九、『莫發惡言』---什麼是惡意的話語呢?阿底峽尊者的意思是:「不要故意說話去中傷別人,它既不好玩也不幽默。」有一種人,在他的心中,真的想攻擊別人、諷刺別人。但是他表面佯裝好像很幽默,用開玩笑的口吻,來傷害對方,你必須要避免這樣的作為。笑話可以純粹是笑話,心中不帶任何攻擊、諷刺的意識色彩,所以意圖才是最主要的關鍵。你如果內心企圖想要打擊別人,卻面帶微笑在講笑話,那這種微笑就變成罪惡了。生命中的任何東西,都不及歡笑來的珍貴。只有當你是全心全意地投入生命時,才會有歡笑;其餘的事,你總是三心兩意。


十、『勿候險阻』---什麼是勿候險阻?簡單的解釋就是,不要找機會去報復人家。勿候就是不要等候;不要等待別人有危險,有阻礙時,伺機報復。這就是俗語說的---不要打落水狗;不要找機會去修理人家、伺機報復。有的人沒有勇氣去報復,但是看到對方受難時,心裡就會很高興;或是出了車禍,會覺得他是罪有應得。所以我們不能有這樣的心。


十一、『莫刺心處』---你可以批評一個人的想法,但你絕不可以批評他的所愛和所信任的人,因為那是他覺得最為珍貴的。你如果批評它、摧毀他,就是對他最嚴重的傷害。信任有愛的品質,而信念則只是個人合理化的想法。如有某人說:「我相信佛菩薩的存在,因為有證據可以證明。」那你就可以質問他的信念。但如果他說:「我愛佛菩薩,雖然沒有證據可以證明,甚至我也沒有看過,但是我仍然很愛佛菩薩。」這時請你不要去攻擊他、反駁他;不要去刺傷別人的心肝窟仔(台語)、內心深處。可以批判他人的頭腦,但絕對不能批判他人的心。每當你感觸他人的心時,要避免有批評的衝動。


莫刺心處的另一種解釋,就是不要去揭穿他人的過失。心痛的事,已經很怕人家知道了,你還去揭發。

十二、『犛載莫移牛』---是什麼?是西藏的一種牛,那種牛的牛尾是五彩色的很漂亮。犛載就是在這隻犛牛身上所載的,不要移到另外一隻牛的身上。人們總是在找代罪羔羊,因為他們無法直接面對強悍的對手,所以就找一些較軟弱的人來報復或洩恨。譬如老公在公司被老闆罵、斥責,回家後毫無理由的,就對老婆發脾氣,藉機發洩…,如煮的菜太鹹、太爛、飯太硬了…這樣一直嫌罵,並且他會說服自己,是因為這個理由而生氣。如果這事發生在西方國家,那個人的老婆,肯定會猛烈的反擊回去;但如果發生在東方的話,他的老婆就只好忍氣吞聲。然後她就會找一些藉口來責備小孩,而小孩能做什麼呢?他只能摧毀玩具或是痛哭一番。


阿底峽尊者說:不要將事轉移,你要為自己負責,不管後果是什麼,你都要直接去面對當下的情境,而不要找代罪羔羊。


十三、『不爭先得』---這是人們最常犯的。不要看到自己喜歡吃的,就一直吃而不留給別人。在大眾團體也常會這樣,輪到煮飯的最可憐,因為好吃的大家都拿走了,最後只剩下不好吃的,要不然就是隔日的剩菜。尤其修行不能爭先得,否則就淪入比賽競爭的心態。更不要藉著修行來得到利養或恭敬。


十四、『不作經懺』---不要去趕經懺。不要為了自我的利益,而暫時的屈就他人,或是替人消災治病而修法。岡波巴大師說「如果你自己的意志不夠堅強,不能善隱(不能好好地隱藏)自己的功德和證量,就容易成為替惡人服務的紅塵法師。」這種事務是我們修行人常常容易犯的,要好好的隱藏自己的功德和證量。所以你修行修到真的有智慧,或是有證量時,請不要輕易讓人家知道。


十五、『天莫成魔』---就是天人。而就是魔王。為什麼天人變成魔王?因為天人和魔王所修行的功課法門都是一樣的,天人和魔王都是住在天上。魔王住在他化自在天,因為他在世間有做善事、有做功德,才可以去天上享受福報。而天人與魔王一樣在修行,且修同樣的法門。都做善事,可是魔王做善事時,它有嫉妒心;因此你不要修天人的行,結果變成魔王的行。為什麼會變成魔王呢?就是因為它的自我很大。所以你要不斷的提醒自己:自我是非常狡猾的,自我在佛教經典是翻譯成天魔。


有很多的時候,都可以不用活在的狀況裡。譬如沖個澡,當水沖灑在你身上時,你不要有在洗澡的想法。在那個時刻放鬆忘掉,然後你會很驚奇地發現,不僅使你的身體感到非常的爽快,它還清涼了你內心最深處。真正的忘我,會使你驚奇的發現,那天的洗澡真的不一樣。如果你去尋求,你會發現每天日常生活中,其實有很多的機會,可以將自我放在一邊。當你知道根本可以不需要自我時,也就是你真實的存在了。


十六、『樂因莫求苦』---每個尋求快樂的人,到最後他都只找到痛苦和不幸!因為這個快樂只是表面的偽裝,其實在它的背後就是悲傷。人們都一直在輪迴,一而再,再而三地經歷相同的過程,卻從不會記取教訓。你有多少次生氣的經驗?有從中學到什麼嗎?你有多少次感覺非常嫉妒?而又體悟到什麼嗎?其實你仍然是老樣子,而一點改變都沒有。遇到讓你嫉妒的人事物境界,嫉妒心一樣會再起來;遇到讓你生氣的境界,你照樣還是會生氣,這就是輪迴。


這都是你自己所創造出來的苦難,為什麼你要創造這個苦呢?就是因為你有慾望、你有很多的需求。而每個人的需求都不一樣,有的人要有一間大別墅,有的人想要多存一些錢;有的人則想要更多的名聲和地位,有的人是想要掌握更多的權力;但是這些都是身外之物,這一切都是虛假、虛偽的。因為當死亡來臨時,都會被它帶走,你一點也得不到。而只有死亡帶不走的東西,才是真實的。在你一生終了,只有智慧不被帶走,萬事萬物到你死時,萬事皆休。如果你一直追求那些身外之物,那你的生命,將會沒有任何的意義價值。失去生命的意義價值,你怎麼能夠說:我曾經活過呢?



