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陀的慈悲不是看到眾生的貧窮、老、病、死。他的慈悲是展現在對眾生「無始以來不斷生死輪迴」的悲憫。
慈:與眾生樂;是解脫之樂、寂靜涅槃之樂。
悲:拔眾生苦;是看到眾生心靜不下來的苦、妄想執著的苦、生死流轉的苦,所以佛陀說法四十九年。
其實世間最有福報的人是:心有辦法靜下來好好閱讀經論,而不是享用人間的榮華富貴,
故佛陀在《楞嚴經》喝斥阿難:「汝千日學慧,不如一日學道。」所謂「學慧」,即是只學到聞慧(了解經文的法義)而已,還是不能解脫。後一句「學道」,才能具足修慧;有了修慧,才能面對任何的境界,解脫自在。
但是要有修慧,則必須種下修慧的種子(換句話說,當你有了聞慧以後,還要不斷地用心反思,才能熏習成道種,這段過程叫做「思慧」。)一般人都停留在喜歡聽開示的「聞慧」,而忽略了「思慧」的重要性,以致於聽遍了很多的佛法,還是沒有辦法成就「修慧」,殊為可惜。
【相關文章】:
一、【法遍書齋。首頁全覽】: https://wiseman87.pixnet.net/blog
二、【生命的學問】:https://wiseman87.pixnet.net/blog/post/118614171
三、【迷信】: https://wiseman87.pixnet.net/blog/post/98655497
全站熱搜