阿底峽尊者說:「如果要浪費這麼多的精神力氣,去追求虛榮不實的快樂與需求,以填滿你的心,那不如靜下心來,進入你的悲傷。」人們都逃避悲傷而要追求快樂,但是阿底峽尊者教我們的是:不要去追求快樂,那些快樂都是假的。不如直接進入你的悲傷,靜下心來好好的去面對自己的痛苦。因為你如果逃避痛苦的話,你將永遠沒有機會去知道它、超越它。當你能夠看清自己,為何痛苦悲傷時,在真正了解的當下,你就已經超越它了。


如果感到很哀傷,那就深入你的哀傷,不要逃避。不要做一些不必要的舉動---看電視、看電影、找朋友喝酒、泡茶…等等。因為你只不過是在逃避,轉移目標而已。所以阿底峽尊者說:「不要逃避」。當我們遇到逆境,心情鬱卒,痛苦悲傷時,轉過身來面對它。閉上你的眼睛,好好的去觀照,不斷地深入觀照,你為什麼會這麼悲傷?要靜靜地去看清楚,就好像在看一朵花、看一朵天上的烏雲,不要帶任何的批評或判斷,而只是靜靜的觀看,你才能真實地看見各個不同的面向。
然後你會很驚訝:當你愈深入、愈清楚時,悲傷就開始消散,當悲傷消散後,就是喜悅和快樂。所以喜悅和快樂並不是從外面追求而來的,喜悅和快樂是在你的心裡,不在外面。


逃避哀傷,你永遠找不到喜悅;只有面對,才能發現快樂的泉源。佛陀說苦諦,就是要你真正的知道什麼是苦,你如果真的知道苦,那你就知道什麼是樂了。
 (第六要竟 )

文章標籤

開藏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<當孫悟空遇到唐三藏--修心七要新解>

第七要 明修心學處

一、『諸瑜伽修』---什麼是瑜伽?與物相應契合之義,瑜伽就是相應之意。其意義有三種:


1、與境相應---一切觸境與心契合、相應。六根觸境時與你的心契合?相應否?

2、與行相應---一切行為與理契合、相應。你的行為舉動有沒有合理?

3、與果相應---三乘聖果與法契合、相應。你修持一個法門時,是否與此法相應?如果可以與此法相應,自然就會有結果出來。


不論在任何情況---行、住、坐、臥、吃飯、穿衣、睡覺…等等,我們的心,都不能離開眾生。這是一種類似相應的修法,所以稱為「諸瑜伽修」。在《華嚴經‧淨行品第十一》講的最詳細,是我們每日生活的祈願文。譬如:


行-若見直路 當願眾生 其心正直 無諂無誑
   見斜曲路 當願眾生 捨不正道 永除惡見


住-菩薩在家 當願眾生 知家性空 免其逼迫
   若在宮室 當願眾生 入於聖地 永除穢欲


坐-正身端坐 當願眾生 坐菩提座 心無所著
   若敷床座 當願眾生 開敷善法 見真實相


臥-以時寢息 當願眾生 身得安穩 心無動亂
   睡眠始寤 當願眾生 一切知覺 周顧十方


食-若飯食時 當願眾生 禪悅為食 法喜充滿
   若受味時 當願眾生 得佛上味 甘露滿足


衣-整衣束帶 當願眾生 檢束善根 不令散失
   著下裙時 當願眾生 服諸善根 具足慚愧


解-大小便時 當願眾生 棄貪瞋癡 蠲除罪法
   事訖就水 當願眾生 出世法中 速疾而往


浴-以水洗面 當願眾生 得淨法門 永無垢染
   洗滌形穢 當願眾生 清淨調柔 畢竟無垢



二、『諸倒覆修』---就是面對諸多的顛倒反覆,處於逆境---因修行而得重病、招致魔障、或招致他人攻擊、毀謗,或家庭經濟陷入危機等,以致於煩惱增加,而不想再繼續修行時。這時你應當思惟:眾生的種種痛苦由我來承受,我的善因所修諸功德,布施回向給他們,希望他們能具足修行的順緣。


換言之,如果遇到順境有感應時,就修的很精進;一旦碰到逆境就退失菩提心,甚至於把修行忘的一乾二淨,這是不對的。總之,在「顛倒反覆」時,更應非常勇猛的力踩煩惱,繼續修行啊!



三、『初後作二事』---代表早晨,代表夜晚。阿底峽尊者說每天早晨都要記住,今天是新的一天、新的開始。告訴自己:「我絕不再浪費這時間及機會,以前種種,都要讓它過去,今天我一定要保持覺知的過生活。」你心中對「生命存在」充滿無限的感激,感激它仍然信任你、感激它仍然給你機會。


早晨起床要感恩這個世間,還有一口氣讓我呼吸。到夜晚來臨時,你還是要再次的感恩今天所發生的一切。不管它是好、壞、快樂、不快樂都可以讓你學習。每一個境界都是你的善知識,每一件事情都是一個很好的機會。如果你正確地看待每個片刻,每一個片刻都是一顆腳踏石。事實上當我們失敗時,反而比成功的時候,讓你變的更有覺知。因為人們失敗時,才會去反省、檢討;成功的時候就驕傲、得意忘形了。


另外還要記住二件事:第一---當你失敗時,你要記住保持覺知。第二件---你要慈悲的對待自己,不要自暴自棄。因為當失敗時,很容易自暴自棄,我們不可以這樣。失敗時,要保持覺知和慈悲的對待自己。千萬記住!你只要回顧從早到晚所發生的一切,並且將它看清楚就夠了!


四、『二境皆應忍』---二境就是失敗和成功、順境和逆境。記住,不管你在保持覺知上是成功,還是失敗。請你用耐心看待,而不要對自己不耐煩。當我們失敗時,都會不耐煩,但是不耐煩並不會幫助你。你只要耐心的靜觀其變,並且心中充滿信任地說:「明天將會長出另一片葉子。」以作生意來作譬喻,就是你只要有耐心好好的等待,遇到生意不好時不要鬱卒,要充滿著希望。明天會更好,明天沒有更好也沒有關係,因為我們明天之後還有明天。所以不管順境或逆境,你仍然要安住在法上。


五、『二事捨命護』---有二件事情,即使你犧牲生命也要去保護:內在的覺知外在的慈悲。內在的覺知就是智慧,生命其實只是內在覺知和外在慈悲的展現,除此之外,它什麼也不是。如果活的沒有覺知,也沒有慈悲心,你的生命有何價值呢?只不過是個行屍走肉而已,那你的生活又有什麼意義呢?



六、『當學三種難』---追求覺知的路途上,有三種困難你要去突破:

1、觸境當下的覺知---這是要變得更有覺知之前,所面對的第一個困難。譬如說:你很生氣打了老婆一巴掌,等你氣消了以後,才覺知到剛才太衝動、太不應該了。但這又有何用呢?因為一切的事情都已經發生,無法挽回了,覆水難收。但這種事情,並非不可能去突破,你只要稍微努力一下,就有辦法抓住它。剛開始時,你很生氣,在事發後約十五分鐘,才覺知到剛才很衝動。只要用心觀照,下一次可能只需十分鐘,就會覺知衝動是不對的。再下一次可能只需要五分鐘。訓練到最後,可能你一分鐘之內,就可以覺知到了。


這第一個困難:就是訓練你,在事情發生當中的覺知。因為事情已經發生叫做「行」,你採取行動,就已經是「造業」了。譬如說:講話時,你感覺講話的音調,有沒有比較高呢?心有沒有起伏呢?


如果不想造成遺憾,那就要在事情發生前,看到你的衝動。在你還無法達到這樣功夫時,第一步先訓練自己衝動後,馬上就發覺---我剛才太衝動了。


2、在觸境前的覺知---第二步你要去看到那個想。那句衝動的話,還未講出去之前叫做,已經發生的叫做。我們現在要學第二個困難就是:在事情發生之前的覺知,你要培養出來。


在事情發生之前,你其實就已經有一個想法存在了。雖然你還未將它付諸行動,但你的心中已經有個念頭,這個念頭在哪裡?你要看清楚,要很用心;如果粗心大意、三心二意的話,你就無法看到衝動之前的那個念頭。所以第二步你要培養這個覺知,能夠更敏捷,更細膩。


但你必須先完成第一個困難:事情發生當時,你就要保持覺知。之後才可以進入到第二步---去抓住事情發生前的那個念頭、那個想法在哪裡?把它看清楚。修行是需要練習的,你如果要修行,一定要去練習,練到熟能生巧。有智慧的人,就不需要透過修行,他只用轉化,念頭一轉就過去了。但如果沒有這種善根,那只有透過修行,慢慢的來修改。只要你用心努力練習,就可以看到念頭,並不是實在的。為什麼說那個念頭不是實在的呢?因為念頭是五蘊中的想蘊佛陀講---想如春時燄。因為印度很熱,當春夏交替時,太陽照射路面,會有熱氣往上升起。遠遠的看,就好像有水氣一樣;我們的念頭,猶如陽燄,是有因有緣來形成的,而不是忽然間跑出一個念頭來。


為什麼會有念頭和想法呢?因為你六根觸境時有感受,才會引起你某種想法跑出來。所以要看清楚你的念頭是如何生起?怎樣形成?怎樣停留?怎麼消失?你如果將它看清楚時,它就會分成四個步驟:怎麼生起、怎麼形成、形成以後它會停留、停留一陣子,它就會自動消失。這就是佛法所講的:生、住、異、滅。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生起、形成、停留、消失;不論它停留很久或是一剎那,都會有一個停留才消失。很多念頭來來去去,而你就是觀照者,將它觀照清楚就好了。


剛開始,可以從很小的念頭著手練習。什麼是很小的念頭?就是在平時,沒有境界可以讓你高興或不高興時,去看你的念頭。譬如說:鄰居狗叫,而你聽到狗叫聲就是感受。然後你想起小時候的愛狗:「那時我家也養了一隻很漂亮的狗,可是到最後那隻狗卻死了。」這時你想到死,就又連想到死去的母親。……整個過程是因為那隻狗在吠叫,所以你開始有了一連串的念頭升起、消失。因此你要練習看念頭,就是要這樣看;而不是等到你高興或是要起衝動反應時,才來抓念頭!這樣就沒有辦法了,平時不燒香,臨時才來抱佛腳,太慢了。

所以你起先要看念頭,慢慢的,你就可以看到更深的情緒層面,看到你的生氣、貪愛、嫉妒種種…。


3、覺知整個的過程---阿底峽尊者告訴我們第三個困難就是:你要覺知整個的過程。在事情未發生之前是念頭,而當觸境時,你一定會有感受;有感受之後就會有想法,有想法之後就會有反應,而最後就會反應在你的身、口、意。所以你要看清楚,覺知整個的過程。整個過程是你的感受→想法→念頭→行為。


很多人根本就不曾覺知到,每個念頭都是來自於心中的感受,也就是說,都沒有去看到念頭的因緣。為什麼我們會有一個想法呢?會起一個念頭呢?就是因為我們的眼睛、耳朵去看到什麼、聽到什麼還是接觸到什麼,我們有高興或是不高興、喜歡或是不喜歡。


你是否曾經注意過,有時候你不知道它是怎麼來的,但你就是感到很不安,感到很焦慮。好像有些事情,暗地裡秘密的進行,有種特別的感覺,主控你、困擾你。這種感覺就像種子埋在地裡,它好像要冒出新芽。如果你可以覺知到自己的念頭,不久之後,你就能夠察覺出,感覺層面的細微差異。一層一層,有粗細微妙,如果要說的更清楚,是有五層的。


距離我們生命最遠的,就是行動,也就是行蘊。照五蘊來講:色蘊後是受蘊,再來是想蘊,之後才是行蘊,行蘊就是衝動。所以你要衝出去之前,要經過受、想這二關的。想蘊再來就是感覺,六根觸境時,你的心在感覺。超越感覺之外,隱藏在感覺後面的就是心。


我們分別心都太強了,因此要破掉執著的心很困難;事實上心是沒有分你的心,還是我的心。你如果無法認識這句話,要解脫成佛是不可能的。因為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,而這個佛,並不是木頭雕刻的佛,佛是菩提、是覺---是心做覺,是心是覺。可見這是在訓練心的感覺,而不是在崇拜偶像。


七、『取三主要因』---三主要因是什麼?就是佛、法、僧三寶。


1、佛(得遇善知識)---沒有佛的時候要找誰?就要找善知識。第一重要的就是︱你要得遇善知識。2、法(能如法修行)---你聽善知識說法,並且遵照這個法修行。我們學佛的目的是要修行,而修行就要落實在日常生活中。3、僧(具足修法順緣)---僧是在講修行的團體。僧就是我們修法、修行的順緣、順境。修行中會有逆緣和順緣。順緣就是說有一個修行的團體,可以讓你去共修聞法。以下進一步的闡釋三寶的功能:


1、佛(善知識)---除非跟隨著一位已開悟的師父學習,否則你是不可能成長的。不但無法成長,有可能還會原地踏步,甚至你會退步。為什麼會這樣呢?因為修行的路上阻礙重重,並且有很多錯誤的法門,所以你很容易迷失而走錯路。除非有一位已經真正知『道』的人,來陪伴你走這條修行的路。並且將自己交給這位知『道』的人、信任這位知『道』的人,讓他來帶領你往前走,否則你幾乎不可能到達目標。


問題是,要如何找到一位開悟的師父,跟著他學習呢?你認識他嗎?問題就出在這裡,你如果知道這位師父開悟的話,那你就不用學了。因為你比他還厲害了。你無法認出一位開悟的覺者,甚至還會誤會,認為他是邪師。尤其一位開悟的覺者,他是絕對不低頭、不妥協的。他不會因為市場的需要而隨順眾生。所以他的市場銷路是很差、很壞的。現在的信徒,只喜歡參加法會或共修,很重視父母往生時,師父去助念、誦經,他就很高興。但是覺者的眼睛很雪亮,看的很清楚,知道那都是在騙死人的。我們常聽人講「在生孝敬父母吃一粒豆,較贏死後拜豬頭(台語)」用這句也可以講成「在生請你父母聽師父講經一次,勝過他們死了以後,你才要請很多師父,為他們做大法會誦經。


所以一位覺者,都違反世間的遊戲規則,他不能順應群眾的期盼,也絕對不會妥協於你。因此你對他的第一個印象就不好了,那要怎樣去親近他呢?這就要靠你過去世,是否有與他結善緣了。並且靠你自己的善根、福德。不然你這世要找有開悟的善知識跟他學習,是永遠也找不到的。師父要找徒弟是比較快的,因為師父他會看因緣而你是無法看的不可以少善根、福德、因緣,得遇善知識。
沒有這麼簡單的。


2、法(能如法修行)---佛陀以兩種的方式來說法:第一種是用語言的方式。第二種是用心,用心能量的溝通。最有名的是禪宗常常講的---拈花微笑,以心印心。為什麼能與佛陀印心呢?就是代表你的想法、觀念,已經與佛陀非常接近,才可以搭上線;這時就不需要用講的了。


語言只是一個先前的準備而已,事實上法都不在於講說中,能講出來的,就不是法了。但為什麼需要講?要讓你先準備,好讓你能和師父做非語言、超越語言的直接溝通。但是事先,一定要聽師父講。因為你過去都是世間的思惟及想法,現在師父他利用語言說法,幫你清垃圾、改變你的頻率、調整你六根觸境,都不再用過去所學、所聽、所認識的來反應。所以師父說法的目的,就是要讓你過去的心死,如果你過去心沒有死,就無法與師父做直接的溝通。


事實上直接的溝通,需要你對師父有極大、絕對的信任。《華嚴經》說:「信為道源功德母、長養一切諸善根。」如何培養善根?用你的信心;用信心的水滋潤你的善根,好讓它可以趕快根深、定根。因為接下來,你將完全不知道自己要往何方,只感覺到好像有重要的事情要發生,但這一切到底是什麼樣的狀況,卻無法表達。因為你沒有開悟過程的經驗,所以要跟著一位師父學習。這是一條未知的路途,也是你未曾有過的經驗。最後則會來到一個,語言與非語言,都不需要的交會。此時弟子只是師父的影子,他與師父無二無別。


而很多人都走到九十里路,就向後轉了。為什麼呢?因為對善知識的信心退失了,以致於無法如法修行,堅持到底。


3、僧(具足修法順緣)---僧就是修法的順緣。沒有修行的團體,佛陀的法將無法繼續傳承下去。所以修行的團體、僧團,就像是沙漠中的綠洲。是一番完全不同的景象和視野,它裡面的生活,充滿清醒和覺知、慈悲和愛;能在這裡修行絕非偶然,一定要具足修法順緣才能漸漸地,朝著一個特定的方向成長邁進。你可以在一個很好的修行環境親近善知識,這代表你具足善根、福德、因緣。不然的話,那是不可能的。


八、﹃修三無失壞﹄---要修三種不退失。

1、不能退失恭敬善知識---對善知識的信心不能退失。你如果沒有信心,那怎麼恭敬他呢?所以你不能退失恭敬善知識。一切佛法的功德與利益,端賴善知識的指導教誨。因此我們要對善知識虔信不渝,不可以退轉。

2、不能退失菩提心---你不可以退失菩提心。因為菩提心是修行的精髓,就如同我們的骨髓一樣,應永不退轉。


3、不能退失守護的戒---對一切的戒,要守護好。戒律是要保護來世、今生幸福的根源,所以你要永遠護持不犯。如果沒有遵守戒律,那你就會墮落到三惡道。這樣的話,你來世要修行,就沒有機會了。


我們一定要修三無失壞;如果可以修三無失壞,那你要成就三無離就不困難了。


九、『成就三無離』---成就身、口、意三妙行。換句話說,當你六根觸境時,你的身、口、意都不會衝動。你的心中如果沒有法,六根觸境時,你的身、口、意一定會造業。如果沒有退失恭敬善知識、沒有退失菩提心、沒有退失守護的戒律,那你要成就身、口、意三妙行就不困難了。換句話說:就是你遇到任何境界,都可以表現出三妙行。三妙行都不會離開,那你就不會造業了。


十、『於境無黨修,----於境應無分別地修。為什麼要?目的就是分別;有分別心才有黨派。所以我們不論遇到什麼樣的境界,都要沒有分別的去修。遇到境界時,你的心中如果沒有法,當然都是用分別心。心中如果有法,你就知道要用什麼法,來對應境界。---第七要(上)竟。(下)待續--


 

文章標籤

開藏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<當孫悟空遇到唐三藏--修心七要新解>

十一、『』徧徹底善習』---要如何地徧徹底善習呢?

1、不偏不倚---不要有任何偏見。你如果想要走出牢獄,就要放下各種的偏見。偏見就像是牢獄似的將你困住、把你關著;你心中早已有所決定了,那你要如何知道真理呢?不要先預設立場,這樣你才是一個真實的尋求者、求法者。
換句話說,如果要親近善知識跟他學習,那你必須要放空,不可以有過去的偏見,就像是杯子一樣,你必須將杯子倒空洗乾淨之後,善知識的甘露法水才能倒下去。每一個法都必須要透過你親自的體驗,必須要經過你六根觸境去面對,不是憑空想像的。所以只經由看書閱讀,永遠也無法發現真理。有人一本《金剛經》誦了五十幾年,他為什麼沒有開悟?這很簡單,好像登山不能只靠地圖,要有嚮導才重要。

2、要多層面地去生活---閱讀經論不可以有偏見,認為只有佛經是最好的,其餘的都排斥,這樣是不對的。不論是南北大小乘,甚至於外道書,也要看它是在寫些什麼。一個求法的人,他要盡量地去探索、經驗生命中,各種酸、甜、苦、辣的滋味,這才會讓他的內在,非常的豐富。所以他要不停的去探索、尋求、學習。絕對不可以說,我學到這裡就已經足夠了。要像《易經》裡講的「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」。你如果真的是一位求法者,那你一定也會是這樣的。不要停留在滿足的學問裡,要「學然後知不足」。我們永遠要做一位學習者,因為學習就是生命。你如果沒有學習的動力,那就會失去生命了。換句話就是:生命就是一種學習,如果停止學習,那就是你的生命停止了。

不管在學什麼,要全心投入!只有你全心投入時,才會真正的感受其中奧秘。像打坐也是一樣,全心投入,坐久了自然會有滋味。但是起先,可能會很艱苦。就像游泳,不要只在附近的溪流游,就感到滿足了,去征服大海、大西洋、太平洋,這樣才是真正的有深度。我們的生命是很有深度的,不要讓自己活的很淺。要成為一位潛水員深入海洋,看海底有多漂亮,因為愈進入,就變的愈有深度。

阿底峽尊者說:「面對任何的事情,你都要全心的去面對!才能進入事情的最根處。因為事情的奧秘,都是在最根處。」體驗是一種秘密,為什麼是秘密?因為無法用講的。我的體驗講給你聽,不論我怎麼講,也無法完全的講出來。這是非常秘密的。就像是一朵花,真正那朵花的生命在哪裡?都在根部、蘊藏在土裡。土裡就是代表黑暗,陽光照射不到。花朵只是喜悅的表達而已,其奧妙則隱藏在土裡的黑暗中。

十二、『於怨敵恆修』---怨敵的說法有很多種:當然是我們最怨恨的人,也是敵人,但這是對外所講的。對內所講的,就是在講你自己的心,心的怨敵就是負面的那些情緒:你的悲傷、憤怒、貪婪、欲望。換句話說就是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嫉妒等,就是你的敵人。

「最大的敵人是誰?是你自己。」修行一定要先從負面的習性,開始著手,因為我們一般都活在負向的習性中。當你感到悲傷時,你的心一定要靜下來,好好的觀照,不要急於將悲傷的事甩掉、丟棄。或是故意讓自己很忙碌,忙到沒有時間可以去想悲傷的事。如此你將會錯過一個觀照的機會。好好的去觀照那個悲傷,接受它!讓它存在!正面的迎向它!體驗它!品味它!你如果真的體驗到悲傷的深度滋味,就可以了解,事實上悲傷也是本性的流露。這句話的意思就是:悲傷並不是外來的東西,只不過是借著外面的境界,來做一個助緣而已。你的本性中,如果沒有悲傷可以流露,不論見到任何的境,也是一樣都無動於衷,沒有感覺。

然後你會很驚訝!如果你能在悲傷的時候,靜下心來觀照,悲傷將會向你顯現出它的秘密,一旦顯現之後它就會消失。為什麼會消失呢?因為這是因緣所生法,有來就有去。因此當悲傷消失之後,喜樂就會出現了。

佛法都是在修心而已,那要怎麼修心呢?為什麼有很多人學佛,學了好幾十年,還無法進去呢?因為很少人在講心法。這種心法的東西,如果沒有去體驗,實在講不出來。所以你一定要先從負面的情緒下手,當你遇到負面情緒時,最要緊的就是:你的心要靜下來,好好的觀照。那要怎麼觀照?

譬如說,聽到某人講一句話後很生氣,而回應出不善的口氣。你口氣變壞,對方有聽到,那你自己應該也會聽到。會感覺到,我今天的口氣,怎麼會這麼壞?當你感覺到時,就要去觀照那個不好的口氣,並且將它看清楚。你就會感覺到很好笑---只是一件小事,而我怎麼會氣成這樣呢?當你覺得很好笑時,就轉為柔軟下來了。什麼是憤怒?憤怒就是剛強;而慈悲就是柔軟,為什麼憤怒會轉為慈悲呢?可見憤怒和慈悲都是我們本性的流露,並不是完全都沒有關係。為什麼貪愛一開始都要佔有,但最後會轉為與人分享?這就是佛陀的內在煉金術,佛法的精髓。

大家要記住!你絕對不要在順境中修。等到順境來時,才想要修行,那你也無行可修了。為什麼?因為你已經沒有可以觀照的東西了,你已經沒有鏡子可以照了。境界就如同一面鏡子,順境就是順鏡,逆境就是逆鏡。你如果要觀照,一定要用逆鏡,才能照見分明。

如果你手中已經擁有千足的黃金,這黃金就是順境,那你還需要煉金術嗎?所以煉金術,一定要從一般的金屬下手,你就是金屬。要從廢鐵變成黃金,這個過程當然是艱苦的。但是這必需要內行人,才有辦法提煉,一定要真正的鍊金師傅。不然你將一塊鐵,交到一位外行人手裡,結果只是溶化掉而已。你就是廢鐵、你是地獄;為什麼你會是地獄?因為你常常在貪、瞋、癡。善知識就是鍊金師傅,他要將你轉化成為天堂;天堂和地獄是在同一個地方,那只是用心轉而已。

從負面開始,你將會發現到正面;因此你一定要從負面開始去觀照。我再做個比喻:就好像要挖鑿一口井,剛開始鑿井,你只看到泥巴、石頭和垃圾,然後愈鑿愈深,而當接近水源時,水就會噴出來了。但是當水剛出來時,水是非常混濁的,它會一直噴,噴到最後水會愈變愈清淨、純淨。這就是煉金術。

十三、『不依賴餘緣』---阿底峽尊者說:「當你特別針對某一個對象,靜下來觀照時,要忘掉其他的一切。」這就是佛陀在《遺教經》說的﹁置心一處,無事不辦﹂。譬如說:你在觀呼吸,那就用心觀這個呼吸就好,剩下的你要全部都放下,讓自己全然地進入它、品味它!讓它在你心中滲透吸收;要讓自己成為海綿。

要培養你的覺知意識,就要丟掉能觀與所觀的差別,拋棄客體與主體的二分性。什麼是能觀、所觀?能觀就是觀照者,所觀就是被觀照者;你要拋棄這種差別,才有辦法真正的培養你的覺知。一定要拋棄你的分別心、二分法、二分性,才能讓觀照者成為被觀照者,換句話說---觀照者就是被觀照。

如剛才所說,當你遇到悲傷時,要就好好的去觀照悲傷,觀照到最後就愈有深度。愈有體會,就愈有滋味,到最後悲傷消失,喜樂就出現了。當喜樂出現時,你還是要再觀照喜樂,再度與它融為一體並成為它。你千萬不要想:太好了!我正在喜樂。那個想法、那個心念如果再升起時,就代表你與喜樂之間,又再創造一種距離出來了。

沒有一個我正在喜樂。我們下手修行時,就無我了。而很多人以為,要將它變成無我;其實無我,並不是從我變到無我的。不是有一個我,要將它修到變成無我;這樣你永遠也修不成的。你如果真的決心要修行,第一步:你就要用無我,去面對一切的境界。因為你如果用「我」去面對一切的境界,那一定會有分別,有分別心出來,就會有比較。而有比較就會有計較,有計較,那利害關係就會出來,而是非也就跟著來了。打坐也一樣,你千萬不要想:我在打坐、我在觀呼吸。不是你在呼吸,不是你有本事能呼吸,是世間在呼吸。如世間無法呼吸,那你能呼吸嗎?這個大自然天地之間,如果沒有在呼吸,那你有辦法呼吸嗎?所以是世間在呼吸,你只不過是世間的一個通道。借助你的鼻孔進去,再出來這樣而已。所以你不要常常說:我在呼吸。

十四、『今當修主要』---主要就是最重要的。阿底峽尊者,他告誡我們「生命非常的短暫,所以請不要在意不重要的事情。」
何謂重要?不重要呢?死亡帶得走的就是不重要。換句話:死亡帶不走的,就是重要的。再講清楚就是:來自於外在的東西,身外之物,通通都會被死亡所帶走;只有湧自內在、內心的覺知、智慧是死亡帶不走的。另外,慈悲和愛是覺知的影子,也是死亡無法帶走的。

所以不論你如何的努力、打拼、擁有世間的一切,即使做國王、皇帝、總統,這些都是外在的東西,直到你死亡時,都會不見。所以只有覺知所成就的智慧,才是你真實的財富,其餘的則是借用之物。你如果要修,就要修最重要的---你必需要有相當的覺悟:除了培養覺知,並沒有任何事情是重要的。培養覺知的方法有很多,而最簡單、最方便的就是---觀呼吸。

十五、『不應顛倒』---我們必須捨棄一些錯誤的心態:
1、錯誤的忍耐---什麼是錯誤的忍耐?我們有辦法忍受為了父母、妻女去辛勞賺錢,奔波忙碌,這種日曬、風吹、雨打的艱辛,你都可以忍耐;可是你卻無法忍受修行的艱苦。

2、錯誤的欲求---你燒香拜佛,都是要祈求財富、享受快樂、事業成功……。可是你都沒想要修行。

3、錯誤的生活體驗---你都不想經過聞、思、修,來領受佛法的甘露滋味,不想聽聞正法、不想好好地坐下來,觀照你的心。可是你卻在耽著世間各種樂趣的事情,這就是世間會有很多比賽的原因。你看全世界經常有棒球、籃球、足球…比賽,一天到晚他們都在追求什麼呢?都是在追求這世間種種樂趣的事情。

4、錯誤的慈悲---一般人很容易犯到的就是:你都會同情可憐人、同情修苦行的人,可是你都不願意去同情做奸犯科的壞人。其實佛陀他在《大般涅槃經》裡有講過:如果你護持一位破戒比丘,能夠用恭敬心來供養他,勝過供養一位持戒精嚴,你認為他修的很好的修行人。為什麼呢?因為這個心是很難發的,你會發不出來。你必須要有平等心而沒有分別心。不會分別這位持戒精嚴,而那位破戒散漫。

5、錯誤的教導---對於來親近我的人、依止我的人,我沒有鼓勵他親近佛法、好好的學佛,卻教投機賺錢的方法、增長世間的財富。有的師父說:來!我告訴你樂透的明牌,保證簽哪一支一定贏,這樣錯誤的教導就糟糕了。
6、錯誤的隨喜---什麼是錯誤的隨喜?對怨敵幸災樂禍,欲見其失敗為快。看到你怨恨的人,出車禍、生意失敗、被騙、被倒會了,你就會說:好!很好,這是他罪有應得。

還有一種就是喜歡隨喜熱鬧的場面,法會、活動你都一定到;而如果有師父在講出世法,你就都不要去。為什麼?因為你會害怕,每次都是講無我、講出世法,而你需要的並不是那種。你對出世的喜樂,都無隨喜心,只喜歡隨喜舉辦消災、消業障、增加福報的法會。

十六、『不應間輟』---就是不要中斷、不間斷。為什麼?因為在修行的過程中,要對佛法產生堅定的信心,真的很困難。所以有人念佛念了一輩子,還是無法西方的原因就是:他的信心有退轉。他無法對阿彌陀佛,對自己念佛可以去西方,產生堅定的信心。只是偶爾的修持,並無法對修行產生任何的效果。
我們必須全心全意地投入修行。好好的用心念佛三年,保證會讓你有感覺的。但是你一定要不間斷、不夾雜、不懷疑。

十七、『應堅決修』---要有決心修行,不是只聽聽而已。如果真的有決心要跟隨善知識,一定要斷一切的攀緣。尤其是修心法門,要專一精修。有一絲念頭在移動,就要觀照它。突然間,你就會看見念頭在那裡,而你在這裡。既然你看見念頭,表示你跟念頭是分開的。你如果沒有觀照,就會認同你的念頭想法;你一旦認同了,將會變成它,而你就會和念頭黏在一起了。換句話說,就是你被念頭拖著走了,之後會隨著念頭去採取行動。那你的心和整個頭腦裡,就只有這個念頭,它一直在叫你趕快這樣做、那樣做。所以有很多人會自殺的原因就是:真的有一個想法念頭,在他的耳邊一直叫他要跳下樓。如果將它看清楚的話,那你就不會被念頭轉了。實際上念頭並非是你,它會佔據你,是因為你忘了要如何觀照,所以堅決地修習觀照吧!

十八、『觀擇令脫』---要怎麼觀照?要怎麼選擇?脫就是解脫。觀照你那個最重的煩惱,直到它不生為止。為什麼一般人會不自由?因為你有煩惱,只要你有煩惱,就不會有自由。講到自由,一般人要追求的自由有三種型式:
1、抗拒過去的自由---這是一種反應。因為我們都會隨著過去所學的、所看的、所想的在做事情。它是過去的取向,這時你就會有煩惱。這裡的自由是反抗你過去的自由。你一直想要反抗過去、你想要結束過去;你愈想早一點結束,代表你太在意過去。就會受制於過去而被過去束縛住。你要脫離過去的束縛,一定要先學習---如何隨順過去的方法。

2、追求未來的自由---它比較像詩、夢幻般,很多人雖然嘗試要有這樣的自由,但是它是不可能的。因為它的取向就是著力於未來,所以你追求於未來,就無法活在現在。但事實上,你卻必須活在現在。你看見很多美麗的夢境,可是那些夢境都不會實現,這是烏托邦世界、理想世界。這種的未來是一張美麗的圖畫,畫的很漂亮而已。你如果無法活在現在,那你的未來就無法實現。因為未來就是現在往前推的,如果沒有現在哪有未來呢?

3、活在當下的自由---我們應該要追求純粹的自由。什麼是純粹的自由?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、只是活在當下。你能夠活在當下,不帶有任何意識型態和夢幻,一片刻又一片刻地生活下去,全心投入在當下,根本就沒有時間和精神,去想到過去或未來。這才是我們真正的人生。

換句話說,完完全全活在當下這一刻,也就是你時時保持覺知。當覺知發生後,你將會看見自己內在長出雙翼,一個是慈悲而另一個是純粹的自由。它們兩個會開始一起成長,這將會讓你達到圓滿,而不會懷有怨恨或感到後悔。那你的生命就會圓滿。因為你曾經活過、自由過、真愛過。就像是蓮花已經完全的綻放了,這是大圓滿法。當我們不再有怨恨與後悔時,生命就圓滿了。


要如何才能發現大圓滿法呢?要如何追求到純粹的自由呢?要如何發現你內在的生命核心---覺知?阿底峽尊者建議二件事情,有助於我們開展覺知的方法:
第一是尋---就是覺,也就是檢視。
第二是伺---就是觀,探討究竟,也就是要看清楚。

1、尋---絕不可讓你的念頭,沒有經過詳細的檢視,就讓它過去了。要非常的警覺,任何浮現在你腦海的每一個念頭。它們就像是十字路口,非常繁忙而來來往往的車輛。你要小心觀看,不可讓任何一個念頭,在你沒有覺知的狀況下通過。

你就像是在十字路口指揮交通的警察,來往的每一輛車,都要看的很清楚。如果持續這樣的訓練,就可以讓你的覺知力愈來愈敏銳,愈來愈有觀察力。

2、伺---就是看清楚它的根源在哪裡?為什麼同樣的事情,一直發生呢?為什麼你一次又一的生氣?為什麼你遇到這樣的事、看到這個人,都會生氣呢?所以你要去探察究竟。這將會讓你看見---憤怒來了又去、去了又來。探究將會讓你看見憤怒、生氣的根源是從哪裡來的。

先檢視(尋),然後再探究(伺)。覺知的品質,將會在你的身上誕生。而一旦你有了覺知,你就能斬斷一切疾病的根源。一旦覺知誕生,慢慢地,你就會離開過去和未來,變得愈來愈接近現在這一刻。你會感覺到每一個片刻都在過去,一的過去。因此你所有的感覺,會變得非常清淨、非常敏感、非常有覺知的在生活。以至於你的整個生命,產生一種更新層面的強度。這世界對你而言雖然仍是一樣,但卻也不再是一樣了。樹木看起來更翠綠、花朵更芬芳、人們更可愛,這才是真正的法喜充滿。

真正的法喜充滿時,海邊的一顆小石頭,你看起來就像顆鑽石般的寶貴。這是達到了另一種看待生命的境界,如果你達到了這個境界,那你所看到的一切,都會令你陶醉。為什麼有很多的開悟者,他所看到的世間都是很莊嚴的,但我們卻看不見?凡夫認為西方極樂世界才美麗,而娑婆世界是醜惡。但是佛陀看娑婆世界,是很美麗莊嚴的。這就是心的問題,如果你的心像佛陀一樣時,此時此地都是淨土。

十九、『不應自恃』---如果你有一天達到了此境界,看見這個世界充滿令人陶醉的景象,感覺到這世間真的很莊嚴時,不要自誇你看到什麼、感應到什麼?如果這樣,那你將會開始覺得自己很傑出、很超然。雖然事實上,讓你看到了阿彌陀佛,但是阿底峽尊者告訴我們:請你不要自恃、自誇。你如果開始自恃、自誇,那這些事實,將會消失。因為此時你的自我,已經悄悄地又再進入了你。以至於你檢視不出它,也探究不出它。
一個沒有覺知的人,可以不小心,因為他沒有什麼好失去的;但是一位修行者,他不能不小心,只要走錯一步,就會掉下去而且會掉的非常悽慘。要再回到同樣的高度,可能需要花上好幾年,甚至於要花上好幾輩子的時間。如果你從某個特定的點上掉落,將會趨向於再次地,從同一個地方掉落---它變成了你的一個習慣。因此在你掉落的習慣尚未成形時---就要保持覺知。

一般人看不到、感覺不到的,就叫做靈性的經驗。這都是感覺的世界,請你不要隨便與人談論它。如果你真的很想談,可以去找你的師父,分享你的體驗和感應,這樣就不會有危險;因為師父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的。不管多麼美好,都只是經驗,真正的重點,不在於你所經驗到的事,而是在於經驗到的那個人。師父總是把重點放在觀照本身,而非強調客體的經驗。

師父是很會扯後腿的藝術家,因此當你下一次再有任何的經驗發生時,你甚至於會害怕去找師父談,怕被他敲頭。這些靈性的經驗就像是種子,種子必須被隱藏在土壤中,它不能夠一而再,再而三地被翻到地面上來。所以弟子必須學會保守秘密的藝術,與師父在一起時要能保守秘密,這是很重要的事。

但是我們的頭腦,很自然地會趨向於展現自己,尤其當你擁有某些特別的能力---例如可以解讀他人的念頭。很自然地會想要展現給他人知道;但是解讀別人的念頭,是一種侵犯別人隱私的行為,這是佛陀所禁止的。目犍連尊者有一次運用神通,知道別人的念頭在想什麼,所以佛陀就呵叱他:「你下次不可以再這樣,神通不是要讓你去看別人的隱私、去看別人有沒有犯戒。」

如果你要進入禪修的世界,這些事情就會開始陸續發生,最後你可能會有某方面的感覺。請避免使用它們、不要展現也不要談論。因為你如果談論,那人們就會要求證明給他看,而如果開始展現給他們看,那你很快就會失去能量。因此最好一開始,就不要自恃。

二十、『不應暴戾』---你或許不會自誇,但別人會自誇,因此你的嫉妒心將會產生出來,然後你就採取不好的手段,想要打擊對方,容不下對方比你更行。另一個需要了解的重點是:當你展現超能力後,不久它就會失去原本的能力,於是嚴重的問題發生了:過去有那麼多人尊敬、崇拜你,期待你展現奇蹟,但你卻沒有能力了。現在該怎麼辦呢?騎虎難下啊!所以它必需轉向邪術、必需學習一些技巧,來維持他的聲譽。所以千萬不要暴戾---不要衝動、不要沉不住氣、更不能嫉妒,應該讓步,要調伏我執我慢。

二十一、『不輕喜怒』---我們不需要比別人還要超越,也不要無緣無故惹怒他人。阿底峽尊者告訴我們:不要自找麻煩。你的存在,已經為你創造出許多麻煩了。如果你還要表現的比別人還神聖、還要超越,那只會製造更多對立。你是在自找麻煩;所以請儘量地避免惹怒他人。一個具有靈性特質的人,就足以為他自己製造出麻煩;因為你的存在是如此的光,就算你逃到喜馬拉雅山去,這些尋求真理的人,還是會把你找出來的。因為這些人是真正在尋找真理,他們非常敏感,你根本不用自誇也不用展現,到最後你仍是會被知道的。

二十二、『莫著聲譽』---當你愈接近佛陀知見時,很自然地會認為人們會恭敬你,感謝您,因為你帶給人們佛陀這個最珍貴的禮物。請千萬不要有這種期待。相反地,你帶給人們的禮物愈大,而他們的憤怒也就會愈強烈。
所以阿底峽尊者很清楚地忠告他的弟子:「莫著聲譽。」不要只喜歡名聲和稱讚。人們愈是稱讚你,相對地對你的嫉妒,也就會愈大了。到最後你可能會像耶穌一樣,被釘死在十字架上。你可以希望一切都能很完美,但心中仍要期盼那最壞的可能會發生---因此他們不殺你,你反而要感激他。

佛陀有一位弟子富樓那尊者,他想要去印度西方傳法音。佛陀說:「你要去可以,但你要去之前,要先回答我三個問題:
『第一,你是否知道那地方的人,非常暴戾、惡劣,如果他們侮辱你,那你要如何回應呢?』」
富樓那回答:「如果他們侮辱我,那我一定會很由衷地感激,感激他們只有侮辱我、罵我而沒有打我。」
佛陀又問:「如果他們打你,那你又會如何呢?」

富樓那回答:「我還是一樣會感激他們,感激他們並沒有將我殺死,而只是打我而已。」

佛陀又再問:「如果他們要將你殺死了,那你又會如何呢?」
富樓那回答:「我更感激他們將我殺死,那這樣正好解脫了。因為在這個生命裡,我曾經犯下一些錯誤,現在我再也不可能有機會犯錯了。他們把我從束縛中釋放出來,我將會永遠地心存感激,把他們放在心中。」

佛陀說:「現在你可以去了,你可以去任何的地方;因為不論你去到哪裡,都不會和他人對立,你都會散發出能量與人們分享我的愛和慈悲,你將能夠讓人們保持清醒和覺知。你已經可以去西方度眾生了。」
你如果是執著在聲譽裡,你承受得起被別人罵嗎?經得起被別人打嗎?這是不可能的。你一定會和他人對立,並採取更惡劣的手段反應。 (第七要竟。待結語)

 

文章標籤

開藏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<當孫悟空遇到唐三藏--修心七要新解>

結語

  『將此五濁世、轉為菩提道、教授甘露藏、從金洲傳來。---以上所說的這些轉化的方法,都是從他師父那裡來的。所以弟子絕對不會忘記師父的,即使已經開悟證道,仍然還是要感恩他的師父;事實上對師父的感恩之心,會愈來愈變得全然和篤定、愈來愈強烈。阿底峽尊者總是記憶著他的師父金洲大師,因為大師告訴阿底峽尊者說:「你在我這裡學習之後,還要再去向法鎧論師學習,不可以在這裡就滿足了。」所以阿底峽尊者說:「可以學這麼多,這一切的一切,都是來自於金洲大師所指引我的。」就像善財童子,他跟著文殊菩薩學習之後,文殊菩薩就要他出去參學,往南方一直去參學,不管他是參訪國王、藝女、居士、出家人、女眾、男眾都好,而他所聽到的每一個法,都是無上法、大圓滿法。

  阿底峽尊者說:「我並非是這些經文的作者;這些法喜的甘露,皆是傳承自我的師父。而我的師父又傳承自他的師父;這樣遞遞相傳的最原始出處是佛陀。」所以這代表說,它的法是有傳承的。其實真正的傳承就是心。你與佛陀的知見有一樣嗎?你如果可以入佛的知見,那就是有接到佛的傳承。不然的話,你的傳承就是假的;如果要入佛的心,就要發菩提心。
阿底峽尊者說,最原始的師父就是佛陀。這代表他的傳承沒有中斷、他的菩提心都沒有中斷。所以他說:「這些的經文並不是屬於我作的,我只不過是一個媒介。只是將這個訊息傳達出去,讓你們知道的一個通道而已。」你看阿底峽尊者,是那麼地沒有自我。而這整個忠告的精義,就是「要如何將五濁惡世,轉為菩提道」。五濁惡世是在講我們的五蘊,五蘊就是五方佛。你如果會轉那五蘊,就是五方佛了;如果不會轉,那就被五蘊綁住了。
  『由醒夙習業』---阿底峽尊者說:「我的師父教導我,轉化能量的秘密。他教我這個秘密之後,現在這五種感官---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不再累積垃圾了,它都轉變為神聖能量的通道。他教我要如何的將五濁惡世,轉為菩提道的方法。為什麼這麼幸運,可以遇到我的師父呢?就是這一句『由醒夙習業』。什麼是『由醒夙習業』呢?阿底峽尊者說:「因為我過去有好幾世,不斷地在修習,累積這些善根福德因緣。所以這一世,我才能很幸運的,找到我的師父。」你要找一位善知識,不是那麼簡單的。因為你並不知道哪位才是開悟者,所以完全要靠你的善根福德因緣。
  『多勝解為因』---你最熾熱的渴望是要知道真理;其實只有兩件事情---第一:你要去找善知識。第二:你要去學習轉化菩提道的方法;也就是要如何地將五濁惡世,轉化為菩提道的方法。
  『能輕苦譏謗』---當你找到一位真正的師父時,整個社會可能會反對你,而且一定會為你製造出很多的痛苦。但是你一定要承擔這些的痛苦、這些壞名聲。可能有人會說:你跟著這位邪師學,不怕下地獄嗎?所以這些的毀謗、取笑、諷刺,你都要看的很輕,不然的話是沒有辦法的。要能夠輕苦譏謗,是非常困難的。那些僅是好奇的人,將無法做到這一點。
  但真正在尋找真理的人,將不會在意一切的痛苦和壞名聲。因為一旦你和真正的師父搭上線,你會發覺其他的一切,都變得毫無意義。一切的利、衰、稱、譏、毀、譽、苦、樂,這些都要看的很輕,尤其是這個名聲,一定要看的很輕。不然的話,你無法學到底,一定會半途而廢的。因為你經不起別人譏嫌、你無法承受別人用異樣的眼光,在你背後指指點點。
  『請調執教授』---所以你要放下、不要在意人們的閒言閒語。這一切的經文,其實就只是一門在教導我們-要如何放下自我的方法而已。一旦自我不存在、一旦你不再認為自己與存在是分離的-那你馬上就會開悟。開悟是不需要時間的,甚至於不用萬分之一秒。當自我消失,覺性就會自然湧現了。為什麼你累生累劫,都不會開悟呢?就是因為你把自我抓的太緊。
  『今死亦無悔』---當你到達菩提心成就時,才有可能「今死亦無悔」。即使你現在死也不會反悔,因已心滿意足了。為什麼呢?因為你已經得道了。你已經得到了如何地轉五濁惡世為菩提道的心法了。就像孔子說:朝聞道,夕死可矣
  最後願將說法之功德,回向世間苦難的眾生,早日離苦得樂。阿彌陀佛!


※註:五濁惡世---劫濁、見濁、煩惱濁、眾生濁、命濁。

一、劫 濁---色:人壽二萬歲以後四濁起。
        (色蘊盡,則能超越。)
二、見 濁---受:五利使---身見、邊見、邪見、見取見、戒禁取。
        (受蘊盡,則能超越。)
三、煩惱濁---想:五鈍使---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。
        (想蘊盡,則能超越。)
四、眾生濁---行:人間果報漸衰、心鈍體弱、苦多福少。
        (行蘊盡,則能超越。)
五、命 濁---識:壽命漸縮少乃至十歲也。
        (識蘊盡,則能超越。)

 

 

文章標籤

開藏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<當孫悟空遇到唐三藏--修心七要新解>



  《當孫悟空遇到唐三藏》這本書,是老衲於十年前在關中為護持的信眾所講述的錄音帶整理而成。故其中贅言及口語特多,又是用台語演說,以致於添加弟子們謄稿、修稿許多困難。雖幾經數次校對,還是難免有疏失之處,但書中所述的修心要訣,悉依照原文逐句解義,不敢偏離。

  本書今日得以面世,首先要禮敬一切傳承心法的歷代祖師,感恩如此珍貴難得的法寶,歷千百年來而發揚不竭,以及參與本書編輯的同參道友,不分日夜的辛勞。

  祈願有緣人讀閱本書,能夠引導您落實在日常生活中,從出離、慈悲、空性的轉化,找到解脫煩惱的鑰匙。


       時序庚寅年佛成道日 老衲 開藏于法遍書齋

 

 

文章標籤

開藏老和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